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鹰派”成欧盟新掌门,猜她会啄中国几口?
文/刀贱笑
刚刚,欧洲议会任命了欧盟委员会新主席——德国前防长冯德莱恩。她是德国继默克尔之后推出的又一个政治女强人。西方舆论给她贴上的一个标签是“对华鹰派”,这自然引起了中国人的注意。
2018年10月下旬,北京慕田峪长城秋意已浓,层林尽染。赶在霜降前两天,首次访华的冯德莱恩登上长城,媒体簇拥左右。女防长手扒城墙垛口极目远眺,神情平静,照片传回柏林,德国商报总编安德雷斯·克鲁斯却好像没什么兴趣。
他真正关心的是:在北京,一向对华强硬的冯德莱恩将如何表达她的“关切”,而又不惹恼东道主。
冯德莱恩访华时的公开表态,今年初德媒的专访,还有她在其他一些场合的涉华言论,都被扒了出来。当然结论还不好下,但能感觉到,西方舆论在用力放大,冯德莱恩对中国强硬的一面,纷纷预测这只鹰会啄中国几口?
强硬
登长城和游故宫只是冯德莱恩去年秋北京行的插曲,真正的重头戏是到八一大楼见中国军方官员,并在国防大学发表演讲。这场小范围的演讲是她访华期间唯一一次公开表态。商报和其他一些德媒反复咂摸,觉得女防长绵里藏针,在外交辞令中包裹了对北京的批评。
德国商报总编说,冯德莱恩的主要任务中包含警告北京别再激化南海局势,不要搞势力扩张。
但女防长对南海半个字都没提,只是说海上航道必须保持自由畅通,不能成为权力博弈和领土争夺的目标,而这被德媒理解为暗指中国应在南海问题上遵守国际规则。她还强调解决争端必须根据法律而非看谁强大,也被解读为针对北京有关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三不”立场。
演讲过程中,冯德莱恩突然讲起历史上德国搞权力扩张的教训。她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相对邻国来说变得过于强大,大到无法融入地区体系,结果引发了可怕的战争。
不少德媒认为,冯德莱恩的中国听众一定领会到了她的“意有所指”。
到了北京是客,冯德莱恩显然有意降低了批评的调门。但3个月后,当她身处柏林,坐在德国《时代周报》两位专访记者面前,就不再掩饰对中国的种种“疑虑”,在北京没挑明的强硬和“不友好”被和盘托出。
不用记者刻意“引导”,冯德莱恩三句两句就拐到了有关中国的话题上,而且一开口就带着火药味儿:中国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是在“诱捕”欧洲,让欧洲忽视了它在如何一以贯之和巧妙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她说,中国从不愿与别人分享利益,而是在不声不响地进行扩张,扩张方式之一是通过借债让其他国家产生依赖。
对中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一番品评后,冯德莱恩总结道:中俄两国对欧洲的威胁不相上下,“我们用来对付俄罗斯的指导方针也该用在中国身上”。
言语中,戒心和敌意显而易见。她觉得不少欧洲政客忽视了这一点,还特意提醒:现在要对中国盯紧点。
批评中国在南海搞扩张,警惕中国“债务陷阱”,把中国视为等同甚至甚于俄罗斯的威胁......要是遮上被采访人的名字,大家多半以为这些话是哪个美国对华鹰派说的。但偏偏,它们出自将从11月份开始正式掌舵欧盟的新最高领导人之口。
出身
本月初冯德莱恩被提名欧委会主席时,不少欧洲媒体大感“意外”。
毕竟,之前人们都以为德国政坛才是她的前途所在。过去多年,她一直被认为是默克尔最有希望的接班人。德国《明镜》周刊早在2013年就预测,“她最终将成为继承王位的公主。”
冯德莱恩出身政治世家。她于1958年出生在布鲁塞尔,13岁才移居德国。父亲恩斯特·阿尔布雷希特曾在欧盟前身欧共体担任要职,1976年开始担任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长达14年。没人“计算”过父亲给她留下多少政治荫泽,但2003年,正是在下萨克森,冯德莱恩击败一位任职长达12年的老州议员,正式进入政坛。
不过,政治最初似乎不是冯德莱恩的职业首选。刚上大学时她学的是经济,3年后转去学医,1987年从汉诺威医学院毕业后开始担任医师。除1992年到1996年跟随在斯坦福大学教书的丈夫旅居美国,冯德莱恩从政前一直从事与医学有关的工作。
但作为基民盟成员投身政治后,冯德莱恩却如鱼得水。进入州议会只两年后,她就获默克尔赏识,出任联邦家庭部长。随后14年间,她一直是默克尔内阁成员,2009年转任劳工部长,2013年出任权重更显的防长。
德媒早就议论:默克尔在有计划地锻炼和栽培“储君”。
回顾冯德莱恩的过往,在联邦部长生涯前十多年,也就是当家庭部长和劳工部长时,她关注的主要是德国国内社会政策,就算往大了说,政治活动范围也主要在欧盟范围,跟中国的接触很有限。
但2013年出任防长没多久,她就完成了对俄罗斯和中国的立场设定,变成国际上有名的一个对俄和对华强硬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
德国媒体提供了一个答案。它们不约而同地称冯德莱恩为“坚定的跨大西洋主义者”,说她极为重视北约,尤其与美国的关系。为解释她的亲美,有些媒体甚至搬出血统论,说她在美国生活过而受到美国文化熏陶,说着流利的英语,还有一位美国籍曾祖母。
如果说对俄强硬多少还跟欧洲人的本能有关,那她对北京的态度,好像确实受了亲美立场影响。
在今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冯德莱恩语惊四座,“风头”甚至盖过总理默克尔。她说在“美中对抗”中,德国不会保持中立,而是坚定站在美国一边。
冯德莱恩称赞美国,比欧洲先认识到“大国竞争”的回归。她还警告北约,不仅要防俄罗斯,也要应对中国对欧洲大陆的“非军事入侵”。美国《华盛顿观察家报》记者说,她这些话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几天前访问中东欧时说的如出一辙,即中国在“侵蚀欧洲的自由”。
捎带着,这位记者提了一句,“德国与中国有着规模巨大的经贸联系”。言外之意,他也有点蒙圈:冯德莱恩说这些话时,是否真正清楚自己国家的利益所在。
如果换个历史时空,冯德莱恩对美国的致敬和赞誉,不会让人感觉有多突兀。这样的瞬间过去不止一次发生。
一些欧洲人依稀记得1959年八九月份,为消除欧洲盟友对美苏接触的疑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访欧陆解释。行至西德,当他乘坐的奔驰车驶入波恩,大约31.5万人,相当于波恩本市人口的两倍之多,夹道欢迎。他们对美国总统欢呼,还举着“我们敬仰你”的横幅。
那时欧洲人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没有艾森豪威尔这样的盟军统帅,欧洲人不知还要在纳粹铁蹄下被蹂躏多久,没有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施以援手,欧洲人不知还要在战后困苦的生活中煎熬多久。
但如今,美国不再是那个美国,总统不再是那个欧洲人尊敬的“艾克”(艾森豪威尔的昵称),欧洲上下感受到的也不再是来自大洋彼岸的体恤,而是华盛顿在经贸、防务等各方面的刁难和踩踹。
这样的美国,还值得欧洲人致以冯德莱恩式的美誉吗?不仅欧洲人,连一些美国人心里都打上了问号。
据说,对当下华盛顿对待德国的态度,冯德莱恩也颇有微词,但在将防务开支提高到GDP 2%等问题上,她还是在按美国要求行事。
冯德莱恩似乎很懂得“分清敌友、一致对外”,不断在国际场合配合美国。今年3月,在俄美《中导条约》争端胶着之际,冯德莱恩突然冒出来,而且一上来就想把中国扯进来。
在德国《焦点》杂志采访中,她说俄罗斯必须让中国也加入某种裁军条约,因为“正如俄罗斯导弹对欧洲构成威胁一样,中国导弹也在威胁俄罗斯。”
摆明了,这是配合美国,离间中俄。没等北京说啥,莫斯科就先怼了回去。俄武装力量前总参谋长说,德国女防长可能是在“做梦”。
值得一提的是,冯德莱恩对气候变化很重视,这恰恰是现在的华盛顿最反感的,而是中欧之间的一大共识。
疑虑
半个月前冯德莱恩刚被提名时,关注中欧关系的一些媒体和分析人士就开始为北京捏汗了。
在最早一篇报道中,香港《南华早报》援引中国外交人士的话说,欧洲关键政治人物的个人表态将会影响北京对他们的认知。对冯德莱恩,中国外交圈显然“抱有疑虑”。
这也难怪,欧委会主席承担着一系列重要职责,包括提出欧盟法案、行使组织法规和处理经贸协议等,而新主席冯德莱恩的履历中又有那么多对华“不友好”的记录。
不过,仅凭冯德莱恩过去说过什么,就断定她上任后会对中国怎样,显然又是不合理的。
一个政治家,如果无法将个人偏见甚至恩怨与国家或集体利益区分开,那她一定是愚蠢的。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