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陈超凡 安欣:秋季开学凸显教育治理成效
经历了漫长的在线教育与假期后,全国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迎来了秋季开学,近3亿学生顺利返校。受疫情影响,今年开学前准备对个人防护、防疫方案规划、防疫措施落实、疫情预警等提出严格要求。基于此,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卫健委”)等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对以上事宜给予了回应并作出相关安排。顺利开学背后,体现了教育决策与执行的哪些特点,教育决策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政策执行是保障政策效益的关键,政策效益取决于对执行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的认识。在发挥多元协同作用的同时,应注意到执行者价值设定的主观性、政策的进化与演进、政策环境变化等动态特征。另外,以系统思维推动执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围绕秋季开学,教育决策体现出如下特点。
统筹协调,奠定基础。教育政策有效执行受教育政策指导者、制定者、执行者、协同者共同作用。指导者包括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党委、政府。指导者负责开学部署、指导,其教育决策是教育政策形成的重要依据,制定者、执行者、协同者会依据政策制定、执行生态进行反馈,以保证指导的动态性。教育部制定政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运用自由裁量权保证政策适切性,教师、学生、学校、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执行具体政策,政策协同者提供支持。各方统筹协调,奠定了开学基础。
目标一致,保障开学。开学在即,为应对疫情防控“大考”,教育部、卫健委等部门已提前部署,并印发了《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该方案对教师、学生、校园管理等提出了健康状况记录、活动轨迹上报、校园相对封闭管理等具体措施,以保障在校学习。
多元协同,兼顾公平。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录播课程有效保障了滞留海外学生的受教育权。高校借助企业力量开展城乡、区域在线学习差异分析,发现城乡在线教育鸿沟,并积极建言献策,以期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另外,企业运用技术优势开展研究,如人工智能教师等,助力教育公平。
面向智能时代与智能社会,教育政策执行将面对教育数字化、学习泛在化、管理多元化等挑战。未来,需满足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家庭教育完善、社会资源获取、学校管理模式转变等多元主体诉求。
满足师生信息素养提升诉求。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师生不可或缺的素养。基于此,首先,要开展线上教师培训。当前,校园信息化等多注重于学校物理空间建设忽视了线上空间建设,教学培训尚缺乏有效的线上模式。其次,加强协同教研。针对城乡、东中西部教师水平、教学能力不一等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其解决提供了契机。协同教研有助于发挥“强带弱”作用,提升教师能力。最后,注重师生分时空课堂建设,利用网络便利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
满足家庭教育完善诉求。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成长路径。后疫情时代,泛在学习趋势明显,居家学习或将成为基本学习形式之一。在家庭教育方面,相关教育决策应体现3个特点。首先,明确家校责任、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其次,提供技术保障,建立包括家庭教育的教育“全系统”。最后,利用在线学情分析,助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
满足学习者多元学习诉求。后疫情时代,混合教学机制可促进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发展。因此,教育科技公司或可成为新教育、新经济的支撑力量,需要思考如何借助社会优势发展教育新业态。首先,应形成政策引领或政策精神,助力其找准定位。其次,建立起其与家、校间的联系。最后,鼓励其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差异化等。
满足师生教学诉求创新。学校是推动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中坚力量,后疫情时代,学校首先要转变管理思维,扬弃本位思维建立大众思维、摒弃一元思维构建社群思维、转他组织思维为自组织思维,发挥学校自主能动性,这也是“放管服”改革所需的。其次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秉承多维是基础、灵活是原则、畅通是保障的治理思路。
本文转自9月17日《中国教育报》,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陈超凡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讲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安欣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推荐阅读(点击可查看)
【观点】拓展生命的长宽高【关注】生涯教育“学科化”的路径探索【观点】后疫情时代,教师必须做到这4点R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