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基于生态文明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转型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
文章导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做出指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城市绿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全国各地也都在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工作,对城市生态建设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我们必须改变现在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坚决走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创新投融资渠道,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实现城镇人口适度、资源节约、经济高效、环境友好,进而实现城镇化的绿色转型,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文章题目】基于生态文明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转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
【文章作者】张永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城镇化;城市群;区域协调
【文章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30卷,第10期,P19-27
文章亮点
虽然绿色城镇化或可持续城镇化是一个热点议题,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在传统工业化模式框架下思考城镇化问题,而绿色城镇化是新发展模式下从传统状态向新状态的跃变。本文把决定未来中国绿色城镇化模式的三个关键因素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交易效率的显著提高。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和快速交通体系的来临,传统时空概念正发生大的变化。很多经济活动不再需要像工业时代那样,依赖生产要素和市场的大规模物理集中,也不再非要在城市或固定地点就能完成。
其次,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的变化。比如,供暖、污水处理、分布式能源、垃圾处理等,在很多条件下均可以从集中式供给转向分布式供给。
第三,更重要的是,发展内容的变化。传统工业化模式必然导致环境不可持续,绿色城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改变供给的内容。这其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新定义的大量新兴服务需求,正是绿色发展的方向,也是绿色城镇化新的经济基础。
(图源网络,侵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上述三个变化导致很多经济活动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度依赖生产要素的物理集中,但从理论上而言,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城市的衰落”,也不意味着大量经济活动会离开城市,而是意味着传统的城市和乡村概念都需要重新定义,从而形成新的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城市承载的经济活动发生深刻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并不只是物质财富。随着人们发展理念的变化和需求的升级,经济发展内容从传统的物质财富,更多地向新兴服务拓展。很多在传统发展定义下不存在的经济活动会大量出现。
(2)城市自身的组织方式以及地理空间布局均会发生改变。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1949年,中国只有10.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019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60.6%。根据本题组测算,预计2035年中国将有约70%人口生活在城镇;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80%左右。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预计2030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4.5亿左右之后逐步下降,同期城镇化率达到70%。联合国人口署也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峰值出现在2030年左右之后逐步下降;到2050年,总人口预计降至14亿。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水平还有约2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新增城市人口可能超过2亿人。
(图源网络,侵删)
与此同时,现代城市也出现了各种问题,环境问题就是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何通过绿色城镇化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当前中国绿色城镇化面临着三大基本问题:
一是按照国际经验,未来可能有超过2亿人口会从单一的农业中转移出来,他们是否会进入城镇,或者如何以绿色方式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二是传统工业化时代形成的现有城镇,如何通过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并以此激发新的发展活力?
三是乡村如何重新定位。乡村如何从传统工业化和城市视角下的“三农”定位,转变成具有更多功能的新型地理空间?
数字时代的绿色城镇化,会深刻地改变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在传统农业时代,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自然条件,故而形成了以自然地理条件为界的人口分布格局即中国的胡焕庸线。自1935年以来,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基本不变。农业时代形成的这种人口分布格局,又为工业时代南北地区的工业化提供了不同的基础条件。总体上,这种人口经济发展格局,在工业时代进一步得到强化。但是,由于工业生产可以很大程度上摆脱自然地理条件的束缚,而人口的聚集,也即城镇化的过程,又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城镇化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分化的载体。
工业化需要便利的交通和市场等支持。很多在农业时代兴盛的地区,在工业时代优势不再。大量的农业人口和那些没有工业化优势的地区的人口,就大规模地流向沿海和大中城市这些具有工业化优势的地区。因此,基于工业化模式的发展,必然带来地区城乡差距和地区经济分化。而且,这种传统工业化模式,不只是带来发展水平的分化更是对落后地区和乡村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带来系统性冲击。这是为什么很多乡村在工业化过程中衰落的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移动互联和生态文明时代,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发展范式正发生深刻转变,包括发展理念、发展内容和资源概念等亦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含义亦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有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城乡失衡及区域失衡格局。这意味着,虽然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差异会长期存在,但经济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发展差距,却有可能在更大的时空范围进行突破。这就为西部地区在数字时代以生态文明新发展范式走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能。
具体而言,改变这种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正是绿色城镇化。“绿色”和“城镇化”的结合,就有着特别的意义。其中,“城镇化”可以通过重塑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促进经济发展;“绿色”则是满足新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其对应的资源概念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下的物质资源概念,同生态环境和文化等密切相关,而这些又正是所谓落后地区的优势禀赋所在。因此,在“绿色发展”的视角下,由于发展理念和发展内容的变化,区域经济的禀赋概念亦会被重新定义,不再只是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的物质资源禀赋概念。这就给在工业时代缺乏发展优势的落后地区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绿色城镇化战略,就是要基于生态文明对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城镇化模式进行重新塑造,不再走过去依靠数量扩张的城镇化道路,而是通过绿色城镇化促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任务一,现有城镇的绿色转型。
任务二,以绿色方式实现新增城镇人口的城镇化。
任务三,对乡村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二是聚焦于县域范围的城镇化。
【喜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英文版)均入选自然资源领域高质量期刊
关于征集本刊论文获奖证书的通知
投稿进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官网参考”投稿指南“进行
编辑:王楠
审核: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