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站在1990年看今天的中国,既无风雨也无晴!

补刀客 补壹刀 2018-11-30

文/刀贱笑

 


1990年7月,商业部长胡平到湖北调研,逛了武汉百货商场。他在柜台前看中一双网眼棕色皮鞋,当场买下穿上,继续考察。次日他返回北京,到家一脱鞋发现,右脚鞋跟已经掉了一块。

 

1990年前后,假冒伪劣产品已是一个近乎民怨沸腾的话题,现在连部长也身受其害。在几天后11城市商业局长会议上,胡平提起此事,他严厉批评说:“劣质产品泛滥,太可恶了”。

 

如此戏剧化的素材,敏锐的媒体记者自然不会放过。没过多久,新华社播发题为《商业部长买鞋上当记》的新闻,把这段轶事变成生动案例,为正如火如荼的假冒伪劣整顿添了一把火。

 

1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1990年前半年的中国,浸没在打击假冒伪劣的讨伐声中。有关假冒伪劣商品及相关企业的整顿,又是“三年治理整顿”的一个缩影。

 

这场旨在稳定整体经济秩序的调控,两年前就已启动。


1988年春,有关“物价闯关”的小道消息开始疯传,社会普遍担心物价放开必定上涨,一些地方出现抢购现象。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发“价格闯关”消息,抢购狂潮再也抑制不住,决堤而出。

 

突如其来的抢购席卷全国,引发银行挤兑和物资紧张。恐慌的人们恨不得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换成任何能买到的东西。加上已有时日的通货膨胀,国家经济秩序一片混乱。


 

1988年“物价闯关”失利暴露出当时经济社会改革层面的困境,但也只是掀出冰山一角。


改革开放十年成绩显著,但也积攒了不少问题。1984年开始,中国经济步入1978年以来的第一次经济过热。到了1988年,物价上涨水平和货币发行量都创下建国以来最高记录。



闯关失利和经济过热之下,政策调整势所必然。当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把这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19*8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元旦贺词》中非同寻常地写道:“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


一向严谨慎言的党报如此坦率直白,足见形势之严峻。

 

这场调控实际持续了三年,1991年底结束,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史中被称为“三年治理整顿”。

 

2

 

回过头看,说1989到1990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最困难的时刻,恐怕一点都不为过。

 

1990年3月20日,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头一句话,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19*89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

 

那时,“最为困难的一年”“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样的表述,还不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常客。这让“很不寻常”的定调本身就已非同寻常。这个“很不寻常”,首先在于国内。

 

1984到1988年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引发社会不安。年底开始的紧缩,又直接导致19*89年经济增速骤降,从上年的11.23%暴跌至4.19%,1990年更只有3.91%,达到1978年以来最低点。


一时间,全国上下弥漫着阴郁、紧张的气氛。


 

经济动荡也扰乱了社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左”的倾向卷土重来,深化改革不再被频繁提及,报纸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卫社会主义”的声音多了起来。

 

10年来忙着致富的人们开始焦虑、动摇、观望,很多人心里画出问号:“政府还让我们发财致富吗?


19*89年左右不到一年时间内,全国私营企业数量减少一半,1990年头五个月个体工商户锐减360万。已经或正在筹备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也陷入犹豫。


3

 

这个“很不寻常”,还让人想到这一年中,国际上发生很多大事,导致中国外部环境骤然严峻。

 

19*89年7月1日,一架经过伪装的C141型美军运输机悄然进入上海附近中国领空。空防部门无法确定飞机身份,于是一个电话打到国家主席杨*尚*昆那里,请示要不要打下来。杨*尚*昆闻讯后告诉部下不要开火,说那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飞行使命。

 

在与老布什总统合著的《变革中的世界》中,美国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记述了这个情节。当时坐在那架“不明国籍”飞机上的人,就是他。

 

斯考克罗夫特的描述,后被证明多有不实。那确实是一次绝密飞行,他奉老布什之命秘密访华。但专机是按中方事先规定好的路线和时间进入中国领空,根本没他说的那种“险情”。


 

斯考克罗夫特7月1日下午抵京,第二天先是受到邓*小*平接见,随后又与李*鹏总理和钱*其*琛外长会谈。整个秘访行程很短,只有20多个小时,但却“关系到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当时中国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制裁。短短半个月内,美国政府两度宣布对华制裁措施,力度不断升级,包括暂停一切高层互访,中止海外公司在华投资,反对世行和亚洲发展银行新的10亿美元对华贷款。

 

紧跟美国,欧共体、七国集团以及20多个西方国家先后发起对华制裁,内容大体与美国一样。

 


黑云压城之际,老布什总统却几次私下向中国传口信,说他依然重视中美关系,对华制裁乃是国会和社会压力下的无奈之举。6月21日,他致函邓*小*平,要求派特使访华,与中方坦率对话。邓*小*平次日复信,指出中美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但欢迎美国派特使来。

 

这才有了斯考克罗夫特的秘访。7月2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与他见面。


 

双方会面前,邓*小*平对陪同的李*鹏和钱*其*琛说:“中美关系要搞好,但不能怕,怕是没有用的。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的气概和志气。”

 

与斯考克罗夫特会谈时,小*平同志神情严肃地表明立场,他希望美国政治家和人民了解一个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了22年仗,如果算上抗美援朝,则是打了25年仗,牺牲了两千多万人,才赢得了胜利。中国是一个独立国家,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

 

斯考克罗夫特秘密访华,对防止两国关系继续恶化起到一定作用,但因美国继续制裁中国,两国的“结”并没就此解开

 

为了避免中美苏“大三角”向着中苏接近倾斜,1989年底短短两三个月,美方又先后派斯考克罗夫特、尼克松和基辛格公开访华,因制裁被叫停的中美高层互访悄然松动。

 

邓*小*平和老布什也多次通信,商讨解决两国间棘手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在《外交十记》中,钱*其*琛详细记述了双方你来我往,逐渐就改善关系达成基本共识的过程。


 

偏偏这时候,东欧局势剧变。12月25日,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枪杀,政府被推翻。东欧一变,华盛顿开始重新评估世界形势,又不着急与中国改善关系了。

 

东欧剧变,加上苏联国内局势动荡,使中美合作的战略基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人大概觉得,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连锁反应已经触发,中国能否扛过那轮风浪还未可知。

 

对于美方的短视,1990年5月14日,邓*小*平托来访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给老布什带话,提醒他不要因东欧事件过于兴奋,也不要用同样方式处理中国问题和中美关系。


但美方对这番忠告置若罔闻,本已商量好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被抛在一旁。


 

当中美关系又陷入僵持,局势变化再次印证了什么叫“形势比人强”。


1990年夏,伊拉克突然入侵科威特,引爆海湾危机。这场危机直接影响到美国和西方在中东的利益。在谋求获得对伊行动的联合国授权过程中,华盛顿意识到,它亟需中国合作。

 

11月6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在埃及开罗机场候机厅,约见同在中东访问的钱其琛。贝克希望中国不要阻拦联合国授权对伊采取一切必要行动的决议。为换取中国支持,他承诺美方将寻求取消对华制裁,也不再反对晚些时候世界银行的对华贷款计划。

 

钱*其*琛对贝克说,美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行动已经显得缓慢。那段时间,中国与日本、欧共体的接洽和合作都已有了进展。


 

11月29日,安理会表决通过授权美国动武的决议,中国投了弃权票。钱其琛回忆说,中方从未将海湾危机与中美关系挂钩,投票完全根据中方主张和平解决争端的一贯立场。

 

但这样的结果,在把“交易”当作口头禅的贝克看来,已经算是中国的“积极配合”了。


安理会投票次日,老布什总统就在白宫会见钱其琛。1990年底,在日本和其他不少西方国家对华制裁松动的同时,一波三折的中美关系也掀开新的一页。

 

4

 

来自外部的乌云缓缓散去,国内阴郁、紧张的社会经济形势,也在跌宕中摸索着安全着陆点。

 

1990年3月李*鹏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19*89年下半年以来政治思想战线的转机。但也指出,经济领域的诸多层次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在治理整顿中又出现了市场销售疲软、工厂开工不足等新的矛盾。

 

市场疲软,是当时新诞生的一个名词。


经过一年多“治理整顿”,通货膨胀得到遏制,CPI等数据降到警戒线以下,经济从过热状态冷却下来。但另一种麻烦也随之而来,经济从乍热到骤冷速度太快,导致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一时间混乱失序。

 

不久前还“恨不得买光一切”的民众,这时突然变了态度。很多人持币惜购,银行也没人去挤兑了,相反存款猛增。如此一来,消费品和物资流通市场都萧条起来。


 

虽然治理整顿的副作用层出,但在经历1988年以来“物价闯关”失利和经济社会动荡后,决策者们不断反思,对深化改革开放的方式路径都有了新的思考,激进思路退潮,渐进改革成为共识。

 

1990年元旦,人民日报在庆祝新年的社论中写道:“只要保持稳定,即使是平平稳稳地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邓小平的态度,“稳定压倒一切”,是他那两年反复提起的话。

 

在“稳定”的大前提下,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与“治理整顿”并行铺展开来。


当年4月,浦东开放计划获批,开始实行开发区和部分特区政策。5月中旬,总书记江泽民考察海南,重申海南特区政策不变。当月下旬,国务院发文,再次强调企业承包责任制政策不变。


 

一个接一个的政策坚定及时,逐渐起效,一步步将经济拖出乍热骤冷的泥潭。到了1990年9月22日北京亚运会开幕时,无论精神还是筋骨,这个国家都展现出了更多生气。

 

对80后或年纪更大的几代中国人来说,北京亚运会是无法抹去的记忆。


它是新中国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赛事,举国上下出力出钱,围绕赛会建设一大批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地标性建筑。其盛况不亚于2008年奥运会,是北京更加国际化、国家进一步开放的关键节点。

 

憨态可掬的熊猫盼盼左手举着金牌、右手伸大拇指点赞,出现在花坛、书包、冰箱贴等各种地方。街头巷尾回响着“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至亲回忆起来都还让人亲切和振奋。

 


很多人不知道,《亚洲雄风》只是北京亚运会的一首宣传曲,并非主题曲。他们同样没注意到,那届成为他们美好记忆的北京亚运会,在开幕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劫难。

 

国内社会和经济动荡自不必言,亚运会前后,部分西方国家制裁中国,俄联邦总统叶利钦退出苏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爆海湾危机、两德在分裂了45年后重归统一....


世界大势波澜迭起,1990年北京亚运会,就飘荡在这些惊险激流之中。

 


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起到凝聚人心和提升社会热情的作用,也给阴郁两年多的经济带来生机。

 

吴晓波说,1990年的中国,以9月底10月初的亚运会为界,泾渭分明。前面的大半年全力搞治理整顿,经济从过热迅速转入平稳,之后则重启开放和发展的主题。

 

随着外部环境改善,“三年治理整顿”也在1991年底完成,中国从经济到社会的各领域稳了下来。1992年春天的故事,开启改革开放提速模式,一路把中国带到今天。

 

5

 

不知不觉,改革开放来到40周年的节点。新征程刚开启,社会和舆论场中却出现了一些波澜。有关改革开放的议论和质疑又冒了出来,有人甚至否定民营经济,提出“退场论”等错误论调。

 

仅仅是内外形势发生些许变化,一些人就忧心忡忡了。


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外部大国的挑衅,以及国内经济增长承压。但想想1989、1990年时中国的国际处境,想想当年国内经济的动荡萧条,眼下这点压力算得了什么。


如果这点抗压的韧劲都没有,要是把他们放到当年,不知又会是什么模样。

 

把1990年前后的中国故事翻出来重温,甚至站在1990年看今天的中国,我们更应多出几分坚定和自信,而非茫茫然、心慌慌。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吴晓波 《激荡三十年》

钱其琛 《外交十记》



往期精彩回顾:


这个想为“精日”翻案的人,是什么来头?


一战百年,西方的反思为中国设下一个陷阱!


中韩苏岩礁之争,如何从海上闹到空中?


基辛格没去世!他今天还这样警告中美关系


这个煽动“与中国斗争”的越南“大公知”,被查了!


当年“玫瑰革命”英雄,今天怎么混到吃老婆软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