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RISPR专利争夺背后的美、欧博弈

黄小莺 企业专利观察 2022-11-20

作者:黄莺



2月28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刚把CRISPR基础专利到底是谁的问题,判给了张峰及所在的Broad研究所,意味着在与加州大学、维也纳大学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CVC)团队争夺CRISPR谁是最先发明者一战中,在美国获得了全面的优势。
来源:USPTO

目前各个渠道还都在议论美国张峰团队获胜的报道,但却忽视了,实际上在欧洲,几乎在同一时间,裁判了一件与双方团队都有关的CRISPR专利EP3,401,400的命运,最终CVC团队胜出。
3月1日,德国专利媒体Juve-patent报道,经过15个小时的听证会,欧洲专利局(EPO)上诉委员会已经对CVC团队的400号CRISPR专利的异议做出了决定,认为经过修改后的400号专利符合新颖性要求。而在去年11月29日到12月1日的听证会上,当时EPO的上诉委员会还认为这件专利不具有新颖性,随后CVC团队增加了AR9,规定“双分子DNA靶向RNA,带有两个单独的RNA分子”特征,最终得到EPO的确认。
但这个最新的异议决定结果,今天查EPO的网站上还没有更新,最近一次更新还停留在上月23日。
来源:EPO

实际上可以看出,欧洲在美国刚刚公布有利于张峰团队的专利结果之后,立刻对冲一般的放出欧洲的声音,甚至连网站都没来及更新最新决定。足见竞争之激烈。
虽然这仅是CVC团队在欧洲众多争议专利之一,但是给外界的信号就是,CVC团队的CRISPR专利在欧洲是具有优势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此之前,EPO的上诉委员会还驳回了针对CVC团队的另一件专利EP2,800,811的异议,使得CVC团队在欧洲的专利前景更好。
美、欧两大专利局的上诉部门几乎同时做出CRISPR专利的重要裁定,这难道是巧合?
可能远没有那么简单,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美国支持张峰及Broad研究所,欧洲支持CVC团队。
其背后或许正是美、欧对CRISPR这一重大技术的争夺。
而B站还有人专门对CRISPR背后的美欧财阀及各自利益集团为何会在专利上争得你死我活做了深入的分析,我看后还是基本认可其中大部分内容的,有兴趣的可以复制下面链接,还是值得一看的。

【科学八卦史】基因编辑:专利的游戏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91840961

而我,更关注的还是双方专利争夺背后所反映出的美、欧专利体系,及当时变迁及背后利益集团对专利制度走向的影响。尤其是张峰与CVC在2012年申请专利之时,正值美国专利制度经历重大变革,期间发生的游说、美国财团利益、专利修改影响等,更是能看到,美国的法律制度是如何为其本国利益优先服务的。
这个视频中有几个关键的点很值得深入研究。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CVC团队先申请的专利,但现在看,结果却是后申请专利的张峰在美国反而占据了优势,其中到底有没有“猫腻”?的问题。
CVC团队在2012年5月25日提交美国专利临时申请,随后一个月发表了论文。按照视频中的说法,张峰此时虽然也在做着类似的研究,但是看到还有另外的团队发表的论文后,意识到专利申请晚了,于是在2012年12月12日申请了美国专利,随后在2013年初发表了论文。
但是由于张峰的专利走了美国加快申请的途径,所以更早公开和授权了,加上视频中提到的张峰开放了其开发的CRISPR的工具,导致后续的研究和论文差不多都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实际上为这个技术快速迭代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并不是之前的ZFN技术一样,因怕泄密而被牢牢的锁起来,最终被历史淘汰。
视频中最后有提到一个关键点,就是为何申请日在后的张峰却比申请日在前的CVC团队最后赢得更大的优势的问题。
按目前国际通行做法是,谁先申请,谁获得专利,也就是“先申请制”。
但是在美国几百年的专利制度中,采用的都是“先发明制”,也就是不管你申请日是否在前,只要有证据(研发记录等等)证明你是最先发明出来的,哪怕申请人在他人之后,这件专利也是你的。
但是2011年9月16日,随着奥巴马签署《美国发明法案》(AIA),这个变革可以称得上是近代美国专利史上最重要的变革,就是把美国的“先发明制”改成“先申请制”了,这样美国就和欧洲等全球其它国家完全一样了。
CVC团队和张峰在激烈竞逐CRISPR研发的时间刚好是在2012年,也就是这个奥巴马签署这个法案的第二年,但是美国的立法到实施中间的过程我还没来及搞得太清楚,但是从视频中介绍张峰在2012年12月提交这份专利时,Broad研究所的负责人刚好是奥巴马团队的顾问,视频提到或许正是他影响了奥巴马在最后签字时,延迟了十几天,使得张峰的这件专利最后还是按照“先发明制”来计算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张峰只要提供足够研究证据,这个CRISPR第一人的称号还是容易拿到的,而且有理有据。
但是实际情况是不是和视频中所述那样,我目前暂时还不确定,但是在搜寻一些当时AIA改法后的资料,确实发现,AIA虽然在2011年9月16日由奥巴马签署通过,但是包括在2012年5月,时任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局长大卫·卡波斯还在向国会介绍实施情况:
来源:USPTO

此后,提出AIA的美国参议员Leahy在2013年1月2日提到,众议院1月1日通过了一项法案,上周经参议院修正,对两党合作的《美国发明法案》进行了技术修正,该法案于2011年签署成为法律。该立法旨在澄清和完善专利改革法,并简化其实施。经过昨天的众议院投票,该法案现在提交总统办公桌签字
来源:Leahy

而在这份代号为H.R.6621的法案中,确实出现过一些有关发明人及时间的内容,但因为时间仓促,我未能确认是否就是视频中提到的影响奥巴马的那份。总之,可以看到AIA在2011年签署生效后,随后一段时间还处于调整期,因此是否真像视频中所述那样,最后张峰的专利是按照“先发明制”来计算的,我尚不能确认,有对此更清楚的朋友可以分享下经验。
但是从美国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对双方争夺专利的认定来看(时间仓促,我没有全读完),实际上重点是对双方团队提出CSRIPR构思,要实验成功这段时间的有关“优先权”的争议上:
CVC团队在2012年3月构思了这项发明,Broad则表示其构思时间是2012年6月,但是Broad提出的理由是这项发明是需要“真核细胞中特定生物的结果”,因此发明者必须证明成功实施了这一效果,在这一点上,Broad在2012年7月份就实现了,而CVC团队在2012年8月份才投入使用。
而CVC团队从2012年3月到8月之间5个月的时间,未见效果,也成为PTAB此次支持Broad的重要理由。
实际上,历史曾经在多个行业出现过类似的同时发明的故事,我在之前有关稀土永磁钕铁硼技术被西方垄断的文章中,就提到过一个案例:

钕铁硼材料的发明,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希望打破美国通用公司在磁性材料上的统治地位,而开展的一项底层研究。

1982年,日本住友特金(后被日立金属2003年收购)的开发人员佐川真人发现了钕磁铁,并申请了第一个钕铁硼专利。同一年,美国麦格昆磁公司的Croat博士也宣布发明钕铁硼磁体,也申请了专利。

两家公司对这一重大发明都向美国、欧洲和日本申请了专利,住友特金的专利申请早于麦格昆磁两周。随后,两家公司在这一关键专利的争夺上互不相让,最终诉诸法庭。

由于两家公司对这一重大发现的成分专利基本相同,而美国当时的专利制度采取的并不是“先申请制”,而是“先发明制”。因此,日本和欧洲的专利是住友特金获得,而美国的成分专利则属于麦格昆磁。

最终,两家公司达成了庭外和解,签署了专利交叉许可,各自划分了范围,共同垄断了钕铁硼的全球市场。


不难发现,在关键技术上,研发都是在和专利、时间赛跑,一项开拓性发明有时真的就差了那么几个月而已。
所以,未来CRISPR技术是否也会出现张峰及Broad占领美国市场,CVC占领欧洲市场,最终两家通过协议共通统治全球市场的情况出现。
只能说,在各国政治博弈、财阀博弈下,一切皆有可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