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史地必修一教材】重点知识汇总!一轮复习/新生预习必备!(&内设问题)

2017-08-25 涨知识 👉 瑞鑫艾斯英语

感谢您关注艾斯英语公众号,如您尚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字“瑞鑫艾斯英语”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知识方法。定期更新,与您不见不散!


一 、生活与消费


1.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调节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这些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5.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的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的总量就越大;

(2)居民消费水平也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联系。

(4)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5)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6.从影响消费的因素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居民消费水平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可以通过增加和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联系,因此国家应该完善分配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4)物价总水平也会影响消费。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7.消费心理及消费观念:

(1)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2)正确的消费观念: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8.正确的金钱观:

(1)要取之有道;(2)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

(2)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使生产得以真正地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4)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学进步和创新。


4.国有经济的地位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平稳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7.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运用好兼并、破产和联合等手段,扩大优势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

(5)其他措施: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等。


8.企业兼并的意义:

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9.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是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在生产; 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政府: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劳动者:①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扩大就业。


11.劳动者维权:

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者维权的基础;

②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

③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但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法的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④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的途径维权。



三.收入与分配

1.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大力发展生产力)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处理?

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③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5.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为什么在消费时要主动索要发票:

①发票是消费者的购物凭证,是消费者维权的凭据;

②发票也是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消费者索要发票,有利于使国家税款足额入库,为国家税收作贡献。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实行宏观调控的原因:

(1)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宏观调控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某些行业和领域不能由市场进行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③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发展经济波动和混乱 ;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加强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两者是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都有扩张性政策与紧缩性政策两大类;

财政政策常运用的杠杆有税率、财政支出、国债等,货币政策常运用的杠杆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等。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全球化的影响:

利: 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通;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态度: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7.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3)必须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

(4)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使用说明书:

先使用“自查点”查出弱点,再结合提纲查漏补缺,最后回归自查点审核复习效果。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

自查(预习着重)点: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现?(地方问题,中央问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措施:①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削实权: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制钱谷: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七、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强化皇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八、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


九、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加强皇权:①太祖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②成祖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西周——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军功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监察制度的演变

秦代——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代——出现刺史监察地方,宋代——通判监察地方,

明清——厂卫、六科给事中和按察使司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古代:西欧)

自查(预习着重)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特点、评价?

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历程、评价?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男性公民,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欧美)

自查(预习着重)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美国共和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标志?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确立的标志、特点?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过程: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受限

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共和政体

背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包括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②促进美国近代化的发展。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发展: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三、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背景:(艰难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四、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包括20课)(近代:中国)

自查(预习着重)点:

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主要纲领、评价?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口号、评价?

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意义?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任务、合作标志、合作表现、结果、评价?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抗日战争的过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表现、抗战胜利的意义?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签订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三、甲午中日战争

过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的运动。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紫禁城,第二次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1.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革命开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4.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5.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3.国民大革命: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4.国共的十年对峙:

①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江西瑞金——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④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抗日战争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④共产党在敌后战争开展游击战: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完全胜利,收复台湾。

抗战胜利原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6.解放战争

①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②内战经过: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③新中国成立:1949.10.1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的开端)

自查(预习着重)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

十月革命的历程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实践: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过程: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标志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包括26课)(现代:中国)

自查(预习着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

“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文化大革命

主要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表现:“文革”中,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典型的事例是刘少奇冤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践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2000年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民主建设:最突出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形成过程:“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使构想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成功实践: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正式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台湾问题:国共内战遗留的中国内政问题。目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一是岛内的台独势力,二是外国干涉势力。中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五、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建国初期

外交政策:建国初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第一次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外交活动: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2.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外交重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正式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①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特点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中亚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第七单元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现代:全世界)

自查(预习着重)点:

美苏冷战的标志、表现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20世纪中后期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0世纪末开始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而破裂。

2.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要干涉他国内政,是美国“冷战”政策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表现,其实质是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1949年美国策动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1949年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局部热战: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事件;亚洲地区发生“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欧共体)与日本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3.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不可能建立单级格局、形成独霸世界的局面,因为世界多个政治经济力量崛起(欧盟的建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

3.当今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从近期看,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还将继续下去;从长远看,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


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 

                             

2. 地方时    

                

3.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 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 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 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 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线上=0°。


7. 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 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 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 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 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


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 =  90°-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 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4.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2. 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位置

厚度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 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城市热岛

环流

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

意义:(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2)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海陆风

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吹海风。

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

山谷风

 

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迅速冷却,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

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名称

风向

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炎热干燥

中纬西风带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暖湿润

极地东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寒冷干燥


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


时间

亚洲大陆

太平洋

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

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

阿留申低压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季风环流



成因

风向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东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月西北 风;7月东南风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

热带季风气候

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3.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

位置的影响

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


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副高异常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

副高(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

副高(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典型地区

 

 

 

热带雨林

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河流域

刚果河流域

印度尼西亚

热带草原

气候

南北纬10°~南

北纬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

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明显

交替

非洲中部、巴西、

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

热带季风

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

雨季集中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

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内部和西岸

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

干旱少雨

撒哈拉、阿拉伯半

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我国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地中海

气候

南北纬30°~

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

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

 

温带季风

气候

南北纬35°~

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我国华北、东北

朝鲜半岛、日本

温带大陆性

气候

南北纬40°~

60°大陆内部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全年少雨

亚欧大陆、北美

大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

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西欧

 

3.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判断气候类型

气温特点

(以温定带)

降水特点(以水定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冬雨型

少雨型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

气候

———

热带沙漠

气候

亚热带气候(含温

带海洋性气侯)

最冷月均温在0℃~15℃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

温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

温带季风气候

———

———

温带大陆

性气候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1. 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类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运动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过境前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天气温暖晴朗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湿度小,天气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过境时

阴天、强风、降温、雨雪

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湿度升高,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

天气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

华北春雨连绵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2.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



低压系统

高压系统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指向中心

从中心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干燥

我国的典型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3. 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


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


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


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4. 应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如下图


北半球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北半球反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合

南半球反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

危害

措施

自然原因: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①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被改变,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产量将减少;高纬度国家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③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①使用清洁能源

②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

③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 毁林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1. 水体分类


地球上的水体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陆地水分类

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地球上淡水主体是冰川)


2. 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补给

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

特点

我国分

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

雨水

补给

我国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水量变化大

②时间集中

③不连续

普遍,尤

以东部季

风区最典

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

 

 春季

①季节性

②水量稳定

③连续性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

 

冰川融

水补给

 

 

夏季

①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

②水量较稳定

 

西北地区、青藏高原

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月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气温低于0℃, 冰川无融水。

湖泊水

补给

全年

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普遍

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

★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

补给

全年

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普遍


3. 水循环类型


水循环类型

发生区域

主要环节

作用

人类干预和控制的环节

海陆间循环

(大循环)

海陆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用)

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

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

资源得以再生

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

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

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

程);蒸发、降水、下渗

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部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海洋内部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暖流;

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寒流

中高纬度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逆南无

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时针流动的洋流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流动的洋流。


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对气候的影响


类型

概念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

暖流

由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比流经海域高

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55°~70°N大陆西岸,呈现森林景观,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

寒流

由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比流经海域低

降温减湿

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西海岸形成了狭长的热带荒漠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


渔场名称

成因

形成条件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

②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

秘鲁渔场

盛行上升流

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3. 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 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的依据:


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 水资源的分布


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


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


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3.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自然

原因

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节流: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

原因

人口剧增和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使水

资源需求量增大

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①水平运动(为主):形成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垂直运动(为辅):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

 

 —————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

风化

作用

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如石蛋地形、棒槌山

普遍

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太阳辐射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柱、

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形谷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海蚀崖、海蚀柱

滨海地带

搬运作用

流水搬运

泥石流

湿润、半湿润地区

风力搬运

沙尘暴

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滨地区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堆积作用

流水堆积

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分选性

山口处,河流中下游  

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沙丘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

冰川堆积

冰碛地貌,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海浪堆积

海滨沙滩

滨海地带


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岩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1. 褶皱山和断块山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岩层破裂且发生明显位移

判断

方法

岩层弯曲形态

岩层上拱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地貌

类型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水平位移形成裂谷

垂直位移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

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2.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

边界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巨大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海沟、造山带

安第斯山、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

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 环太平洋地震带


3. 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 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5. 火山


岩浆活动与地貌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会形成溶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交通建设原则

对交通方式的影响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①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避开沼泽;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架桥;


⑤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⑥尽量选择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尽量多的经过居民点

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线网密度大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1. 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作用类型

地貌类型

分布

成因

地貌特点

河流侵蚀

作用

V型谷

河流上游

向下和向源头侵蚀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

U型谷

河流上游

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宽而浅

 

河流

堆积

作用

 

洪积

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趋缓,

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

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降低,堆

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河漫滩

平原

中下游

地区

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

流改道或继续下蚀,多个废弃

的河漫滩连接

地势平坦

三角洲

入海口处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处堆积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2.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作用

①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②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提供丰富农副品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我国南方)

河流少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我国北方)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  

②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

③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整体性


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 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平衡功能

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


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


③物种平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 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定义

主要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伸展成条带状,沿着纬度变化作有

规律的更替,即南北更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

低纬和高纬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沿着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更替,即东西更替

由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规律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大

低纬的高山地区


3.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


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4.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2. 陆地自然带

最近,小艾老师后台收到很多小伙伴留言说:”有没有高中其他学科学习素材?“虽然说瑞鑫艾斯英语是主打高中英语听力,但是我们力求给大家营造更好的学习平台,为了听听大家的意见,所以决定做一个调查,或着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你的宝贵意见会使我们平台越来越好。




本文来源 | 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瑞鑫艾斯英语尊重原创文章,如有侵权,请及时无我们联系,感谢您的阅读。


一周热文推荐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3500词汇】20天汇总,高中生只需一份,轻松掌握3500词~

高中三年重点英语词组大汇总!暑假最后10天逆袭,背起来!

英语老师人手一份:英语音标发音教程,史上最完整视频!

备战2018高考英语,除了3500词,你还需要这份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大汇总(&建议收藏)

高中英语必须知道关于这些食物的表达方式,太全了!(&你们今儿都吃了啥?)


我们针对性资料和爆款文章

高中英语类:

3500词汇 | 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大汇总 | 高中三年动词固定搭配 | 高中写作200条英语谚语 | 340条重要英语词组 | 短文改错技巧和方法 | 60个熟词新意 | 高中三年重点英语词组大汇总 | 英语老师整理的25组顺口溜 |


爆款教师感悟类:

我们是谁?人民老师!今天的朋友圈被这个段子刷屏了... | 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 | 30年教龄班主任揭秘:成绩好的学生,都有这9大特征! | 老师,让你的学生远离低质量的勤奋,这比真正的懒惰还可怕! | 现今,为什么老师都不想当班主任了?(深度剖析)|


学习娱乐美文类:

学英语的人都要看《战狼2》《春风十里不如你》:青春的荷尔蒙里有冲动,也有敢作敢当 | 这绝对是教师界最广为流传的段子!(看一遍笑一遍)【MV】 TED:如何让压力成为你的朋友? | 【英语美文】星光之城:City of stars I |


关于瑞鑫艾斯英语

艾斯英语专为老师学生打造,每天提供精准的知识总结、有效的学习技能、最新高考英语资讯,以及学习娱乐两不误的经典美文美句、经典英语歌曲。有关高中英语的一切精彩,等你来关注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