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博微享|认识“自己”,坚定前行

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 2022-07-15



为提高浙江大学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激励博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浙江大学自2016年起每学年开展一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最终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选出不超过10篇论文作为优博论文。2020年共有9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获评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特推出“优博微享”专题,对优博论文获得者进行专题采访,以期给同学们的科研学习生涯提供经验参考,共同探索追求科学研究的真知。

范柯琪,浙江大学2020届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毕业生,现为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曾获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2020年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彭年教育基金等荣誉;在国际核心期刊作为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引用120次,研究成果在2020年获得浙江大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

左:靳津(范柯琪导师);右:范柯琪


选择:择路前行

“人啊,认识你自己!在范柯琪看来,这句铭文除却在哲学上的深厚意义,在生物学领域里亦对了解人类自身有着重要启迪。现代社会生活压力造成的亚健康情绪愈发普遍,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目光;疫情当下,与人类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免疫系统更是备受瞩目。因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免疫生物学作为自己博士生阶段深耕的领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德菲尔神殿中那句著名的铭文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而在科研学习的过程中,范柯琪认为努力很重要,但选择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对此她也结合了自己毕业论文的经历来说明:最初课题使用的小鼠模型是用于研究免疫系统对内耳听觉影响的,但在送测小鼠听力时,测试方反馈说免疫受损组很难抓住并麻醉固定,导师靳津教授认为这种表型很可能证明实验组处在严重的焦虑中,于是他们团队将方向转到了对神经系统的研究,最终证实了这一模型中免疫系统对大脑的影响。“简单而言,这可以称作为一种对于科学的‘taste’,即长期的学术训练后在发现的复杂表象下迅速找到正确方向的能力,否则在错误方向上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最后可能反而磨损了对自己的信心。”在这一想法的支撑下,范柯琪一直坚持大量阅读和学习,以此来不断锻炼自己对于科学的“taste”,并在产生自己的理解后寻求导师的帮助,最终得以在生物学的复杂迷宫中一步步绕开各种阻碍,在不断的夯实和突破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未知:享受探索

“我们已经站在了人类知识的殿堂之中,这是对过去努力的最好证明!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不仅仅是学习已知,更多的是要探索未知。”虽然科研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范柯琪却一直享受探索未知的过程,她坦言,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的新知识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科研的内在动力。当然,探索的路途中难免会有碰壁的时候,这时她会选择暂时停一会儿,用一份丰盛的晚餐、一场电影、充足的睡眠或是杭州的风景名胜来快速舒缓自己的负面情绪,她甚至开玩笑将她所在的实验室称之为海底捞的忠实客户。

除了自身对科研节奏松弛有度的把控,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也离不开实验室间高效的通力合作。“这项研究中Miga2转基因小鼠来自于生研院范衡宇实验室,最开始的听力测试分析交流以及后续AAV注射都是在东南大学柴人杰实验室完成的,对小鼠脑细胞的单细胞分析完成于生研院沈立实验室……”她介绍了论文课题的实验中与他人合作达成的多项成果。她认为,在平时互相交流中了解到的知识,即使还没有在研究中起到明显的作用,也是一种对错误的预警和思考的启发,能够帮助开拓更多未知的知识边界,从而更好地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与努力的目标。


未来:迎难而上

可以说,在科研的路上,迎难而上是范柯琪最真实的写照。回顾多年来的科研训练,范柯琪说自己经历过大量的困难,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克服科研中困难的方式:和实验室其他伙伴一同优化科研方案,将困难在科研体系中标注并留下应对方式,比如一些protocols在实际使用中的要点;注重领域交叉和互助合作,从多方面得到新的启发和动力;在生活中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未来,即便已经预料到科研攻关之路上会遇到各种挫折,她依旧选择潜心科研,在浙江大学作为博士后继续研究工作,希望未来能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范柯琪所在的实验室正沿着免疫学以及免疫学与神经学交叉方向继续深入探索,进一步加深了对神经发育、精神疾病与免疫生理功能之间联系的理解,同时在一些新的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接下来,他们希望能尝试设计精准靶向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新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对免疫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诊疗,将科研成果落地化,切实帮助到患者。

正如一张图用一个圆代表人类已有知识的范畴,在未来,范柯琪将继续砥砺前行,期望和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一起逐渐接触到这个圆的边缘并努力推动认知边际,在生物学领域开拓出新的天地


\   附 录 

博士论文研究内容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靳津团队利用多种研究手段,发现体内缺少CD4⁺ T细胞的小鼠可以避免因外界压力下的慢性应激诱导产生心理疾病。实验数据显示,在慢性应激状态下,小鼠体内白三烯b4含量上升,使包括Naive T细胞在内的大量非炎性CD4⁺ T细胞线粒体碎裂。相应的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分析表明,CD4⁺ T细胞中线粒体碎裂可导致转录因子IRF1累积,IRF1与ada、xdh和pnp2启动子区结合使葡萄糖更多的通过戊糖磷酸途径代谢,促进嘌呤从头合成。慢性应激焦虑模型中,小鼠血清黄嘌呤含量有显著的上升。大脑杏仁核在恐惧与焦虑的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T细胞产生的过量黄嘌呤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部,与脑左侧杏仁核中少突胶质细胞上的腺苷受体A1结合,引起少突胶质细胞活化并增殖,继而过度活化左侧杏仁核区域神经元导致焦虑症状。

博士论文的创新点及应用

恐惧和压抑等情绪反应是对消极情况的正常反应,频繁的急性情绪被称为慢性应激。长期的慢性应激压力会导致大脑中的各种神经变化,增加抑郁和焦虑的风险。该研究成果确定了慢性应激如何影响CD4⁺ T细胞的线粒体形态,阐明了一种外周T细胞在慢性应激诱导产生的焦虑样行为中的具体作用,对了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文 | 雷安琪

图 | 范柯琪

本文编辑 | 雷安琪

责任编辑 | 郭磊艳


推荐阅读

1、郭栋(法学):优博微享 | 明法究理,惟精惟一

2、池哲勖(基础医学):优博微享 | 科研之道,求是创新

3、王雅琴(外国语言文学):优博微享 | 脚踏实地,有味有为

4、陈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优博微享|接口智慧,科研人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