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告||《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课题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课题摘要报告正式发表,由《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全文刊出,2020年第11期全网首发。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
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
目 录
1 指导思想
2 全球气候治理新的形势与趋向
3 我国终端用能部门的低碳转型
4 我国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
5 我国的一次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
6 我国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7 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
8 不同情景下投资与成本分析
9 中长期低碳转型路径选择
10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要点与政策保障
11 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合作
12 结论与政策建议
引用格式: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 11) : 1- 25.
(文末扫码获取摘要报告全文)
解振华
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序
言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中,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席卷全球,造成上千万人感染,夺去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对各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公众健康、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冲击,也深刻影响了并将重塑世界政治经济贸易格局。
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似,气候变化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的、紧迫的危机,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气候变化是更为长期、深层次的挑战,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看到,过去几十年间,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和日益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多地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健康,危害到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生物多样性的丧失。IPCC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八大灾难性风险,并提出,气候变化已经不是未来的挑战,而是眼前的威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人类已经站在了事关存亡的十字路口,并呼吁世界各国努力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最为重大和紧迫的问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重大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当前和长远,未雨绸缪地应对全球性挑战。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转型和创新,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不能就气候谈气候,就发展谈发展,就环境谈环境,而要将气候行动与经济、社会、环境、健康、就业、稳定、安全等问题作为一个大系统,实现协同发展,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确保人类长期健康和安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通过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复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0年5月“地球日”提出绿色高质量复苏的倡议,号召世界各国确保气候行动处于经济复苏举措的核心。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一百多个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中,欧盟2019年年底发布《绿色新政》,承诺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出台了关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食品、生态、环保等七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路线图,坚持绿色复苏。新任欧盟理事会主席国的德国在提议的新冠肺炎疫情复苏计划中提出大力支持绿色增长,并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三大优先事项之一。美国众议院在2020年6月发布的《气候危机行动计划》报告也提出要为全球升温1.5℃目标努力,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10年减少88%、CO2净零排放目标,并从经济、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健康、投资等各个领域详细阐述了未来拟采取的措施,该计划得到了时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的赞赏和支持。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直将其作为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从“十二五”起,以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这一系统性、约束性目标为抓手,促进低碳发展,2015年提出了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峰并尽早达峰等自主贡献目标,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增加森林碳汇、建立运行碳市场、开展南南合作等各方面政策措施,推动全社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与2005年相比,2019年的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8%,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2亿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约1192万吨、氮氧化物约1130万吨。同期,GDP增长超4倍,实现95%的贫困人口脱贫,第三产业占比从41.3%增长到53.9%,煤炭消费比重从72.4%下降到57.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从7.4%提高到15.3%,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72.9提高到77.3岁。由此可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培育带动新的产业和市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发挥协同增效的综合效益。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低碳发展转型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二是煤炭消费占比较高,仍超过50%,单位能源的CO2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30%,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三是单位GDP的能耗仍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发达国家的2-3倍,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
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协同推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防治污染等工作任务,实现到2020年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放眼全球,绿色低碳已成为各国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治理体系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应对人类共同危机的根本途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绿色低碳转型,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
因此,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十四五”、“十五五”以及未来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继续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百分之百落实已经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要努力做得更好。站在当前的历史方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规划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和措施,如何根据《巴黎协定》的原则履行符合我国国情和能力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如何推动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从2019 年年初到2020 年6 月,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环境学院、建筑学院等十几家研究机构合作,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全球绿色发展与气候变化专项基金和能源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项目,共设置18 个研究课题。针对实现2050 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实现《巴黎协定》全球温升控制目标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策和能源等宏观发展趋势与需求,开展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研究势在必行。
本综合报告是在各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由综合报告编写组进行系统梳理、协调、总结和提升,并重新编写而成。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各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制定和实施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提供支撑,也为未来书写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中的“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何建坤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前
言
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实施阶段。《巴黎协定》提出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业化前2℃并努力控制1.5℃以内的目标,确立了自下而上以各国自主决定贡献(NDC)提出各自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的新机制。当前综合各国自主减排承诺目标,距全球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下的减排路径尚有较大缺口,因此《巴黎协定》要求各缔约方于2020年通报和强化2030年自主贡献目标和行动,并提交各自到本世纪中叶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
我国“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基本方略和主要任务,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也要为地球生态安全和全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清晰的愿景和导向,并在制定的“十四五”发展蓝图专门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因此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顺应并引领全球能源与经济的低碳转型。到本世纪中叶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要以《巴黎协定》所确定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为导向,实现与全球控制温升2℃目标相契合的深度脱碳发展路径。当前也需要研究和制定我国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低碳排放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纳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之中。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制定或已提交各自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欧盟、英国等部分发达国家及智利、埃塞俄比亚、斐济等发展中国家都提出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全球已有121个国家提出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114个国家提出将更新2030年自主贡献目标。各种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气候联盟和行动倡议组织也蓬勃发展,促进低碳发展转型新的国际规则、行业准则及社会行为规范层出不穷,也推进了全球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行动。
我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节能减排降碳各项指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落实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并已取得举世瞩目成效。我国在《巴黎协定》下又提出有力度的自主决定贡献目标和行动计划,也需在今后两个五年规划中加以分解落实,强化措施和行动,保障自主贡献目标的实现。我国新时代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力,以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打造经济、能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治理和多方共赢的局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都为兑现2030年自主减排承诺以及努力实现长期深度脱碳目标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
我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并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促进公平合理、合作共赢国际气候治理制度建设,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实践和成功案例,也将为全球实现气候适宜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了世界经济,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竞争格局的变动和全球治理制度的重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程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当前国际社会对疫情后实现绿色经济复苏、加快低碳发展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更深层次全球危机的呼声十分强烈,正在成为世界范围的广泛共识,这也将深刻影响疫情后各国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政策与趋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是大国必争的人类道义制高点,相互竞争和博弈的形势将更加尖锐复杂。我国研究和制定本世纪中叶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也是顺应和引领世界能源与经济低碳转型的趋势和潮流,为地球生态安全和全人类生存发展做出与我国不断上升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一致的贡献,并打造自身经济贸易科技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为适应国内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牵头组织国内十几家主流科研机构,就中国长期低碳排放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开展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设置18个课题。本项目综合报告是在各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报告编写组进行了系统整合、总结、提升和重新编写。(本项目研究得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全球绿色发展与气候变化专项基金和能源基金会的资金支助,特表感谢。)
本报告就中国到本世纪中叶长期低碳排放战略和实施途径的研究和分析,力图提供在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阶段”目标同时,第一阶段落实和强化自主减排承诺,第二阶段实现与全球控制温升不高于2℃并努力低于1.5℃目标相契合的能源和经济深度脱碳路径的战略要点、政策选择以及实现路径的情景分析与综合评价,以期与社会各界交流,并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扫码获取报告
关于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2017年10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因多年来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方面的贡献,获吕志和持续发展奖。解振华将全部奖金2000万港币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在邱勇校长倡议下,于2017年12月成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解振华担任院长,校长邱勇任理事长。
清华气候院的愿景是打造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政策交流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和方案。气候院的工作内容包括对话与交流、战略研究、教育与培训三个方面,已经成功打造“气候变化大讲堂”、“巴黎协定之友”等品牌旗舰项目,开展了2050低碳转型、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等战略研究项目,并组织了多期南南气候合作培训班。经过两年多的成长,形成了国际品牌影响力、国内外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研究实力三大优势,成长为领域内知名智库。
气候征程 携手共进
邮箱 : iccsd@tsinghua.edu.cn
网址:iccsd.tsinghua.edu.cn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