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参与更容易|社群发展

善导公益发展 协作者后花园
2024-08-24


背景介绍


本篇专栏文章采编自善导推出的手册《让参与更容易--流动人口社区协作者指引》,将以友维的一次工作坊为案例,来分享一些社群发展的经验,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思考。


2017年4月,善导为东莞市大岭山友维工友公益服务中心带领了2天的“会议协作”工作坊;工作坊上体验了一场1小时的主题讨论,议题为:“如何在活动室开展聚会以更好地发展工友社群”。 


友维提出这个议题,最主要的思考在于:过去项目人员在活动室开展了不少活动,但通过活动能聚集和成为志愿者的工友并不多,希望可以反思和探讨一下活动的模式,改进操作的方式,让活动在社群发展的方向上更有成效。


1

参加者情况


机构租借的活动室平时会由同事策划活动,也有工友自主发起活动,活动室的工作主要由友维其中一位项目人员负责;


参与讨论的参加者共5位,为友维的全职同事; 

讨论由善导2位协作者共同带领。


协作者在此基础上,把工作坊目标定为:


理性目标

๑ 对活动室的现状背景与期待有更多的相互了解;

๑ 探讨用活动室活动促进社群参与的工作策略;

体验目的

๑ 体验基于参与和共创的协作手法。



2

工作坊流程


环节目的

逻辑/问题

流程方式

第一天 上午(以下节选其中一部分的流程)

参加者对活动室的现状背景有更多的相互了解

做了多少次活动?哪些类别的活动?

 来参加的是什么人? 

有多少持续的参加者? 

最多人参与的是哪类活动?最少人参与的是哪类活动?

๑ 这类活动为什么多工友们来参加?工友为什么愿意自己组织活动?是因为满足了他们什么 需求?

๑ 协作者介绍会议议题、目标;

๑ 邀请负责活动室的友维项目人员分享“活动室”情况;

๑ 协作者提问,项目人员回答;

探讨工友的需求和期待

๑ 活动室的工友社群对参与活动的期待是什么?

๑ 【大组讨论】,协作者记录; 

探讨用活动 室活动促进 社群参与的 工作策略

在举办活动的时候能够做些什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展工友社群?

哪些事情是活动前可以做的?

๑ 哪些事情是活动中的?

๑ 哪些事情在活动后做?

 派发【便利贴】,分2个小组讨论,参加者用关键词书写;

 大组收集便利贴,归纳整理并粘贴在大白纸上;并对不同的归类进行命名(把群组的命名写在便利贴上并粘贴); 

 便利贴群组整理为:

(1)活动前 (2)活动时 (3)活动后

确认项目人员的状态

๑ 对于讨论出来的内容,有什么感受? 

 目前认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挑战是什么? 

 哪些是目前可以新尝试的?

 需要的支持是什么?

๑ 协作者记录,其他参加者先聆听后回应。




3

善导对于本次工作坊的思考


(1)志愿者团队 / 社群发展:


志愿者团队或社群的发展,往往是嵌入在日常的活动和沟通中的。很多的机构都需要发展社群,但如果习惯性地把项目活动和社群发展看作是两件割裂的工作、只聚焦在完成活动而没有思考人或社群如何在这过程中发展的时候,社群的发展就成了额外的事情。 


善导在这个讨论中,希望把这个视角带入进来。因此,讨论的重点在于 : 


A.什么样的活动是工友感兴趣的?


B.为什么感兴趣 ? 


C.感兴趣的程度有多少?(偶尔参加?定期参加?帮忙分担一些工作?帮忙组织?) 


D.如果工友参与进来,动力是什么?期待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过程中,我们期待和参加者共同探讨和思考的,因而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并找到推动社群发展的切入点。 


之后,参加者便可以思考:做什么及如何做才可以促进工友的参与?这个讨论我们使用了便利贴,邀请参加者把想到的方法写在便利贴上(每张便利贴一个点),完成之后邀请参加者分享出自己的想法,协作者邀请参加者按照“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来做归类。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我们视社群发展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社群的发展不是在仅仅在活动现场发生的,推动社群的工作应该贯穿在活动的前中后,应该融入到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社群发展应该成为一个有意识的视角来指引我们的日常,而非一件件的割裂的事务或活动。 


因此,特别提出“活动前”和“活动后”的分类,是协作者希望借这两个问题拉阔项目人员的视角,从活动现场跳出来。


(2)协作者同时关注“目标”、“关系”和“过程”: 


在工作坊现场,目标、关系和过程,是协作者关注点的三个维度。但这三个维度同样适用于项目和社群发展,当项目人员需要“推动一群人”通过共同合作,来达成某些目标的时候,在其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尝试把这三个视角同时带入:


A.活动/项目的目标是什么? 


B. 团队/社群需要发展成为一个怎样的状态?


C. 这个过程应该如何发生,才可以达到以上两个状态?


D. 如果工友参与进来,动力是什么?期待是什么?


(3)集体决策的适用性:


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我们使用了“共创“的方式(即邀请所有参加者给出了想法和建议),但最后的实际工作,将只落到其中一个项目人员的身上。因此,协作者需要留意的是:这次的讨论目标,我们要定位在集体决策、还是定位在收集想法并为负责的工作人员所参考? 


我们把目标定在了后者,原因在于,在一个权力结构相对平等的机构中, 虽然大家都在同一个团队,但最后只有该项目工作人员为项目的执行负责任。讨论的结果是否可行,最后还得看项目人员在实际中的情况和困难。 


因而,协作者在最后,会询问负责该项目的工作人员的感受和看法,以及 : 


A.有哪些困难?——目的在于让项目人员有机会表达担忧,以及被听到; 
B.哪些是可以新尝试的?——不需要接受团队其他人的所有意见,相信项目人员可以做出判断,从最容易起步的方法尝试起; 
C.需要哪些支持?——也让团队其他人知道,让活动顺利开展和发展社群,该项目人员需要的支持是什么,从而打通内部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结。 


对项目人员的后续跟进访谈 


两个月后,善导就该活动室向工作人员了解进度。发现工作方式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工作人员原本的工作量已经超负荷,能完成活动已经不容易,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群发展。


4

善导的反思


(1)若要推动有效的行动,协作者的工作不能停留在工作坊现场,协作者(或机构负责人)需要保持关注和跟进,以支持项目人员在工作中的落地;


(2)关于议题的产生:这个议题的产生为当时机构负责人提出,而非直接来自于项目负责人。机构负责人更关注社群的发展,而项目负责人的动力改变的动力未必在此,项目负责人当时更关注如何可以减负、有更多人帮忙及短期指标的完成。而协作者在进入协作团队讨论的时候,并没有和项目负责人在动力上建立联结,这也是为什么到最后,有一个不错的讨论结果, 却无法推动的原因。


5

留给读者的几个问题


 你在工作现场带着怎样的视角?你更关注事情或目标、还是关注人和团队?还是你尝试两者兼顾?


 这些聚焦点的不一样对你的工作方式和风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如何在工作现场更好地平衡目标和团队?



 更多精彩内容 


以上文章采编自 善导在年初推出的小册子

《让参与更容易--流动人口社区协作者指引》

(更多详情,可点击链接了解)



手册共160页,由善导主笔,与五家合作机构、数十位流动人口机构的核心员工/社群骨干共同工作,期望汇聚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结晶与本土行动者经验,成为社区工作者的协作者地图。



手册适合这样的你:

  •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议题领域,有意愿将协作运用于未来工作;

  • 期望推动自下而上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社群发展的公益行动者;

  • 流动人口社区工作者优先;



数量有限,第一批手册申领已截至、并已派送至各位伙伴手中,而手册的电子版暂不公布。


今年我们会陆续推出手册内的部分文章、以及新录制的微课,敬请关注。


【邀请共写】善导邀请各位在阅读《让参与更容易》小册子的伙伴们,一起在线上平台完成读者共写,随时记录你的想法,将此次阅读由一个人的默默学习,发展成一群人的线上交流。

- 文档支持多人同时书写,随时更新;

- 无论阅读到哪里,都可以即时记录想法;

- 可以通过文档左侧索引直接找到感兴趣的部分;


👇 👇 👇 共写链接 👇 👇 👇

https://shimo.im/docs/TqwYWT3JYDWy6KDt/《〈让参与更容易-流动人口社区协作者指引〉读者交流》,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或小程序打开


版权说明:

本指引由乐施会资助编印,并不代表乐施会立场。本指引为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原创内容,最终解释权归善导所有。未经允许,不得翻印。如需转载相关内容,需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指引的资助方——



——本指引的合作伙伴——


            




关注协作者后花园,更多阅读了解:

关于协作/参与/赋权的基础理念

14节协作者工具箱微课视频

不同领域/议题/场景的协作者实践案例

……




——支持我们——
善导近5年培训了超过500名各地区/议题的协作者,期待未来联结更多伙伴,共同践行参与、公正、平等、多元、赋权等公益行动者理念。如果您认同我们,诚邀您参与每月小额捐赠计划,您的支持将帮助我们未来更好地发展和陪伴协作者社群伙伴、催生本土知识和前沿实践、支持资源稀缺的协作者学习与行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协作者后花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