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耀信谈细读文本的重要性


 
对于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人们来说,细读文本非常重要。
 
当前我国的外国文学界形势很好。老一代学者仍在老骥伏枥,再接再厉,笔耕不辍。中青年在前贤奠定的基础上,甩开臂膀,竭力拼搏,更深入而广泛地介绍国外文学研究成果、文学发展动向以及文学理念,大力加强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我们关于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杂志、书籍与文章不可悉数。外国文学界春色弥望,满眼梅花。
 
当然,在大好形势下,也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数年前,在新时期人们高高兴兴开始进行创新的路上,突然冒出了一个什么“理论框架”说。笔者第一次听到此说是在21世纪初的一个学术场合,没料到这些年来,它竟成了大气候。从大学课堂、学术会议到出版界,理论满天飞,把大家引入钻研文论、削足适履、忽略文本的歧途。“理论框架”说宛似尚方宝剑到处金光闪闪,给学术头脑牢牢系上一个紧箍咒,使之趋向僵化,严重影响了学者们,特别是年轻学人们创造性的发挥。

更可怕的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在全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风行起来:人们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放在一个借来的西方文论或什么理论的架构里,毕业论文方能通过答辩,文章或书籍方能得以出版。于是我们读到一些出版物八股味十足,但却缺乏实实在在的内容。这种文章常常没有什么热情和火花,语言也常生涩得出奇,表明写作者没有认真读书,缺乏创作的灵感和冲动。
 
笔者常到书店里“蹭书”,浏览之余也买一些新近出版的书刊细读,发现有些作者显然没有细读和读懂文本,而只是走马观花,把一些有关文本的评论文字扫了一眼,就觉得胸有成竹,即刻提笔,结果或是废话连篇、不着边际,或是为人作嫁,错误也不止百出。有些译文也反映出相似的问题:译者显然没有读懂或完全读懂文本就下笔翻译,结果自然是费力不讨好。笔者近来读到一篇诗歌的译文,觉得错讹不少,于是加以仔细查核,之后吃惊地发现,其中所含误译何止百处,实在让人觉得尴尬和不安。
 
近些年来,我们有点忽略了细读文本这一重要环节。文本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只有读懂了文本才会有新视角、新想法,才会写出好文章,才能当个好老师。那种认为我们“只要阅读评论文章,不读文本也能写书、写文章”的想法很不可取;认为把一些肤浅认识放在什么借来的框架里就大功告成的想法也很不可取;认为不读《哈姆雷特》也可在课堂上大谈《哈姆雷特》的想法同样很不可取。

学者发表作品,老师站上讲台,这是一件近乎神圣的事情。学者对读者要讲些新想法,老师对学生要有新启迪,这样才能往神圣上靠。不读文本,灵感从何而来?没有灵感,新又从何而来?又怎么能像布莱德利(A. C. Bradley,1851—1935)讲莎士比亚那样洋洋洒洒,怎么能像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1906—1994)分析诗歌那样写得那么头头是道?我们不求完美,人世不存在完美。但要求近似完美不算过分。这需要下真功夫。
 
所以,我们应当提倡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细读文本便是一项重要的实事。我们忽略外国文学作品文本研究的时间已经很久,现在是塌下心来在文本上下苦功夫的时候了。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求全责备和失望;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人们朝前看便会发现,在认真读懂和分析外国文学文本方面,我们大有可为。外国文学中需要我们认真去读懂的东西太多了。

我们不仅要介绍,更要创新。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研探能力,学习西方红学家那种充满自信、以对中国红学研究添砖加瓦的精神和做法去做。这需要我们更刻苦些。比如写文章前,要首先问问自己,读过、读懂、读透文本了没有?有没有灵感和创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干脆省省,不用硬着头皮,汗流浃背,去写那些浪费资源、浪费自己和别人时间的东西。站在莘莘学子面前的教师亦应如此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
 
笔者在多年研读和讲授美国诗歌的过程中,发现有几个“难啃”的诗人成为拦路虎,于是心血来潮,斗胆要做一回“武松”,选出他们重要而艰涩的作品,逐字逐行地推敲。在此期间,笔者在私下与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国内外同事多次讨论和切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认真研读和探讨,甚至争论,也查阅了国内外评论家的相关书籍与文章,受到深刻启发,受益很大。当然,也应指出,有些评论(包括不少著名外国评论)表现出避重就轻、秀而不实,甚至荒谬的不足。学人不可以无根之语误人。所以我们要独立思考和判断,避免盲目崇拜。
 
拙作《美国诗歌名篇选析》介绍了6位美国现当代诗人的一些主要诗作,尤其是其中比较难懂的作品。书的内容包括本人这些年来教学、研究、求问与思索之所得,也参阅与综合了国内外多家的见解与诠释。此书行文的基本结构为:“作者简介”“诗作原文”“中文译文”及“诗作解析”。“诗作解析”对所选诗作进行逐节逐行译注,目的在于引起同仁注意,一起把目光转移到文本上来。书中诗歌皆为笔者所译。
 
本书可以有几个方面的用途。它可作为英美文学专业与翻译专业的教科书,用于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它也益于开拓英美文学研究者与翻译者的思路,增加专业讨论与切磋的范围。对于广大社会读者,它应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与消遣读物。
 
笔者的本意在于抛砖引玉,与同仁切磋,向同仁学习。书中错讹之处必然不少,恳请专家与读者不吝斧正。
 
常耀信
2017年10月于天津南开大学



以上内容为《美国诗歌名篇选析》前言,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诗歌名篇选析》名师带你读懂大师名篇
《美国诗歌名篇选析》是常耀信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美国艰涩诗歌中选出来的重要诗人的著名诗篇,做了翻译和精细解读。

每一篇的结构顺序是:诗人介绍—诗作原文—诗作译文—诗作解析。书的最后部分还有两个附录,分别是关于庞德和阿什伯里诗歌的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常耀信,博士,英文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求学于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坦普尔大学,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和美国关岛大学。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著有《美国文学简史》《英国文学简史》《美国文学史》(上)、《希腊罗马神话》《漫话英美文学》《精编美国文学教程》《英国文学大花园》《研究与写作》《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及亚瑟王传奇》及《读书笔记:思考与回味》等。主编有《美国文学评论选读》(上、下)、《英国文学通史》(三卷)及《多种视角:文化及文学比较研究论文集》。

此外,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介绍和评论英美文学,阐述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等。自1986年起为美国《文化》(Paideuma)杂志特邀编辑,1988年被选入英国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远东及太平洋名人录》,后亦被多次选入《美国名师录》。

目录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休·塞尔温·莫伯利》(“Hugh Selwyn Mauberley”)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指路》(“Directive”)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1879–1955)《星期日早晨》(“Sunday Morning”)《在基韦斯特岛边关于秩序的想法》(“The Idea of Order at Key West”)《冰淇淋王》(“The Emperor of Ice-Cream”)《雪人》(“The Snow Man”)E. E. 卡明斯(E. E. Cummings, 1894–1962)《春天一》(“in Just-”)《孤叶》(“1(a”).《一身绿装》(“All in green went my love riding”)《如果不可能做成的一切都发生了》(“if everything happens that can't be done”)《无名之辈生活在美丽的怎样镇上》(“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约翰·阿什伯里(John Ashbery, 1927–2017)《凸镜中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 1932–1963)《爹地》(“Daddy”)《拉撒路女士》(“Lady Lazarus”)附录1  在荒野里嚎叫的先知——埃兹拉·庞德附录2  阿什伯里的后现代主义现实观与艺术观参考文献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延伸阅读
世界诗歌日 | 春和景明,正是读诗好时节世界读书日专题 | 英语经典图书10种二战后的英国诗歌

查良铮(穆旦)译普希金抒情诗

一本书,带你纵览3000年欧洲文学史在《理智与情感》中学英语,学文学,学会爱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微信号:CP-English



点击“阅读原文”选购图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