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社交游戏,看《头号玩家》怎么刷遍你的朋友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传播体操 Author 传播体操
作者\郑卓然(微信号:skipta)
来源\传播体操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关联小程序
直接输入ID:wx689674fdd9692a2a
没想到今年愚人节第一个刷屏的竟然是《头号玩家》。刚上映两天,朋友圈就已经沦陷。影片豆瓣、imdb、烂番茄全线评分飘高,豆瓣更是给到了9.2分!
那么,《头号玩家》是怎样不靠剧情刷遍朋友圈的呢?今天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不用冷启动:IP导演自带流量
《头号玩家》导演是斯皮尔伯格,自不用说,连续成就《大白鲨》、《ET》、《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的大导演,不仅被大众所熟知,更是在影史上都能留名的人物。
导演粉丝群体分布广泛,可以说是覆盖了所有主流人群,而这都是斯皮尔伯格导演多年的用户积累,影片推广根本不存在冷启动问题。
《头号玩家》作为斯皮尔伯格时别多年的新作品,更是10年后再次尝试科幻片。预告片一发布就自然被评为最值得期待的科幻电影。
二、无转化门槛:亚文化已成主流
这次斯皮尔伯格拍片题材主要瞄准游戏领域,其中也借鉴了不少ACG(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领域的经典元素。
以前,ACG文化一直是属于亚文化范畴,但如今ACG文化已经融合进了主流文化,就像我之前讲B站的文章所说,我们如今许多流行语都起源于ACG文化。
这种文化侵蚀的现象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科技的发展、硬件的升级让电子游戏已经成为主流的娱乐手段;第二是互联网的普及让小众文化能够快速传播扩散;第三是当初ACG作品的粉丝长大了,拥有一定社会话语权,能够影响主流媒体。
因此,《头号玩家》除了年长的群体外,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其内容题材及全片特效对于年轻人和小男孩有较强吸引力,当然,小孩想看的电影家长一般都得陪着看。
三、借势回忆杀:全程布满彩蛋
快速传播的第一定律就是要学会借势!《头号玩家》借了几十部ACG作品的势能,玩一把回忆杀的大杂烩,自然而然会在各种原作的粉丝中传播开来,争相去电影院回忆青春,说白了,看的不是电影是童年回忆。
就像前几年《魔兽世界》电影上映的时候,暴雪的粉丝肯定都会去看看,毕竟是承载着那么多年的回忆和情绪在里面,都有一种“即使是烂片也要去支持”的感情在。对了,作为库布里克粉,看到片中《闪灵》的那一刻,我的内心还是很激动的。
稍微偏个题,科普一下。有研究表明,人成年之后依然会对童年时的记忆印象深刻,比如:童年时期电视广告的广告词、广告歌等,并不一定是因为那些记忆中的广告做的有多好,而只是因为它出现在你的童年,在你的记忆中留下了烙印。
原作的粉丝数量巨大,且容易进行那原作元素与《头号玩家》中的细节进行对比评论,天然就能够形成大众传播。更何况原作中的核心粉往往是垂直领域的KOL,具有口碑广播的效果。
并且,当初ACG作品的粉丝多为80后、90后,如今已经在社会中拥有一定话语权,能够影响主流媒体的报导评价,同时也是在社交网络上最为活跃的一群人,可以说导演拍片的时间点把握的很好。
四、引发社交游戏:发电影评论就是游戏比拼
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是《头号玩家》后续持续传播的关键所在,凭靠口碑可以获得一定票房增量,但是如果说看电影本身已经成为了一场社交游戏,那带来的二次传播是相当可观的。其实,这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交裂变的传播方式。
这个社交游戏就是——你看出片中的彩蛋了吗?你看出了多少?
影片上映后,相信不断会有各种分析贴来详细指出片中彩蛋,还会有无数ACG相关领域的自媒体借势《头号玩家》二次曝光。
而作为普通大众,就是发朋友圈不断致敬自己的童年,朋友圈转发文字一般是这样的:
看了《头号玩家》,当高达出现的时候已经哭的不行了
看了《头号玩家》,里面的雅达利游戏机那是童年的记忆啊
…………
里面的彩蛋关键词可以替换,你们可以自由发挥……也许过几天还会出现类似《还好我的童年不是喜羊羊》之类的文章了……
总而言之,这场社交游戏主要由三点构成:
1、朋友圈竞争:看谁找出的彩蛋多,看谁能找出冷门的彩蛋;
2、群体归属:表明我也是某部原作的粉丝,你也是?那我们聊聊吧~
3、品位宣告:表明自己喜欢的原作是XX,我的审美品位是这样的
所以引爆《头号玩家》传播的并不是故事剧情本身,而是这种探险式的回忆杀社交游戏。
其实,老实说电影本身存在着不少瑕疵,比如说剧情老套(明显比不上同是科幻的《少数派报告》)、感情线莫名其妙等,不过这也是如今商业电影的通病(更何况他的编剧是写惯了超级英雄套路的扎克佩恩,没错,《复仇者联盟》就是他写的)。
影片成为经典恐怕是谈不上,但《头号玩家》确实是对几十年来ACG文化的一次巡礼致敬。而对传播者而言,就是去领会这一套社交游戏玩法的精髓了吧~
-END-
更多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