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经济科学》2023年第3期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查看全文)
CONTENTS
录
机会均等与共同富裕——基于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趋势的探讨 / 杨修娜、史新杰、李实
输入型通胀还是本土价格回溢?——基于动态溢出与时变因果视角的分析 / 隋建利、张龙、申瑛琦
产品质量视角下融资约束如何影响汇率传递——理论模型和中国证据 / 祝树金、李江、钟腾龙
贸易便利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基于中欧班列的准自然实验 / 袁航、夏杰长
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与资源配置效率——以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为例 / 李青原、胡龙吟、蔡长昆、章尹赛楠 中国银行业开放、融资方式选择与民营企业出口 / 张艳、董支晓、刘韬 纵向一体化抑或专业化?——来自中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证据 / 汪勇、郑世林、邢剑炜
渐进式外资指导政策与企业创新 / 章韬、齐慧瑜
工业机器人与企业进入 / 陈绍俭、殷永昆、毛慧 经济责任审计与民营企业家时间配置——来自中国微观企业调查的证据 / 吴一平、陈家和、王伟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效果评估——基于S省三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微观追踪数据 / 尹俊、孙博文、刘冲、易红梅 寄宿与留守儿童人力资本—— 来自学习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证据 / 王春超、孙曙涛 分权的崩溃——清末财政摊派对附加税费和抗税民变的影响 / 郝煜、薛邦烁
ABSTRACT
机会均等与共同富裕——基于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趋势的探讨 / 杨修娜、史新杰、李实本文利用CHIP数据分析了2002—2018年间处于劳动年龄人群的收入机会不平等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导致机会不平等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因为子人群的结构变化。其中,地区、出生时的户籍类型的影响有所下降;个体特征(性别、年龄)的影响逐渐加剧;父母特征(教育和职业)的影响一直保持高位甚至有上升势头,教育代际传递对不平等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分户籍看,出生时拥有农村户籍的人群内部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相对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出生组人群内部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程度逐渐上升。本文认为,出生于不利环境的弱势群体越来越难突破不利环境的约束实现更高努力进而改变命运,因此需要对他们给予适当支持,为他们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提供畅通渠道,促进机会均等推动共同富裕。
02
输入型通胀还是本土价格回溢?——基于动态溢出与时变因果视角的分析 / 隋建利、张龙、申瑛琦
本文基于CPI与PPI数据刻画中美物价水平的运行表象,进一步测度和识别中美各类物价水平之间的溢出效应和时变Granger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中美各类物价水平之间既有长期协同一致走势,也有个别阶段“错位”分布差异。第二,中美各类物价水平之间存在“互溢”影响,输入型通胀与本土价格回溢共存,物价水平溢出效应具有时变特征、国别差异和价格分类属性,中国市场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第三,中美各类物价水平不但具有国内传导路径,还具有跨国传递渠道。大多时点上,中美各类物价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也存在个别时点上的“脱钩”现象。03
产品质量视角下融资约束如何影响汇率传递——理论模型和中国证据 / 祝树金、李江、钟腾龙
本文将企业融资约束和产品质量纳入Corsetti和Dedola(2005)的模型框架,考察融资约束和产品质量对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影响,并使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融资约束较高或产品质量较低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汇率传递率;随着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融资约束对汇率传递的影响效应呈倒U形变化特征。机制分析表明,该倒U形关系的形成源于产品价格加成与产品质量间的非线性关系:只有当产品质量较高时,产品质量升级才会显著提升其产品价格加成,从而降低汇率传递受融资约束影响的程度。此外,人民币汇率传递还具有不对称性,人民币在升值时的汇率传递率较低,且较易受到企业融资约束和产品质量的影响。04贸易便利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基于中欧班列的准自然实验 / 袁航、夏杰长本文基于1994—2019年我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中欧班列开行为准自然实验,系统考察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开行中欧班列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开行中欧班列有助于加速要素流动、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从而能够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异质性结果显示,相较于沿海地区,开行中欧班列能够显著抑制内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当统一品牌之后,开行中欧班列对经济发展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大。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中欧班列高效运行全面带动区域经济充分、协调、平衡发展。
05
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与资源配置效率——以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为例 / 李青原、胡龙吟、蔡长昆、章尹赛楠本文聚焦于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经济事务治理权”的转移,以中国大陆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为基础,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建立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指数,发现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显著降低了城市—行业层面的资源错配程度。机制检验发现,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通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费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和企业生产要素投入,促进了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对改善管制程度较低行业的资源配置具有较强的边际作用,而区域市场整合会强化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资源配置作用。
06
中国银行业开放、融资方式选择与民营企业出口 / 张艳、董支晓、刘韬本文以不断开放的金融服务业为契机,从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两种融资方式选择的视角,研究中国银行业开放如何影响民营企业出口。首先,本文在Manova(2013)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行区分,从理论上证明了银行业的开放可以促使生产率较高的民营企业使用银行信贷替代商业信贷,从而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促进出口增长。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利用中国入世承诺中银行业开放的地区时间表,结合企业所有制特征构造三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银行业开放政策对于民营企业的出口影响更大,可以显著提高民营企业的出口概率和规模,促进民营企业出口产品多样性与市场多元化。然而,中国银行业开放对民营出口的促进作用存在“撇脂”效应。
07
纵向一体化抑或专业化?——来自中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证据 / 汪勇、郑世林、邢剑炜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改革前电力市场发展平衡度的理论模型,利用2003年中国电力行业“厂网分开”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同时考察了该项改革对发电部门与供电部门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纵向拆分显著降低了发电企业的生产率,但提高了电网企业的生产率。进一步分析表明,纵向拆分对发电与供电部门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差异与改革前电力行业内部发展平衡度有关:在改革前发电部门投资更受重视而供电部门投资更受抑制的地区,纵向拆分会增大对发电企业生产率的抑制效应,并扩大对电网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效应。
08
渐进式外资指导政策与企业创新 / 章韬、齐慧瑜中国渐进式开放政策是政府和市场主导角色的交互演进过程,其长短期效果评价在实证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多次调整作为准自然实验,评估该政策对企业创新的长短期影响。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渐进式外资指导政策促进了企业创新增长。但是,不同时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调整政策对内、外资企业的影响机制有所不同。此外,如果某一行业多次受到冲击,其作用效果会逐渐下降。一系列机制分析和稳健性检验验证了本文的结论。
09
工业机器人与企业进入 / 陈绍俭、殷永昆、毛慧本文以2006—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新企业进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新进入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企业进入率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通过构建Bartik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改变关键变量的度量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在作用机制方面,一是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高的地区,其真实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可以促进新企业进入规模的提升;二是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可以吸引企业进入。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国有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对非国有企业进入的影响更大;相较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机器人应用对新企业进入的作用更强;机器人应用对新企业进入的影响随着进入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
10
经济责任审计与民营企业家时间配置——来自中国微观企业调查的证据 / 吴一平、陈家和、王伟本文利用2002—2010年城市审计信息和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民营企业家时间配置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责任审计增加了民营企业家用于外出参与市场活动的时间,其作用渠道在于经济责任审计改善了政商关系。更重要的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正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初创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没有政治网络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中。随着经济责任审计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家努力经营企业的积极性显著提升。11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效果评估——基于S省三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微观追踪数据 / 尹俊、孙博文、刘冲、易红梅本文基于西部S省G市三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微观追踪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渐进DID方法,系统评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效果,并基于配套精准扶贫项目和帮扶人制度的双重视角,对促进搬迁政策效果的精准扶贫项目渠道作用和帮扶人制度保障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显著降低了家庭贫困发生率,并提升了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表现出显著的脱贫效应和增收效应。三县的本土化集中安置特色模式,比分散安置表现出更好的政策效果。搬迁政策除了直接效应外,还通过配套精准扶贫项目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公益岗位项目等渠道发挥作用,但短期内教育扶贫、金融扶贫项目的渠道作用不显著。帮扶人长期帮扶是搬迁政策起效的制度支撑,搬迁政策效果仅在长期帮扶样本中显著。12
寄宿与留守儿童人力资本—— 来自学习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证据 / 王春超、孙曙涛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造成了留守儿童现象,而寄宿学校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困难和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学校寄宿如何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非认知能力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学校寄宿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但没有显著改善其非认知能力。学校寄宿对不同留守类型、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具有异质性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学习时间增加和师生互动交流频次提升是学校寄宿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成本—效益分析表明,当前我国寄宿学校投入的单位成本产生的效益相对较低,寄宿制度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13
分权的崩溃——清末财政摊派对附加税费和抗税民变的影响 / 郝煜、薛邦烁本文讨论了太平天国后建立的财政分权格局是如何在长期内走向崩溃的。同治年间的财政合理化改革使州县获得了与农业税正额成正比的附加税——钱漕盈余,以代替数额不明的非正式税费,用于州县的行政开支。然而,庚子事变后,为了应对激增的赔款和新政开支,中央政府破坏了财政分权,根据钱漕盈余的多寡向州县摊派其开支,迫使州县征收新的附加税费以应对其行政开支。利用1860—1911年的全国府级面板数据和清末河南省的县级截面数据,本文发现庚子事变之后田赋正额越多的地区,在提取钱漕盈余过程中承受的财政摊派越大,为维持政府运转征收的新附加税越多,引起的抗税活动也越多。由于缺乏对中央政府行为的制度性约束,更透明的地方财政收入反而使得中央政府更容易向下摊派其开支。结果,中央政府更不愿意发行以中央税入为基础的长期公债和纸币,从而延缓了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转型。
《经济科学》简介 《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经济理论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经济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杂志于1979年11月创刊,第一任主编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担任。现任主编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教授。《经济科学》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双百方针,繁荣经济理论,促进学术交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经济科学》刊载内容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应用、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