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研究》刘成奎等:公共转移支付能授人以渔吗?——基于子代人力资本的研究
公共转移支付能授人以渔吗?
——基于子代人力资本的研究
刘成奎 齐兴辉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2010年官方贫困标准,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末的3.1%,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人。与此同时,中国城乡居民社会救助规模从2003年的153亿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2609.8亿元。公共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张保障了贫困人群的基本经济福利,发挥着巨大的减贫效应。事实上,公共转移支付的目标不只是为了给予贫困家庭现金救助以减少贫困,更是为了提升贫困家庭人力资本尤其是子代人力资本。公共转移支付在减少当期贫困的同时,能否授人以渔——促进贫困家庭子代人力资本形成,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减少未来贫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已有文献重点讨论了公共转移支付的短期减贫和收入均等化效应,而就公共转移支付如何影响贫困家庭子代人力资本关注不足。鉴于此,本文以公共转移支付体系中的“最低生活保障”为例,尝试回答“公共转移支付能否促进贫困家庭子代人力资本形成”这一问题。相比已有研究本文的贡献在于:一是评估了公共转移支付在贫困家庭子代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二是探究了公共转移支付影响贫困家庭子代人力资本形成的微观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一是低保政策显著提升了贫困家庭儿童人力资本水平,主要体现在对贫困家庭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二是低保政策对儿童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在城市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贫困家庭中更为明显;三是低保政策通过增加贫困家庭的物质教育投入和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善了贫困家庭儿童人力资本状况;四是较大的瞄准偏差和偏低的救助水平极大地限制了低保政策对贫困家庭儿童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相应的政策启示如下:一是进一步提高低保政策瞄准效率。首先加强低保对象资格审查,防止各类“骗保”和“冒领”现象发生,避免低保财政救助资金浪费。其次建立低保绩效的动态评估体系,对低保对象“进入”和“退出”进行动态监测评估,防止产生的福利依赖;二是适度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既能保证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所需,又能促进贫困家庭成员发展,同时符合地方财政能力的低保补助标准。此外,还应加大农村低保的财政资金投入,缩小城乡低保保障水平差异;三是合理设定低保等公共转移支付受益条件。如限定接受公共转移支付的家庭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补助金用于子女在教育和健康方面的人力资本提升,而不被其他家庭支出替代,以增强公共转移支付促进贫困家庭子代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
论文框架概览
作者简介:
刘成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财政金融中心主任
齐兴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机会平等视角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研究”(18BJY213)。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刊发《财政研究》2019年第11期
·卢洪友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家庭异质性决策和收入差距
·刘海波等: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及其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异质性家庭NK-DSGE的模拟分析
-----策划:邢 丽
采编:于婧华 郝隽琛(实习)
(封面图片来源:https://www.58pic.com)
点击“阅读原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