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参与更容易|工伤工友再就业/创业培训案例
背景介绍
本篇专栏文章采编自善导推出的手册《让参与更容易--流动人口社区协作者指引》,将以友维的一次培训为案例,来分享一些工伤工友再就业/创业培训的经验,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思考。
2017年3月,东莞市大岭山友维工友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为友维)面向工伤工友进行了为期3天的再就业/创业培训。培训团队共有5人,其中3人轮流协作,1人担任项目顾问以及负责本培训项目的教材整理,另1人处理后勤事宜。他们期待,通过参与本期培训活动,工伤工友能了解到创业知识,增加社群联结,同时对友维有更多信任和认同。
1
参加者情况
15人;其中2/3为工伤工友,1/3为职业病工友;2女13 男。有4位参与过左撇子豆浆店培训或者正就职于豆浆店(左撇子豆浆店创始人小陈担任培训师之一),1/3工友参加过第一期的培训,(第二期的内容上与第一期没有太大的差异),友维认为工友来参加不是期待升级版学习,只是在这个圈子里想来参加。而这几位也是友维相对熟悉的工友。友维同事已提前了解过工友身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
协作者在此基础上,把工作坊目标定为:
理性目标
๑ 学员创业能力提升,了解到创业相关知识;
๑ 团队可以打破各自负责项目的壁垒,在“安全小当家”课程上产生更多有意识的联动和支持;
体验目的
๑ 促进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支持网络;
๑ 参加者增加对友维的信任感与认可度;
内部目标
(不是以参加者为中心,但依然可以隐含在培训活动中)
๑ 总结培训经验,改进教材。
2
工作坊流程
环节目的 | 逻辑/问题 | 流程方式 |
第一天 下午(以下选录前 1 小时 30 分钟的内容) | ||
参加者进入状 态, 清晰目标 议程,建立关系 | ๑ 我是谁? ๑ 我来自哪里? ๑ 我刚认识的伙伴是谁? ๑ 为什么想来参加这个活动,有什么期待? | ๑ 参加者进行【热身游戏】,随机的二人组合到大组内,相互自我介绍; ๑ 最后,回到大组,围成一圈坐下,面向白板; ๑ 协作者介绍机构、工作坊议程、行政安排 |
๑ 小组内讨论产出:组名、组长; ๑ 小组认领分工任务; ๑ 为了让这三天的共同学习有好的效果,作为参加者,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 ๑ 参加者报数、随机分成3组,每组5人; ๑ 介绍设置【家庭组】的目的(共同学习、分担工作),以及家庭组的功能任务:行政、热身。 ๑ 家庭组【小组讨论】,再大组分享,每个小组轮流说一个点; ๑ 最后相互补充。 ๑ 协作者以【列清单】 的方式记录 ๑ 协作者补充自己的观点 | |
第三天 上午(3 小时 30 分钟) | ||
参加者进入学习状态 | ๑ 热身与回顾; | ๑ 【家庭组】带领热身; ๑ 协作者带领回顾前一天的学习内容。 |
对创业方案的 具体设计逻辑 更清晰; 了解更多案例; | ๑ 各个小组呈现前一天的讨论产出—创业方案; ๑ 相互点评给予反馈或提出疑问 | ๑ 控制每个小组呈现的时间,邀请其他成员补充; ๑ 邀请其他组给予反馈或提出疑问; ๑ 协作者补充反馈,【简要表述】分享个人经验; ๑ 推荐延伸学习的书籍。 |
了解残障群体 的福利待遇有 关政策 | ๑ 是否有残疾证; ๑ 是否想申请残疾证; ๑ 你认为残疾人应该享受什么福利待遇?๑ 哪些是政策上已有的?哪些是政策上还没有的? ๑ 短讲与政策福利结合的《创业锦囊妙计》 | ๑ 大组内快速基础调查,举手静默表达; ๑ 派发纸条,小组内【头脑风暴】讨论,列出尽可能多的“福利待遇”,书写在【便利贴】上;协作者提醒,每一张纸条写一个点; ๑ 邀请小组轮流在大组内分享观点;帮助发言的小组把纸条粘贴到大白纸上; ๑ 小组轮流表达(听到和别的小组重复的可以把观点放下而不需重复);三轮过后,再补充; ๑ 协作者补充自己的观点; ๑ 将政策上已有的标记出来; ๑ 【简要表述】分享提前书写准备好的创业建议(《锦囊妙计》)。 |
回顾,结束 | ๑ 个人的感受或收获 | ๑ 预告下一次活动,邀请参与; ๑ 整体回顾,邀请家庭组一起浏览讨论张贴于墙上的大白纸记录; ๑ 各自填写反馈表; ๑ 大组围圈,每人一句话分享;结束。 |
3
善导对于本次工作坊的思考
(1)关于如何平衡参加者的投入和协作者的知识投入
在参与式的讨论中,协作者既要把参加者的信息和知识充分挖掘出来, 实现内容共创,但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问来推进参加者的思考。例如,观察回这个流程,协作者:
A.先问:你认为残疾人应该享受什么福利待遇?——通过头脑风暴先把大家认为应该享有的福利政策梳理出来;
B.再问:哪些是现有的,哪些是现在没有的?——通过这两个问题来帮助参加者对现状进行分析;
C.简要表述:协作者从个人知识出发,分享如何利用现有政策进行更有效的创业?——打开参加者的视角:当然,如果希望在第三步少一点投入, 参加者的经验投入更多,参与更多,协作者也可以这样提问,来继续引导参加者的思考:我们可以如何利用这些现有的政策,来帮助我们实现创业?
协作者如何判断:是引导参加者思考为主、还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投入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下的思考可以帮助协作者选择如何做:
๑ 参加者具备相关的创业经验吗?
๑ 或参加者对创业的福利政策或相关知识,熟悉吗?
๑ 协作者在本环节里最主要的目标,是激发参加者的思考、还是以掌握一 些知识和信息为主?
๑ ……
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当下对参加者和目标的判断,协作者需要根据判断来选择自己的知识/信息输入、以及输入的多少和程度。也因此,协作的过程并不是紧跟着设计流程的过程,而是根据参加者现状来创造的过程。
4
友维项目团队在工作坊结束后的思考
(1)关于游戏的使用:
A.游戏对参加者的状态影响很大,帮助参加者更活跃地表达自己,打开了肢体,进而对小组的讨论也有促进;
B.工友并不在意游戏规则是否清晰,是否需要有什么启发性,但需要有自由的空间;
C.工友自己带领的游戏结构相对松散,但氛围上放松自由;因此也观察到在游戏过程中,工友的创意被激发,甚至开始挑战规则(自主性的体现)。
(2)关于家庭组的设置:
A.帮助打散分组,促进讨论,同时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B.协作者需要及时的进入到家庭组被分派的任务讨论中:了解情况、 厘清疑问、协作讨论和后期跟进;
(3) 在小组冲突中,如何看待协作者自己的角色?
A.协作者在组员冲突过程中可以提醒:约定、反映沟通中的方式;但也需要留意不过分干预,以及表达方式是否限制了参加者的自在;
B.或: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到冲突中,如果需要的时候,协作者协助呈现参加者的不同观点,介绍讨论的方式和过程,同时和参加者做约定;
C.重要的是:过程中只提供一些协助,让参加者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做决定。这也是一个赋权的过程。
(4)工友习惯相互分享的模式吗?
A.工友习惯是咨询/讨论,工友不太习惯就抽象的概念去讨论,相对较喜欢讨论个人的问题。因此光看着大白纸,工友不会自动产生对话。
B.协作者给到很具体的讨论的主题,例如“哪个内容更有用”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工友更好讨论。
C.同时协作者需要多关注培训现场之外的情况,如吃饭、茶歇和晚上休息的时候,会看到参加者状态和关系的不一样;
D.因此工作坊需要松弛有度,工友们需要灵活、松散的时间私下交流。
5
留给读者的几个问题
๑ 当你在组织一场工作坊的时候,你的参加者是谁?他们的状态和学习习惯是怎么样的?他们在相关信息、知识的了解程度上是怎样的?或相关经验是怎样的?
๑ 你将怎样去根据参加者的状态设计你的流程 , 才可以更好地共同参与和讨论?
๑ 怎样的空间和议程的设置,可以让参加者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结和对话?
๑ 面对冲突,作为协作者,你的内在会如何反应?怎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团队面对冲突?
更多精彩内容
以上文章采编自 善导在年初推出的小册子
(更多详情,可点击链接了解)
手册共160页,由善导主笔,与五家合作机构、数十位流动人口机构的核心员工/社群骨干共同工作,期望汇聚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结晶与本土行动者经验,成为社区工作者的协作者地图。
手册适合这样的你: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议题领域,有意愿将协作运用于未来工作;
期望推动自下而上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社群发展的公益行动者;
流动人口社区工作者优先;
数量有限,第一批手册申领已截至、并已派送至各位伙伴手中,而手册的电子版暂不公布。
今年我们会陆续推出手册内的部分文章、以及新录制的微课,敬请关注。
【邀请共写】善导邀请各位在阅读《让参与更容易》小册子的伙伴们,一起在线上平台完成读者共写,随时记录你的想法,将此次阅读由一个人的默默学习,发展成一群人的线上交流。
- 文档支持多人同时书写,随时更新;
- 无论阅读到哪里,都可以即时记录想法;
- 可以通过文档左侧索引直接找到感兴趣的部分;
👇 👇 👇 共写链接 👇 👇 👇
https://shimo.im/docs/TqwYWT3JYDWy6KDt/《〈让参与更容易-流动人口社区协作者指引〉读者交流》,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或小程序打开
版权说明:
本指引由乐施会资助编印,并不代表乐施会立场。本指引为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原创内容,最终解释权归善导所有。未经允许,不得翻印。如需转载相关内容,需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指引的资助方——
——本指引的合作伙伴——
关注协作者后花园,更多阅读了解:
关于协作/参与/赋权的基础理念
14节协作者工具箱微课视频
不同领域/议题/场景的协作者实践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