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迅先生的译品与译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鲁迅先生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为了介绍“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以鼓励中国人民的斗争”而从事翻译。他的译作凝重洗练、言之凿凿。今天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鲁迅先生的翻译实践,并摘录几则他的译论。



鲁迅的翻译活动贯穿他战斗的一生。自1903年22岁的他翻译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开始,到1936年逝世前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为止,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鲁迅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篇)作品,共计300余万字,大致跟他一生的创作量相当。



鲁迅的译品除了外国文学外,还包括外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著。鲁迅翻译作品的范围之广、体裁之多、数量之巨,在我国翻译史上是罕见的。

鲁迅还是一位翻译工作的组织者,在艰难的条件下,他组织了“未名社”“朝花社”,创办了《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刊物。这些社团和刊物在培育文学新人,团结国内广大进步翻译工作者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鲁迅在翻译理论上主张译文要尽量忠于原文;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鲁迅还主张重译。

他的主要译学论著有:

  • 《摩罗诗力说》(载《河南》月刊2、3号,1908年12月)
  • 《文化偏至论》(载《河南》月刊7号,1908年)
  •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载《萌芽》月刊1卷3期,1930年)
  • 《关于翻译的通信》(载《文学月报》创刊号,1932年)
  • 《为翻译辩护》(载《申报·自由谈》,1933年8月20日)
  • 《关于翻译》(载《现代》月刊3卷5期,1933年)
  • 《关于翻译》(上)(《准风月谈》光中出版社,1934年)
  • 《关于翻译》(下)(载《申报·自由谈》,1933年9月14日)
  • 《论重译》(载《申报·自由谈》,1934年6月27日)
  • 《再论重译》(载《申报·自由谈》,1934年7月7日)
  • 《非有复译不可》(载《文学月刊》4卷4号,1935年4月1日)
  • 《“题未定”草》(《且介亭杂文二集》)


关于复译
鲁迅在《非有复译不可》中说:“复译也还是必要的。曾有文言译本的,现在当改译白话,不必说了。即使先出的白话译本已很可观,但倘使后来的译者自己觉得可以译得更好,就不妨再来译一遍;……但因言语跟着时代的变化,将来还可以有新的复译本的。”

鲁迅认为复译要“取旧译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新心得,这才会成功一种近于完全的译本。”


关于注释
鲁迅先生译书就常常加注,也常常为了一个注文费许多时间去查书。当然,注释必须正确,否则宁可阙疑。

关于信而不顺 
语出鲁迅1931年12月28日给瞿秋白的信。鲁迅说:无论什么,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作“跪在膝之上”,“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意思,乃是说,不妨不像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

他在《几条“顺”的翻译》一文中说:“‘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了,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关于欧化
鲁迅认为:“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

兼顾两面 
语出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针对日文译者上田进君竭力使外国文学作品归化的主张,鲁迅在文章中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尽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译文既要力求通顺,使读者易懂,又要忠实于原文,也就是说归化和异化须适度。

——整理自《翻译学辞典》

《翻译学辞典》

收词1900余条,分27个大类
涉及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全面修订,释义与时俱进
增收口译研究、翻译技术、翻译教学
和语言服务业等方面的词条
增补传统译论的重要词条
词条短小精悍,简便实用
适合学习者使用的中型本译学辞典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延伸阅读


  关于翻译,鲁迅怎么说?


书讯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六卷本)
翻译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关于翻译的15种好书
诗意地送别夏季——典籍英译图书12种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微信号:CP-English



点击“阅读原文”选购图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