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次的愤怒,无处安放……
执笔/刀剑笑&叨叨姐
克里米亚大桥今天早上的大爆炸,再次让人意识到当前俄乌冲突的复杂性。
这场剧烈爆炸被一些人称为俄乌冲突螺旋升级的标志性事件。在乌方称“克里米亚大桥事件只是一个开始”后,立即有俄媒“解读”:这是乌方承认对克里米亚大桥的恐怖袭击负责。
就在俄乌冲突继续复杂演进的同时,另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也在激烈胶着之中。
“欧佩克+”(OPEC+)23国5日作出11月大幅减产的决定,立即招致美欧强烈批评和反击。OPEC+称这个决定是“非政治性的”,目的在于稳定石油市场,但美国立即就扣过来一顶帽子:
OPEC+是在帮助俄罗斯。
紧接着,华盛顿警告将对OPEC+实施严厉报复。有美媒说,总统拜登甚至“罕见”地考虑支持国会推进延宕多年的“反欧佩克法案”。
美方声称自己“有很多选项”。
只是连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都认为,任何一个潜在选项都面临“事与愿违”的窘境。
1
就在“欧佩克+”做出减产决定的短短几分钟内,白宫的警告声明就来了,宣布它将与美国国会“就其他工具和权力进行磋商”,以削弱OPEC+对能源价格的“控制”。
其他工具和权力是什么?声明没有详述。
但在CNN记者看来,这个貌似“模糊”的警告实际上“相当露骨”。它意味着,总统拜登或将考虑迈出戏剧性和风险性的一步:
支持美国国会推进“反石油生产和出口垄断组织法案”。
这个法案名字有一点长,不如它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来得直观:NOPEC,翻译过来就是“反欧佩克法案”。
围绕这个法案,美国国会内部的辩论已经持续了20多年,但从未获得通过。法案将允许美司法部起诉OPEC成员国“操纵价格”等,然后没收相关国家在美资产以支付由此造成的损失。
正因法案的巨大潜在效力,美国历届总统通常拒绝就此明确表态。但在这次“OPEC+”决定11月开始将石油日产量减少200万桶后,“白宫威胁将要加入国会的行列”。
美国国会参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则对白宫“遥相呼应”,声称正在考虑包括“反欧佩克法案”在内的所有立法工具。参院多数党党鞭迪克·德宾甚至呼吁,“年底之前就通过相关措施”。
显然,白宫和国会山都把“反欧佩克法案”视为一个杀招。
但正如不少美国主流媒体所提醒的,这个报复手段威力大,但风险也大。
这个法案“就像一枚核弹”,曾在小布什政府担任能源顾问的麦克奈利这样形容。它将导致美国与OPEC+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而且根本无法按照拜登政府急切渴望的那样抑制油价上涨。
2
除了“反欧佩克法案”,拜登政府还试图营造自己“报复工具很多”的印象。拜登在接受采访时说,美方“有很多选项”,只是目前还没下定决心如何进行反击和报复。
那么,华盛顿到底还有哪些选项呢?纽约时报等美媒帮着梳理了一下:
继续释放石油战略储备,是目前最容易上手的一项。
事实上,美国政府之前宣布的1.8亿桶石油战略储备,还有1000万桶将在11月份投放市场。这已经被白宫列为对“OPEC+”的反击之一。
只是在此之后,还有储备余量可供释放吗?
很难。美媒报道说,目前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已经处于1984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一旦发生战事或严重自然灾害,美国国内的石油就有可能出现短缺,这将压缩拜登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腾挪空间。
就美国国内来讲,拜登政府的选项还包括增加国内原油产量。
但这涉及到开放更多联邦土地和水域以供钻探,不仅会激起环保人士反弹,也与民主党政府一直以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指向相悖。即便拜登政府“突然转向”,也很难立即把“将信将疑”的美国化石能源企业动员起来。
更激进些的,美国还可压缩甚至禁止原油出口。
但很显然,不仅美国国内石油企业不会答应,还将让需要美国原油的“欧洲和亚洲的盟友”受到波及。况且,那样做虽然保障了美国国内供应,但无疑会继续拉抬国际油价。
美国国内这些手段需要“艰难平衡”,可以从国外找出路吗?
有美媒说,如果美国政府放宽对伊朗和委内瑞拉的制裁,每天可以释放100多万桶石油。
只是目前来看,此路不通。
恢复执行伊核协议的谈判目前仍处于停滞阶段,之前虽然传出华盛顿与加拉加斯的和解传闻,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美方暂未改变对委制裁政策,双方改善关系前景模糊。
分析来分析去,美媒Politico记者用一句话揭开了拜登政府的真正“底细”:
民主党和白宫誓言要对OPEC+减产实施报复,但“那些选项中没有任何一项看起来是特别有吸引力的”。
3
媒体普遍认为,拜登政府对这次OPEC+减产表现出了“难以抑制的愤怒”,是因为由此导致的油价上涨对内会打击民主党的中期选举前景,对外可能削弱美欧对俄石油制裁的效果。
“很明显,OPEC+的声明,与俄罗斯站在一起。”
白宫立即就把OPEC+这个“基于经济考量”的决定扣上了政治帽子。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墨菲更是直言,如今应该重新评估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的长期联盟。
美沙长达80年的盟友关系,可能早已动摇。
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拜登政府为了缓解高油价,频频向沙特示好,请求“紧急增产”。包括批准向沙特出售大量武器,并搁置之前的人权立场7月亲赴中东等。
沙特方面的回应寥寥。
不仅因为美方的军售承诺没有兑现,而且在沙特疫情严重时,美国也没有及时提供疫苗援助。再往前倒,白宫对沙特人权记录的言论、华盛顿对胡塞武装模棱两可的态度以及美国可能重返伊朗核协议等等,都让沙特耿耿于怀。
有美国学者看得明白:“OPEC+国家不打算为疲软的全球经济提供太多石油……这不是与西方的决裂,因为(双方)关系早已破裂。在他们的困难时期,我们没有提供太多帮助。”
华盛顿打的如意算盘是:你的安全利益和核心关切与我无关,但你得配合我的全球战略。哪有这么好的事。
长期以来,“石油换安全”被视为美国与中东国家,尤其是美沙关系的基石,但就目前而言,“石油换安全”或许已经过时。
美国认为,沙特在能源问题上变得“靠不住”,今年已经一再回绝美方石油增产的要求。
沙特对美国提供安全保障的信心也早已动摇。最典型一例是,2019年9月,沙特一处最重要的石油设施遇袭,美国不仅没有作出军事反应,时任总统特朗普还有意划清界限:“这是对沙特的袭击,不是对美国的袭击”。
“美沙关系似乎达到几十年来的最低点”,甚于1973年的石油禁运危机、“9·11”对双边关系的冲击,以及2015年伊核达成后的双边关系恶化。
不过,美国依然需要沙特。沙特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调节者,也是全球范围内美国武器的主要买家。而且,在反恐、遏制伊朗、保护以色列等问题上,华盛顿离不开利雅得的支持。
沙特当然也需要美国,它一时半会找不到可以替代美国的伙伴国家。
如此再来看拜登关于美方对沙特“有很多选项”、却还没下定决心的说法,这可能是对当前美沙关系真实状态的写照:沙特“不听美国指挥”,美国却难以下定决心真拿它开刀,毕竟华盛顿做不到与国际能源市场另两大巨头沙特和俄罗斯同时交恶。
图片来自网络
~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