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峦叠起:香港艺术生态系统已开始转变

巴塞尔艺术展 巴塞尔艺术展 ArtBasel 2023-10-15

 


香港天际线景色,中间位置是香港会议展览中心(HKCEC)


让我们从远处描绘一下香港岛的景色。白天,山峦在密集的建筑物掩映中依旧清晰可见,不禁让人想起中国那句古话:“山外有山。”到了晚上,灯火通明的建筑外墙构成了这个城市标志性的天际线,延伸到历史悠久的维多利亚港,与波光粼粼的海面相映成趣。


香港渴望恢复其“融和机遇、创意和进取精神”的“亚洲国际都会”地位,而所有迹象也都表明香港及其艺术生态系统正在复苏。根据2022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2021年艺廊报告的一些全球最强劲的销售增长都来自这座城市,同时,这里也拥有世界上最多比例的个人艺术赞助者。其中包括罗扬杰(Alan Lo),他认为香港“正因是亚洲唯一真正的自由港而成为艺术贸易的中心” 。


M+


香港近年的文化景观仍在不断发展。像由巴马丹拿(Palmer & Turner)设计并于1972年竣工的怡和大厦(Jardine House),以及贝聿铭1980年代打造的中银大厦这样的传奇银行建筑等,如果说这些高楼大厦曾塑造过香港明信片般的天际线景观,那么近年来加入这一众标志性摩天大楼的则是一批同样重要的建筑——特别是那些囊括了本地艺术的场所。这些建筑中包括西九文化区的“庞然大物”:比如于2021年11月开幕的视觉文化博物馆M+,它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操刀设计,同时他们还负责设计富艺斯拍卖行在附近的全新旗舰总部。M+也拥有不可错过的电子名片——巨大的M+幕墙,同时也是举办展览项目的场地:2022年,由M+和巴塞尔艺术展共同委托香港艺术家鲍蔼伦(Ellen Pau)创作的作品《光之凝》(The Shape of Light)首次呈现于电子幕墙上。“如同一个俯瞰大海的灯塔”,这段动态影像是一个以手语演绎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人物,将M+的建筑化身为“守护者,以光引领所有旅客和归家的人”。


《光之凝》(2022),鲍蔼伦


这座香港全新博物馆的愿景在“博物馆之梦”展览(2021年11月12日-2023年4月23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该博物馆的几个揭幕展之一。展览由M+总策展人郑道炼(Doryun Chong)、陈欣怡(Hester Chan)与龙云(Ariadne Long)共同策展,摒弃了传统白色立方体的展示空间,而是在合院展厅(Courtyard Galleries)以致敬亚洲传统建筑设计的木箱形式呈现。


这种去中心化的方式并不是将其边缘化,而是一种参考框架的重塑——这种文化重塑也反映在近年来香港各地涌现的新一代艺术场所中。地产开发商渴望通过打造促进文化、商业和社区的城市设施来丰富其业务组合,H Queen’s是由CL3的建筑师和收藏家林伟(William Lim)设计的24层高楼,于2018年由恒基兆业地产揭幕,汇集了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和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在亚洲的首个空间,以及佩斯画廊(Pace)和其他重要国际艺廊。恒基兆业地产打算让他们的下一个混合用途高楼The Henderson,成为“全世界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这座大厦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s)设计,计划于2024年揭幕,并将容纳佳士得拍卖行于香港的新总部。


香港湾仔和香港仔地区的街景,照片由Luke Casey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如果说目前打造香港天际线的势头有源头可寻的话,那么其中许多种子是过去几十年里由香港各界企业的后人播下的。2008年,郑志刚(Adrian Cheng)在其家族企业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的旗下成立了K11。从那时起,他开创 “匠人运动”(artisanal movement)的目标始于2010年启动的艺术基金会,他与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等领先国际机构结成战略联盟,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举办展览。之后发展到K11的Artus豪华酒店公寓、构想为“垂直创意城市”的Atelier办公大楼、“艺术购物中心”Art Mall以及被称为“文化硅谷”的博物馆零售综合体K11 Musea。


Para Site的展览现场图,照片由Luke Casey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尽管历史悠久的公共机构追求不同的组织愿景和运作规模,但它们也都正经历着振兴的过程。比如成立于1977年的香港艺术中心和成立于1962年的香港艺术馆(经过重大扩建后于2019年重新开放)。香港的非营利性艺术空间也是如此,它们重新利用被称为“活文物”的场所,如前身为纺织厂的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Centre for Heritage, Arts & Textile,CHAT)和曾为前殖民时期监狱的大馆古迹及艺术馆(Tai Kwun Centre for Heritage and Arts)。


PHD Group的展览现场图,照片由Luke Casey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作为一个文化目的地,大馆在兼具零售和商业空间的同时,还十分活跃地举办艺术项目,全年在其繁华院落中举办马戏、音乐会、放映和表演,成为城中热点,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至今已累积有数百万人)。为了增加机构活力,策展人摈弃了“重量级”大展,而选择了更具实验性的项目,比如由黃子欣(Chantal Wong)和Inti Guerrero策划的 “神话制造者——光·合作用III”(2022年12月24日至2023年4月10日)。


九龙一处夜市街景,照片由Luke Casey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2022年,曾明俊(Billy Tang)从上海外滩美术馆来到香港,开始领导香港非营利机构Para Site,并计划在其鲗鱼涌的场地进行扩建,并举办更多巡回展览。曾明俊说:“我们在意识到自己在生态层面上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维护当地艺术界活力的基础上创造展览项目拥有更大的责任。”当然,他也补充道,“这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我希望观众能被吸引到艺术机构里来,并接受不知道应该期待什么的想法。”还有一些艺廊正在扩大他们的场地和愿景,刺点画廊(Blindspot Gallery)目前正在翻新其在黄竹坑艺廊区的空间,布朗画廊(Ben Brown Fine Arts)在2020年就搬到了那里,而成立于2019年的Mine Project,在2022年重新命名为Mou Projects。其他艺廊也更加努力地支持香港艺术家,比如安全口画廊(Gallery Exit),它的艺术家阵容中有画家黄进曦(Stephen Wong Chun Hei)、邝咏君(Kwong Wing Kwan)与陈翊朗(Oscar Chan Yik Long)。


马凌画廊的展览现场图,照片由Luke Casey为巴塞尔艺术展拍摄


目前由艺术家何恩怀(Christopher K. Ho)领导的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正在通过扩建现有的上环馆址,加强其23年来作为亚洲近代艺术宝库的历史,同时越来越多的阅览室以半永久性的形式出现在艺术空间中,为不断增长的区域档案添砖加瓦。


在真正香港的风格中,这座一直呈现出强大成长能力的城市在继续转变着。这里不乏年轻的艺术空间,从2017年在葵青成立的独立艺术家运营的Hidden Space,到2021年在大角咀成立的Feyerabend,再到预约参观制的商业画廊PHD Group——这是由Ysabelle Cheung和Willem Molesworth于2021年成立的空间,位于由BEAU建筑事务所翻新的前私人屋顶俱乐部会所。BEAU也设计了马凌画廊(Kiang Malingue)于2022年竣工的两个全新改造空间:南岛文化区的“工作室”场地和湾仔的旧唐楼——艺术经销商江馨玲(Lorraine Kiang)将湾仔的空间描述为“夹在住宅综合体、商店、当地餐馆、供应商店和办公楼之间”。在香港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观中,蕴含着一个与时俱进的艺术生态系统,为其必将在香港以外产生共鸣的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

本文作者朱佩瑿(Ingrid Pui Yee Chu)是一位驻香港的策展人。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将于2023年3月23日至25日回归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敬请期待!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关于巴塞尔艺术展的最新资讯。


相关阅读


当站在深渊的边缘,南·戈尔丁(Nan Goldin)没有看向别处


服装、道具、墙上的拼贴画…在工作室里感受黄汉明的创作痕迹


新加坡如何重塑东南亚艺术图景?





更多巴塞尔艺术展社交媒体

微信&微博:巴塞尔艺术展

Facebook: Art Basel

Instagram: Art Basel

Twitter: Art Basel

Youtube: Art Basel


*内容版权归巴塞尔艺术展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与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