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思博、水木上看了看专利代理行业的现状

吴征高低 企业专利观察 2022-11-30

作者:吴征



今晚是世界杯开幕,原本计划播发完成“一万元”三部曲的最终章,按照我们的推送时间正好和世界杯撞车,想了想还是让更多的人enjoy快乐,忘掉不愉快。
毕竟这个行业三年来经受的不仅仅是疫情的影响,还有被“非正常"打击的双重影响。
于是我转道在思博、水木IP版以及智燃界简单逛了一下,了解下专利代理行业的从业者正在关注哪些问题,也算给最后一篇积累一些素材。
这三个网站,对于代理行业来说,应该算是最熟悉不过。但是于我而言,最近十年累计打开可能不超过十次,所以今天还是看了很长时间。
思博网成立于2006年,在当时智能手机还没兴起的时候,应该是很多进入到代理这一行人员经常访问的网络空间,在它之前,记得还有一个专注于代理行业的网站,名字已经记不住了,后来也慢慢的被思博替代了。当然,对于专利审查员而言,他们还有另外一套思博。
总之,那个年代,大家都还单纯,大部分都是专注于业务。
真正把这个行业带跑偏的就是2008年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之后,硬是将专利数量指标写入政府和GDP关联的考核。直到现在这个每万人多少件专利的指标还在,只要有这个考核指标,中国的专利泡沫就不会收敛。
是功是过,现在应该可以做出定论了。
随后,2010年8月,水木知识产权版也开版了。
水木做为高知群体的灌水家园,实际上也代表了至少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的精英院校还是会关注专利代理这一行业。
实际上,在2010年之前,专利代理绝对是一个令很多人羡慕的职业,时间越早越是如此。
因为越早,中国本土的专利申请就越少,行业内赚的大多都是外国人在中国申请专利和打官司的钱,而外国企业一个特点就是,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专利代理,愿意支付与国外同等的服务价格。
所以有钱赚才会吸引更多的社会精英进入到这个行业中。
像2001年成立的北京审协,大家根本不用比审查员的学历,清华、北大、中科院等中国顶尖高校毕业的一抓一大堆。
代理行业更是如此。如果连收入相对更低一些的专利审查员都是这个层次,可想而知,当时代理行业赚得可比审查员高的多,所以更是精英汇集。
这个阶段的整个行业的平均人才水平,可以说是中国专利制度历史上,唯一可以比肩美国专利行业的高光时期。
在美国,最好法学院毕业的学生中,有很多都会进入到了专利行业中,道理很简单,这个行业在美国收入高、受人尊敬,而且历任的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很多都是律所合伙人和专利律师。
只可惜,中国这个高光时刻,太短暂了。
于是就出现了后来都看到的,整个行业被专利数量送上了癫狂的状态,行业乱象频出,竞相杀价,劣币驱逐良币,最终行业凋敝,人才散去,进入了当下最黑暗的时期。
思博网2017年被擅长资本运作的猪八戒投资,并最终被收购,也成为专利行业受资本裹挟的代表之一。更多的资本代表,如广州某鳌等更是借着知识产权上演了雁过不留毛的资本神话。
专利代理本属于传统行业,当一边被政府打鸡血,一边被资本劫掠后,可想而知,到现在已经蜕变成一个充满谎言、欺诈和为生存而战的市井之徒。
从高光到低谷,谁之过呢?恐怕政府难逃干系。
如果我们看十五年前的美国专利代理行业和现在相比,可能基本没有变化,因为连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在卸任后都要继续吃这口饭,你想他们任上时会容许把这个行业搞乱么,肯定不会。
但是在中国就没有这个传承,政府和代理本就是两个平行线,永远不相交,而且还是管理的关系,所以才会出现行政手段治理的行业苦不堪言,因为咱们没有交集。
而这种对政府的不满的戾气,现在在论坛中随处可见,其中的核心引爆点,无疑都围绕着“非正常”,以及对各种大小代理所,大小公司的不公平做法。
像下面这个刚刚发布的帖子,可以看到普通人对打击“非正常”的看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至少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想法。
其中提到的两点可以关注一下。
来源:思博论坛
一是小机构提交被区别对待,多交点钱给大所就没问题。我们不能判断事实中是否真有这种情况,但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相当于因为一条政策,而出现了很多投机的行为,造成了更坏的社会影响。
为什么大所就没有“编”专利的呢?这一点我已经在多篇文章中提到了,包括中国的红圈律所在内,都有为企业达到某种目的(例如上市)而提供特殊的专利服务,说白话一点,就是“编”专利,只是这些红圈所的技术更高一些罢了。但是“非正常”的这个棒子是无论如何不会打到这些“红圈”律所的。这就是不公平。
二是专利审查员开始用A26.3款指责背景技术?很难想象,现在专利审查已经到了一种什么癫狂的程度,连最基本的底裤都不要了么。其中通过这个举动,已经能够看出,专利审查当前的困境,有关这一点,我会在三部曲的最后一篇中重点提及。
但是从现在专利审查员迫不及待的情况来看,已经基本可以肯定,一旦修改后的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年底通过后,将会有大批量的专利在审查环节遭遇“非正常”条款的审问。因为从现在专利审查员用A26.3款质疑背景技术,也就意味着这并不属于是筛查出来发给各地要求撤回的非正常案件,但是审查员又会在审查时认为这件专利有“非正常”的嫌疑,所以用此条款的目的无非如此。
想一想,十年前的专利审查员会去搞这种弱智毫无意义的审查么?肯定不会。
所以能看出,直到现在,治理“非正常”的问题已经把专利审查员给“洗脑”了,这个群体未来只会像惊弓之鸟一样,看到什么不顺眼的专利都会首先质疑非正常。我多次说过,这对中国创新的破坏程度要远远大于对非正常打击的正向效益。更具体原因我会在终章中详细说明。
以上,还只是一个掠影,其实可以看到思博,水木现在论坛的活跃度已经大大下降了,包括思博创始人后来独自创立的智燃界网,更多的也是关注专利代理培训和考试,论坛活跃度也不高。
这些都说明,专利代理行业在大幅的走下坡路。
其实现在形成了两个极端,一是中国最好的代理机构和律所,即使收费价格很高,专利业务也做不完;另一个则是更广大的群体代理业务不饱和及挣扎在低价竞争的环境中。当然还有一些就是纯属给这个行业添堵的,真的是在编专利来破坏行规的。
这种金字塔型的模式是极大的不利于中国建设创新型经济社会的,理想的模型应该和中产阶级的纺锤型占比类似,就是大量专利代理质量中等且偏上的群体占据这个行业的主流,这样才能有效服务整个国家的创新。即使很多创新者的创意比较初级和简单,但是如果从代理环节来看,遇到的都是经验更为丰富的代理人,将会为创新者提供二次发明的拔高,这对中国长远发展来看是有利的。
所以,代理行业建设的好不好,通过行政打击的方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也是思博网网友在上个月发布的一个新帖子。
如果直接跳到最后一行看到“我在合肥”,可能很多人都会直接联想到《那年,我在合肥写专利》这个与去年非正常开始新一轮严打几乎同时出现的帖子。
来源:思博论坛
很多人看完这个贴子就会发问,从去年3月份开始历经两年七轮非正常的撤回和严打,为何从这个刚入职的小白言语间,和去年那篇网红文的经历没有任何区别呢?
也就说明,编专利的产业依然存在,至少在合肥,是没怎么受到任何影响的。
那这两年政府都在打击什么呢?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没有打到非正常的“七寸”,如果在这种连对中国创新的破坏都不顾的情况下,合肥编专利的小强都打不死,那政策制定者是不是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耗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打击了无辜的创新者,到底这个备受争议的政策还要执行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意识到“撞了南墙要回头”,要重新制定新的政策呢
希望大家没事都去逛逛论坛,然后静下来多思考思考。切莫光顾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路。

扫码加入知识产权精英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