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参与更容易|社区新志愿者培训案例
背景介绍
1
参加者情况
6个社区新志愿者,以社区年轻妈妈为主,之前没有参加过活动,缺乏对机构的理解和相关经验。
协作者在此基础上,把工作坊目标定为:
理性目标
๑ 参加者了解机构工作与理念,探讨与机构的关系;
๑ 了解如何参与其中。
体验目的
๑ 在过程中体验参与,可以平等表达;
๑ 参加者之间、参加者与机构之间建立关系。
2
工作坊流程
(为方便读者理解,流程以工作坊设计逻辑呈现为主)
时间 | 签到 环节 | 流程 | 物资 | 分工 |
15分钟 | 签到 | ๑ 签到、贴名贴 ๑ 准时到的人有游戏福利 | 签到表、名贴、 志愿者签到表、 叠叠乐 | 1 燕 2 艳 |
20分钟 | 热身—引入社区及教育话题 | ๑【空间游走】,并两两分享以下问题: ①从今天早上起床到来这之前做了什么? ②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生 活过?那些地方你喜欢的是什么? ③你觉得养育孩子长大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④围圈自我介绍(我是 谁?我为什么在这里 ?) | ๑ 大白纸写好三个问题 ๑ 闹钟、铃 | 燕主持, 艳协助 |
20分钟 | 探讨理想的社区和教育;以及砥砺如何回应这些问题 | ๑ 参加者分两个小组,分别小组讨论 ①你对现在居住的社区有什么希望改善的地方? ②你观察到住在这个社区的孩子和家庭在教育方面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๑ 分别把答案写在绿色和粉色纸条上 ๑ 小组报告,贴上大白纸 ๑ 协作者介绍机构工作理念框架,从机构的视角分享是如何回应教育和社区问题的; ๑ 协作者将写有机构工作内容的蓝色纸片分发给参加者,请参加者介绍自己手上的纸片,贴到回应的问题部分。 ๑ 协作者补充分享机构工作内容如何回应社区需求。 | ๑ 彩笔 + 粉绿纸条 ๑ 胶纸机 ๑ 提前画好:机构工作理念框架和管理图、机构工作内容的蓝色纸片 | 燕主持, 艳协助 |
30分钟 | 砥砺回应这些需求 大家可以怎样参与进来 | ๑ 协作者介绍【 可视化岗位图】 ①个人:值班(小志愿者)、绘本故事会、课程助教; ②集体:游园会、郊游、 外展(普法 / 绘本推广)。 ๑ 大组讨论:有什么是大家有时间有兴趣参与的? ๑ 邀请新志愿者填写志愿者正式报名表 | ๑ 可视化岗位图 ๑ 志愿者正式报名表 | 艳主持 燕协助 |
10 分钟 | 结束游戏 | ๑ 围圈一句话说说今天的感受 / 发现。 ๑ 行政事宜: 进群、志愿者证等。 | 志愿者证(艳) | 艳 |
3
善导对于本次工作坊的思考
工作坊中,协作者尝试打破机构本位,改变了以往的以告知和介绍为主的培训方式;反而从参加者的视角出发,建立参加者和机构工作的联结感, 从而促进参加者(新志愿者)在过程中的思考和参与。协作者的思路可以分析如下:
(1)通过问题引入,帮助参加者准备
A.工作坊一开始,协作者从参加者的生活状态开始提问(早上起来到现在,做了什么),到生活环境的提问(生活过的地方是怎样的)以及跟养育孩子相关的问题 , 一步一步,帮助参加搭建思考的台阶,并为工作坊后面的探讨主题铺垫基础;
B.空间游走可以帮助参加者打破空间的限制,通过身体的舒展放下进入到陌生环境的紧张,并以一个相对轻松的俩俩分享的方式先开始,慢慢建立关系;
C.如何调动参加者的积极性,产生问题的关联性;
D.与很多的志愿者培训不一样的是,协作者并不急于介绍组织的工作和岗位,而是先关注参加者在该议题领域中关心的是什么,从而建立起机构工作和新志愿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协作者的提问逻辑:
a) 首先引发新志愿者的主动思考:我观察到的和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分别在社区和儿童教育中);并邀请参加者分享出讨论结果,贴在大白纸上;
b) 进一步联结:这个组织是如何回应我所关心的问题,建构自己的 理解。
c) 协作者从贴出的参加者关心的问题上,分享机构的工作理念以及回应的问题,从而主动把机构的工作与参加者进行联结;把写好的工作内容分发给参加者,让参加者从自己的视角解读机构的工作,并理解这些工作内容在回应哪一个部分的问题;
d) 回归与自我的对话:对于这个组织正在做的工作中,我愿意做的、 我能做的是什么。协作者邀请参加者思考:从个人主观能动性出发,我愿意/希望/能够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部分的探讨,又从机构的工作回到个人, 探索个人的内在主动性。
因此可以看到,整个讨论的过程,是从“我”到“机构”,再回到“我” 的思考过程。协作者在创造联结的时候,同时也在过程中激发参加者的主体性。
(2)不使用 PPT、使用纸质可视化材料的好处
在传统的志愿者培训中,大部分的机构或团队都习惯于使用PPT,其好处是培训师/协作者提前就已经通过 PPT 建构好分享的逻辑,容易掌握分享的方向和内容,节约时间。正因为PPT是提前设计好的,其假设是:协作者有一些重要的知识或信息,需要向参加者输出,其中含有很强的协作者/机构的逻辑。要完成PPT的讲解,协作者就要跟着原有的逻辑去分享。同时因为内容无法随时更改,参加者能贡献知识和视角的空间是有限的。
但在参与式工作坊中,协作者的信念是:参加者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反思,共同建构知识。知识的来源不是单一的,并不仅仅来自于协作者。因此,协作者需要通过过程,来收集参加者的经验和知识,实现共创。这就意味着,协作者需要更多地关注在团体当下产出的内容,并进行记录。纸质可视化的材料,平衡了协作者在内容准备(例如,提前画好的组织介绍)和内容共创(例如,参加者对于社区和教育问题的分析)的部分,让参加者的知识和思考可以进入,也可以对原有的框架进行联结。
(3)协作者团队
参与式的工作坊中,协作者往往需要同时处理的信息和事情有很多 , 例如:提问、厘清、推进讨论、观察参加者的状态并调整、内容记录等等。因此,2人(或以上)组成的协作者团队,通过分工和彼此支持,能让协作更有效。如上面的案例所示,这次的新志愿者培训中,有两名协作者,轮流担任主带和协助的部分:主带可以负责讨论的推进,而协助的协作者则负责帮忙记录、 物资的派发等。而主带和协助的角色,也是流动的,可以在不同的环节中交 互。而合作到一定阶段、有了默契的协作者团队,则在这两个角色之间更流动,用彼此的经验和知识,随时相互补充和支持。
4
砥砺项目团队在工作坊结束后的思考
在参加完工作坊,了解了体验学习圈之后,对新志愿者工作坊进行了重新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培训形式的转变 :
A.以前的培训方式:也有互动游戏,但也仅仅是为了互动。玩了游戏之后就开始讲解PPT:讲机构介绍、讲目标愿景、到志愿者可以怎么参与。志愿者一直处于听的状态,提不出问题,也没有思考。
B.现在的参与式工作坊方式:协作者会有铺垫,和有层次的设计,参加者有参与感。
(2)工作坊设计视角的转变:
以前的培训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现在转换了视角:从被服务对象或参加者的需要来出发做流程的设计。而在设计的过程中体验到换位思考,即:如何从参加者体验到的感觉出发,来思考活动设计本身。
(3) 工作坊目标的转变 :
A.以前的流程没有灵魂,只是把目标写上去、活动凑上去,环节和环节之间没有联系,是割裂的。
B.现在在设计中,会特别强调工作坊的目标 , 并从工作坊的目标拆解到环节目的,思考如何紧扣目标,通过流程一步一步推动和实现。并在设计的过程中,厘清思考:哪些是协作者(或项目工作人员)希望推动的目标, 哪些是基于参加者、迎合参加者而设定的目标。
5
留给读者的几个问题
๑ 如果你有新志愿者培训的经验,请看回你的工作坊设计和流程,对比一 下:你的设计思路是怎样的?
๑ 你在培训中,使用了怎样的方式?
๑ 为了更有效激发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参与,你会如何优化你的流程?
๑ 你会如何创造新志愿者和机构 团队之间的联系?
更多精彩内容
以上文章采编自 善导在年初推出的小册子
(更多详情,可点击链接了解)
手册共160页,由善导主笔,与五家合作机构、数十位流动人口机构的核心员工/社群骨干共同工作,期望汇聚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结晶与本土行动者经验,成为社区工作者的协作者地图。
手册适合这样的你: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议题领域,有意愿将协作运用于未来工作;
期望推动自下而上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社群发展的公益行动者;
流动人口社区工作者优先;
数量有限,第一批手册申领已截至、并已派送至各位伙伴手中,而手册的电子版暂不公布。
今年我们会陆续推出手册内的部分文章、以及新录制的微课,敬请关注。
【邀请共写】善导邀请各位在阅读《让参与更容易》小册子的伙伴们,一起在线上平台完成读者共写,随时记录你的想法,将此次阅读由一个人的默默学习,发展成一群人的线上交流。
- 文档支持多人同时书写,随时更新;
- 无论阅读到哪里,都可以即时记录想法;
- 可以通过文档左侧索引直接找到感兴趣的部分;
👇 👇 👇 共写链接 👇 👇 👇
https://shimo.im/docs/TqwYWT3JYDWy6KDt/《〈让参与更容易-流动人口社区协作者指引〉读者交流》,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或小程序打开
版权说明:
本指引由乐施会资助编印,并不代表乐施会立场。本指引为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原创内容,最终解释权归善导所有。未经允许,不得翻印。如需转载相关内容,需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指引的资助方——
——本指引的合作伙伴——
关注协作者后花园,更多阅读了解:
关于协作/参与/赋权的基础理念
14节协作者工具箱微课视频
不同领域/议题/场景的协作者实践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