查看原文
其他

这件事日本获得巨大成功,同时埋下百年祸根

补刀客 补壹刀 2018-09-18

执笔 胡一刀


【编者按】今年是明治维新150周年,戊戌变法120周年。前者成功了,后者失败了。对两者的比较,一直是令后世着迷的话题。


起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距今已有150年,对日本来说,这是在受到西方列强入侵的巨大冲击下被迫进行的一场改革自强、图存求新的运动,用一些学者的话说,“完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革命”。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它成功的典范意义对东亚乃至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好奇,那时候日本的内外情况与清朝时期的中国相似,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维新变法却失败了呢?


相同的起点


明治维新前夕,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面临着西方入侵的重重危机。在这一点上,与当时的中国是完全相同的。


1853年6月,美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率领四艘军舰入日本浦贺港,逼迫日本开国,史称“黑船来航”。



次年3月幕府被迫与美签订不平等的《日美和亲条约》,开放下田、箱馆二港,对美船提供给养以及设立美领馆等。随后英俄法荷等国都先后与日签署条件大致与美国相同的条约。


延续200余年的幕府锁国统治处于危如累卵、一触即溃的境地。


1862年爆发之“生麦事件”导致萨(萨摩藩)英战争与1864年英法美荷四国炮击下关,西方列强加速对日入侵,深度激化其国内矛盾,1867年11月,幕府被迫“奉还大政”。


这与中国遭遇鸦片战争,被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国门,然后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大清朝连吃败仗,赔款割地国库空虚,历史发展脉络基本相似。



1868年1月,西乡隆盛等上层武士发起“王政复古”,拥戴年仅19岁的睦仁天皇成为明治政府最高统治者;3月与4月,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与《政体书》,就此开启明治维新。


而30年后的北京紫禁城内,也有一些年轻人拥戴年轻的光绪皇帝开启戊戌变法。


起点相同,但因为中间的路径和方法不同,最后导致结局也截然不同。


不同的结局


明治政府成立后,即以国家政权之力自上而下的进行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改革,推动日本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从具体政策来看:


随着1869年“版籍奉还”与1871年“废藩置县”的实施,确立天皇中央集权政体;1885年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大致完成政治领域的改革。



明治政府同时还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如废除幕府时代“士农工商”等级制、实施“秩禄处分”;颁布“废刀令”、“征兵令”与“户籍法”,进行军队和警察制度的改革。


在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积极引进西方近代产业;改革土地制度,实施货币地租制度。


以欧美西方为参考臬圭,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创办国家银行与国营企业,同时扶植民间企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


1871年底,明治政府还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历访美、英、法、德、俄等12国,考察各国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经济、文教等。


通过岩仓使节团实地考察,日本确定全盘西化的“文明开化”之策,把发展工商业及对外扩张视为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


简单说,明治维新不仅使日本摆脱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命运,更成为跻身于世界列强的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再看清政府这边:


与明治维新几乎同一阶段兴起的洋务运动亦是一场弘扬并蓄“师夷制夷”与“中体西用”,发展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虽然持续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出现以上海轮船招商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第一批中国近代企业,同时推动近代海军的发展。



然而,洋务运动只是一场在保留原有政治制度基础之上的单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运动,并随着1894年甲午战争的爆发而宣告结束。


当然,甲午战败也促使中国开始反思与醒悟,痛定思痛、救亡图存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若要学习掌握西方先进文化与制度,就必须把学习的目标由西方转向近邻日本,欲借取明治维新之法以拯救中国。


1898年6月开始的戊戌变法宣称“变法自强”,肯定“西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施行全面改革,其目的在于希望中国成为日本一样的东亚强国。


但当年9月,封建保守势力的总代表慈禧太后发起“戊戌政变”,铡杀六君子,不及百日的戊戌变法就此结束。


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相继失败?


当时的中国,大权在握的仍是慈禧太后


第一个原因是,明治维新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在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上发生大的改变。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仅仅是引进技术而不及其他。正是因为明治维新从根本上改造日本社会,中国落后且停滞不前的封建生产关系则依旧持续,而一场成功的近代化改革,背后必然是整个社会的近代化。


第二个原因是,二者领导力量不同。发起明治维新的武士阶层掌握实权并得到部分贵族上层、广大人民的拥护,最终以暴力推翻幕府。而中国的洋务派与维新派仅仅依靠清廷,也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埋下的祸根


但以历史的眼光看,明治维新是一场非常不彻底的革命运动,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


随着日本国力提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备与欧美“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相似的“全部基本特征”,以及“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帝国”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不言而喻,作为日本近代史起始点的明治维新,对近代日本的国家形成具有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但我们今天讨论明治维新绝非仅考虑日本一国的问题。


如果将明治维新置于东亚史或至世界史的范畴中给予宏观审视,我们就必然会得出若干不同的历史结论。


甲午海战


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军国主义扩张对近代中国的破坏和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与1931-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两次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华民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伤害与深重灾难。


明治维新后,国力尚弱的日本就急于对外扩张势力,其“大陆政策”的矛头就直指中国。因此,甲午战争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谋华的必然结果。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中国不仅承受丧权辱国的奇耻大辱,更面临大量赔款造成长时间资金匮乏的经济发展困境。这也造成当时中国维新变法“先天不足”。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社会性质与发展道路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战后日本形成独立的近代工业体系,并废除和欧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但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则是不断下沉的历史图景。


日本攫取战争赔款2.3亿两白银,合3.65亿日元,再加上掳获的战利品和现金,合近5亿日元,大约相当于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日本得此巨额战争赔款,一举解决困扰许久的资金不足困境。


而且,日本将赔款主要用于扩军备战及发展造船、飞机、重化工业等关联军需企业,促使军事实力、交通和工业水平急剧提升,很快跻身世界经济与军事强国行列之中。


但是,也由此形成军国主义特色的、极度依赖战争的军事化经济结构,此为其后对外扩张侵略战争的祸根。


直至二战后,通过“财阀解体”等措施,这种军事化经济结构被强制性改造,日本社会经济才得以常规化发展。


明治维新150周年之际,回顾理解明治维新正负两方面的遗产,尤其是重新认识明治维新之于中国,不无启发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键研究员的文章基础上加工改编,特在此感谢!


往期精彩回顾: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再比较系列之一一场流血的改革告诉我们,有三大错误不能犯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再比较系列之二都是被西方帝国打破大门,为何就日本维新成功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