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救过我们生命的人,都度过了怎样的一生?

读库小报 2020-08-29


计算机理论中有个说法:数据不等于信息,比如我们手上有一段WAV音频文件,这就是数据,但如果没有软件来播放,那它就只是数据,并不是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

 

对于中文读者来说,“医学大神”系列就是这样一个能把数据转化为信息的播放器。作者输入的数据来自数百种外文传记、论文和原始文献,输出的信息则呈现为内容可靠、价值可观、形制可爱、文字可亲的十四册小书。

 


 01


“医学大神”,指的是曾为现代医学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十四位人类之子。

 

古希腊哲学家把天体称为“大宇宙”,而把人体叫作“小宇宙”,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复杂性堪比天体。1543年,有两部划时代的著作问世,一部改变了人类对大宇宙的看法,一部改变了人类对小宇宙的看法。前者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后者是维萨里的《人体构造》,分别标志着现代天文学和现代解剖学的开端。

 

“医学大神”系列正是从十六世纪的维萨里写起,一直写到二十世纪的弗洛里基于弗莱明的研究从青霉菌中提取出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堪称医学史诗的《人体构造》首版所处的1543年,对应的是我国明代嘉靖一朝,而超级神药青霉素在美国实现量产的1945年,正值抗日战争结束,在足足四百年的时间里,在地球的另一边,会有多少值得整个人类铭记的故事,有多少值得为之树碑立传的大神?

 

遗憾的是,中文世界里能够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

 

2016年,美国医学门户网站Medscape曾经评选“医学史上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医生”,排名榜首的是威廉·奥斯勒。一百年前离世的这个人在医学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呢?

 

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创始人之一,被称为现代临床医学之父。

 


他为医学所做的贡献,不在于原创的重大理论和突破,而在于全面运用医学原理进行临床诊断的能力——开头借用的比喻,本来就是“医学大神”作者朱石生老师用来形容奥斯勒的。在朱老师看来,对于一百年前的现代医学来讲,解剖、病理、免疫、细菌学、制药工程等各方面的重大进展就是一段段音频文件,而奥斯勒起到的就是音频播放器的作用。

 

这样一位大神,居然连一条中文百科词条都没有——至少在我写作这篇小文的时候没有,国内百科网站没有,不太能上得去的中文维基也没有。有意思的是,奥斯勒本人的词条虽然没有,但他的一部讲演集中文版《生活之道》倒是能在百度百科查到,而维基百科的姊妹项目维基语录中文版也收录了奥斯勒的一句名言。

 

四百年的时间里,那些大神们就生活在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为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但他们的人生——他们曾经面临的机缘与困境,他们的创举、局限甚至失误,都只是作为数据封存在一部部外文传记和原始文献里。

 

朱石生老师曾经在国内从医十七年,移居加拿大之后重修学位,转投IT行业十五年,现在,这样一位既跨界又专业的人士选择开发一款播放器,把十四位大神的人生故事分享给我们。

 


 02


按照历史著作的常见分类,这套书算得上是纪传体,可以称之为“大神列传”。

 

十四个分册对应十四位主要人物,每册行文主线是传主的生平,他的家世、求学、立业、成家、成名或者挫折,直到晚年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你很容易在目录中发现这样的标题:维萨里登场、哈维出世、詹纳其人、迷失与探索、浪子莫顿、护理教育、重返柏林、从酵母到蚕蛾、在格拉斯哥、草舍神童、四海求学、化学与医学、名望与争议、应试高手弗莱明,每一章都对应着传主的一段人生故事,十来个章节、几万字的篇幅就是一个人的一生。

 

每位大神的个人史,都不仅仅是他的生活史,而是属于医学发展史的一部分。这套书表面上是为人物立传,实际上是为医学发展树碑,因而每个分册还都存有一条副线,那就是医学的发展。


每一位做出开创性业绩的大神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了理解他为世界带来了什么,当然就要知道世界曾经给过他什么,于是在必要之处——通常是在全书最前,朱老师会插入一些医学理论或技术的发展史。


对应的章节标题是这样的:早期解剖知识、古人“心血”、天花其病、产褥热、古代麻醉术、早期的护士、病理学探索、手术与消毒、三大难题只余其一、扑朔迷离微生物、染色、糖尿病与胰腺、要命的感染,等等等等。

 

有了这些追根溯源的介绍,加上偶尔附于章节之后的扩展链接,普通读者自然更容易理解传主所做贡献的来龙与去脉,同时不必为了陌生的知识背景再去查阅资料,而对于有志从医的专业读者,也就更可以在情感和智识的激荡之外,深刻领会大神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并从他们的突破和局限中获得启迪。

 

主副线之外,还有若干暗线在各册之中若隐若现。

 

比如传统和现代的冲突。


科学没有国界,理性无分族群,现代科学早已造福整个人类,而古人的蒙昧更是环球同此凉热,东方与西方并没有本质不同。西方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古希腊的体液说,认为人体生病是因为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大体液失调,在化学分析等科学方法发展起来之前,根本没有什么有效药物可用——这种局面基本上持续到十九世纪初。


所以,身跨十九、二十世纪的医学大师奥斯勒,虽然可以对很多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但可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仍然很少。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西方传统医学的主流疗法无非是放血、催吐、导泻、拔罐、汗蒸、疱疗等等,“医学大神”的前十本提到的治疗方式,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传统疗法。


是病理学的进步,还是药物研发的突破,每位大神迈出的每一步,无不需要挣脱传统的羁绊,于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自然会成为每一个故事的副题。

 

比如思辨和实证的对决。


人体心脏左右心室之间的部位称为室间隔,室间隔里面到底有没有可供血液渗透的微孔?这个问题现在想来十分简单,剖开室间隔检查一下不就行了?或者干脆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但在哈维之前,没人这样做,甚至没人这样想,大家都沿袭盖伦传下、听来颇为合理的成见。那时候的医生,认为“思辨”才是理解人体的最佳途径。



是哈维,把实验技术“重新引入”医学研究,让医学从看起来“言之成理”的思辨,转向真正可靠、经得起检验的实证。而几百年的医学史,实际上就是从思辨医学走向循证医学的发展史。

 

又比如新知和常识的演变。


细菌能够致病,医生手术前要消毒,普通人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当今人所共知的常识,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已经掌握。但细菌致病理论的确立,要等到“医学大神”第十本的主角科赫出场才能完成,那已经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而更早的先驱,十九世纪早期的塞麦尔维斯,虽然敏锐地发现了洗手消毒可以抑制产褥热发病,但由于理念的超前和自身性格原因,并没能让这一新知成为大众的常识。

 


这样的演变,一直贯穿在整套“医学大神”中:新知不断出现,在排斥和抗拒中不断完善,最终成为常识,并成为下一个新知的基础。

 

人不是机器,是进化的产物,生物现象比物理现象要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这个小宇宙要比天体这样的大宇宙复杂。肉眼可见的室间隔问题,建立正确认识尚且如此困难,对于疗效检验这样违反直觉的抽象问题,就更是容易被假象遮蔽。


人体具有免疫系统,能自主消灭入侵微生物,修复机体损伤,这会让躯体症状产生起伏变化,甚至让疾病自行痊愈,而安慰剂效应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对疗效的判断。在人类探索出大样本、随机抽样、对照组、双盲试验等系统检验方法之前,疗效的判断基本上不可靠。可是多年过去,即便在如今的西方,仍然有人热衷于放血、拔罐、汗蒸等所谓的替代疗法。显然,关于疗效的检验,一百年前就已经出现的新知,现在依然没有成为民众共有的常识。

 

比如个人和团队、竞争与合作。


“医学大神”的故事写到弗莱明、写到1945年就戛然而止,难道后面就没有这么起伏跌宕的医学故事了吗?为此,我问过朱石生老师。他给我的答案是,后面的故事依然精彩,但核心人物已经难符“大神”之名。青霉素之后的医学进展,已经从个人英雄主义的孤军奋战模式,转向跨学科、跨领域、国际化的团队合作模式。其实,这种转变在第十二位主人公埃尔利希身上已经有所体现。



我们可以说埃尔利希开创了现代药物筛选研发的模式,成功找到治疗梅毒的“魔弹”,但绝不能说他是“以一己之力”。实际上,埃尔利希带领的团队已经是国际化的,做出最关键贡献的甚至是一位日本学者,况且,埃尔利希的成功是以德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化的信息交流机制为基础的。

 

到了最后两位“大神”:班廷和弗莱明,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班廷参与提纯糖尿病特效药胰岛素,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当年的奖项是颁给他和实际的团队领导人麦克劳德两个人的。因为与麦克劳德不和,班廷的第一反应是认为麦克劳德没有资格获奖,第二反应是把自己的奖金平分给团队中的第三人贝斯特,而麦克劳德做出的回击是与第四个人克里普分享奖金。



和弗莱明一起因为青霉素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弗洛里和钱恩,如果没有人数限制,至少还有一个席特利应该获奖,而你读过书中的故事就会知道,弗莱明虽然是青霉素的代言人,但没有弗洛里领导的跨学科团队基于他的一篇论文启动目的性极强的研究,青霉素的故事就要彻底改写。试问,如果严苛一点,在胰岛素和青霉素研发这样的团队中,谁还能真正担得起“大神”之名?

 


“医学大神”介绍的十四项重大进展,越到后来,个人的作用越弱,团队的作用越强。而每一个故事中都存在着竞争,甚至是争斗和欺骗,但最终让事情取得成功的是合作,哪怕是当事人并不情愿的合作。


十四册小书,每册从五万到八万字不等,总计九十万字。书中涉及大大小小的人物大约五百五十个,这还只包括有名有姓的——以中文译名附有外文名字的为准,既包括几乎每册都会出现的希波克拉底、盖伦等古代圣贤,也包括只在某个场景出现一次的“龙套”角色。

 

不同的分册,人物和情节存在交叉——这是所有纪传体史书的标志性特点,但每一册的写作线索是清晰的,因为每一册都有一位大神或者几乎可以称为大神的中心人物,全套的写作存在明确的整体规划,而副线和暗线的体现也各有侧重。

 

各位可以从“01”读到“14”,也可以顺手抽出一本、随便翻开一页读起。

 


03


将故纸中尘封的数据转化为亲切可读的中文,朱老师开发的这款播放器,功能称得上强大;规划有方,铺陈有度,线索清晰,文笔平实,播放界面也足够友好。接下来,我想说的观感是这款播放器的另一个特点:高保真。

 

我不懂音响,但也曾经听说好多音响发烧友已经进入玄学的境界,为了高保真还原音乐现场,对音质和器材的追求已经超越听力的极限。我耳朵迟钝,但视力尚可,我对比过不同分辨率的视频和图片,虽然明知道有些画面的像素级别已经超越了视觉的极限,但确实感觉高像素画面带来的体验要远远优于普通文件,这或许与疗效检验的原理类似,也存在心理作用的成分。

 

“医学大神”的写作特点与此类似,朱石生老师花费数年之功,研读海量医学史文献,最终呈现的是细节可能已经溢出我们本能需求的“高像素文本”。

 

每册的参考文献都有一二十条,于是每一处情节和数据都有可靠的来源,甚至是经过多处资料比对之后的,于是我们才能随手翻开就看到各种生气鲜活的细节:

 

没多久,维萨里对人体骨骼系统的解剖就已经精通,精通到无须目视,只凭手感,就能正确识别出人体任何一块骨头。在学校里,他用这个本事跟同学打赌,很赚了点零花钱。

——《天才永生:维萨里与实证解剖》

 

头一年哈维只讲外科手术课,第二年4月才正式加入解剖课内容。开讲解剖课的时候,他热情甚高,打破惯例,从周二到周四连讲三次课。不过第二周他的课就被意外打断,那是因为莎士比亚4月23日去世,这在英国是举国关注的大事,于是讲坛停课,让大家参加悼念。

——《沥血叩心:哈维与血液循环论》

 

债主们暂时消除顾虑,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坡姆瑞发现莫顿做假账私吞钱财,债主们急忙上门追查。莫顿知道这回瞒不过去了,再度连夜潜逃。跟上次一样,他也没费神跟第二任未婚妻告别,甚至没跟那个外科医生结账——连包皮手术都是赊账的。

——《醚碑斑驳:莫顿与乙醚麻醉》

 

第七和第十条狗没有感染,但等了几天,这两条狗似乎没有任何消化不良的表现,这让班廷怀疑自己结扎导管是不是真的扎对了地方。

麦克劳德预计整个暑假三个月里,班廷会用掉十到十二条狗,所以他启程之前给班廷安排了十条狗,没想到班廷在头两个星期就用掉了所有十条,其中七条死于手术失败,没能做任何实验。

——《大成若缺:班廷与胰岛素》

 

就这样,作者不动声色地铺陈细节,正如插画师余智勍老师一笔一画地为这些人物绘制肖像。很难说哪一笔是必须的,哪一笔是溢出需求的,但笔画多了,我们自然就得以看清大神的真实形象。绝对真实的历史永不可得,但得益于西方良好的文献保存机制,几百年后的我们还可以幸运地得知某一年的某一天在某一处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这个意义上看,朱老师不是故事的讲述者,而是历史的搬运工。

 

即便是对于大神级的人物,普通读者现有的了解如果能达到副书名包含的信息量,已经算是很熟悉医学史了。大神之外的配角,就更不用说了。我把十四册的副书名罗列在下面,各位可以做个自我检测:

 

维萨里与实证解剖、哈维与血液循环论、詹纳与牛痘接种、塞麦尔维斯与产褥热、莫顿与乙醚麻醉、南丁格尔与现代护理、菲尔绍与细胞病理学、巴斯德与人工疫苗、李斯特与灭菌手术、科赫与细菌学、奥斯勒与现代临床医学、埃尔利希与现代药物研发、班廷与胰岛素、弗莱明与青霉素。

 

如果不太严谨地把字数当作衡量信息量的标准,这套书已经把有关医学大神的信息量扩充到一万倍,让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从人名或一个关于贡献的关键词,扩展到几万字的体量。


充实的细节,意味着高度还原的真实,也意味着高清版的人物形象。

 

这样的高清版可能是补充性的。

 

比如南丁格尔,我们大概都知道她“提灯女神”的名头,也知道她是一名护士,但出身贵族的她真正从事护理的时间,其实总共不到两年。



她真正的贡献是全面总结医学护理的操作规范,并创办护理学校,开创了现代护理制度。并且,利用她非凡的统计学能力和更加非凡的运作手腕,以一介平民的身份推动医疗系统的改革,让“护士”真正成为护士,让“医院”真正成为医院。

 

再比如哈维,我们至少知道血液循环论——是的,哈维在四百年前的开创性成果如今已经成为常识,甚至写进了中学生物课本。但哈维更大的贡献是为医学研究引入了实验技术,他只比伽利略小十四岁,就已经在医学研究中引入了伽利略所开创的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方法。


这样的高清版也可能是颠覆性的。


比如弗莱明,我们都知道他是发现青霉素的标志性人物,但他也只是一个标志性人物而已。朱老师告诉大家的是:弗莱明所做的,仅仅是注意到青霉斑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如果说这个事件是起点,青霉素真正用来治病救人是终点,两点之间的距离有一百公里,那么弗莱明只走了一公里就停下了脚步,在剩下那九十九公里艰难跋涉的,是弗洛里为首的牛津团队。而青霉素研发成功之后,百分之九十九的光环都罩在了弗莱明的头上。”

 

再比如莫顿,几乎所有中文出版物中都将其称为“莫顿博士”或“莫顿医生”——正如莫顿夫人在公开场合所称的那样。但是,Dr.Morton既不是博士,甚至也算不上医生,他只是一个学徒出身的牙医,到大学里注册纯粹是为了满足准岳父提出的结婚条件,根本就没听过几次课;莫顿更没有悬壶济世的悲悯之心,他并不是像很多媒体渲染的那样,因为病人的痛苦而奋发研究麻醉术,他就是一个投机于私利、腾挪于江湖的浪子……

 



04

 

一遍遍通读文稿的时候,在唏嘘和感念之外,我也常常问自己:这些几百年前的人物和当今的我们有什么联系,这些精彩的故事对当今读者有多大的价值?

 

IT行业出身的朱老师再次用一个硬核的比方解决了我的问题:

 

程序员有时候需要读别人写的程序,比如一个时钟软件程序,他如果想知道哪段程序控制软件的哪种功能,逐行阅读代码固然是一种办法,但另有一种办法能让他更快地找到这种对应关系,就是一段一段地去掉代码。一段代码被去掉,软件功能必然出现缺损,比如时钟面板上的数字显示消失了,由此就可以知道被去掉的那段代码是负责显示钟面数字的。

 

书中的这个比方,本来是为了解释在生物化学知识积累不足的年代,人们如何判断一个器官的功能。但我觉得,这些医学大神和我们的联系,这套“医学大神”对我们的价值,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来检验。


相关阅读:

这九十万字,身体需要,头脑更需要

因为他们的故事在这里


 ↓点击下方书封即可购买↓ 

“医学大神”十四册套装(附《搜神记》一册)

现代医学史诗,人类智慧交响曲


👇点击 阅读原文 入手这套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