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拍美学(资料库)

2016-10-26 恐龙 次元门市部


10位艺术家,5个专辑↓↓↓







 点击进入

快拍美学(A)Snapshot Aesthetic

Robert Frank , Joel Meyerowitz















 点击进入

快拍美学(B)Snapshot Aesthetic

Nan Goldin , Lee Friedlander














 点击进入

快拍美学(C)Snapshot Aesthetic

Larry Clark , Bruce Davidson












 点击进入

快拍美学(D)Snapshot Aesthetic

William Klein , Garry Winogrand















 点击进入

快拍美学(E)Snapshot Aesthetic

Woifgang Tillmans , Philip-Lorca diCorcia













快拍美学(A)Snapshot Aesthetic

罗伯特·弗兰克

1924年出生于瑞士的苏黎世,1947年移民到美国,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他接受过严格的摄影专业训练,16岁就已经步入瑞士的摄影界。让弗兰克功成名就的是,他从旅行中拍摄的两万张底片中选取了八十三张编成了一本名叫《美国人》的摄影集。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前卫视觉作品,在一开始遭受诟病和反对声浪后,最终得到广泛的追捧,甚至很多人把它奉为现代摄影的“圣经”。

 

这部摄影集在面世的一年之后,才引起公众的关注。在旅行拍摄的过程中,弗兰克持续受到警察的骚扰,因为在美国的小城镇,弗兰克的外国口音常给他带来不少麻烦,甚至被指责为“仇恨美国”。对《美国人》系列作品的研究和探索空间可谓无穷无尽,20世纪的视觉历史不可能忽略它的身影。但这个项目却似乎与弗兰克所持的观点相悖,他所认为的是,“一张照片只是你放在抽屉里的一份回忆”。

 

摄影集《美国人》,以开放的、充满诗意却又饱含忧郁的创作风格,打破了统治摄影界的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趣味,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审美取向。在弗兰克的镜头里,当时正处繁荣期的美国成了一片颓败、孤独、感伤的大地。而那些感觉良好的山姆大叔的心受到了伤害,随即攻讦接踵而来。然而,事实证明,最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以其敏锐的感觉,先于世人预言某种变化,窥破某种内情,弗兰克毫无愧色地,跻身于此类艺术家之列。

 

这些摄影作品也一反以往的摄影表现准则,影调、焦点、构图等似乎都有意在与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惯作对。充满了挑衅,一种有意识的无视、忽视与我行我素。 然而,就是这些对焦不实、构图失衡、颗粒粗糙的照片,被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摄影家们欣然接受,并把摄影引上了强调个人主观的道路。

 


乔尔·迈耶罗维茨

1938年出生在美国纽约,1962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是最早尝试以彩色摄影的方式来表现城市街头景观的摄影家之一。在过去的五十年中,迈耶罗维茨漫步在街头、乡间和海滩上,寻找生活中的五颜六色。作为彩色摄影的早期倡导人,他对转变人们对彩色摄影的态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第一本影集《岬角灯塔》,被认为是彩色摄影的经典之作。

 

迈耶罗维茨说:“看,灰色是多么无趣!在彩色照片中,有红色、绿色、蓝色、银色......画面是活的,这令人吃惊。对我来说,彩色照片像是立体声。黑白照片减少了声道,但这并不意味着黑白是差一等的,它只是不同、更加形式化。黑白照片擅长表现阴影、剪影和对比。”总而言之,他作为一个年轻人的作用就是要反对已被公认的东西。到1970年底,迈耶罗维茨成为彩色摄影的一个领军人物。他促使杂志完全转变到彩色的,画廊也开始购买彩色照片。

 

9.11期间,迈耶罗维茨成为被允许不受任何限制进入现场唯一的一位摄影师,他以沉思的基调来拍摄现场的工作和工作人员,系统地记录了救援、恢复、拆除及挖掘工作的艰辛。当时,迈耶罗维茨建立了一个包含了8000多张相片、反映现场及附近地区遭破坏场面和清理情形的《世界贸易中心摄影档案》。美国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事务局从当时正在建立的档案中选出了28幅照片,举办了一次在世界主要城市展出的定名为《九·一一以后:现场剪影》的特殊展览。展览有力地将攻击事件以及对其的反响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些 照片在6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巡回展出,迄今为止,已有350多万观众参观了展览。



快拍美学(B)Snapshot Aesthetic

南·戈丁

1953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现生活工作于纽约。她创立了一种可称为“视觉日记”的摄影风格。 在一系列作品中,她以艺术家的敏感,将镜头对准了她的世界、她的朋友、恋人们、男人和女人、她的欧亚之旅以及她的情感危机,这所有的一切都被她以视觉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戈丁对光线具有熟练把握的能力,她让光线出现在人物脸上的那一个个瞬间,似乎具有一种不可置疑的信任感,有时候就像是舞台上的那一束追光,有时候即便是散射的光线也会有强化的力量。 将那些被认为是“糟糕”的光线变成舞台的造型光,这的确是很少有人可以仿效的天赋。从1990年代开始,戈丁让自然光出现在了她的画面中,她甚至开始在室外拍摄。她一直在顽强地探索着人类的情感空间,带着永无止尽的好奇感以及永不妥协的信念。 她一成不变地生活在强烈的情感世界之中,这些精美的影像耗费了她无穷的精力,是一般人难以承受和难以实现的。

 

南·戈丁曾说:“我生活在当下,我不认为在未来我的作品有什么价值。 我不会设定什么拍摄计划。 我的心理上也不存在什么连续性。 我只是从我的生活汲取灵感。 我感觉下一步想做的事情可能是电影或者绘画。 我想我的作品也许会发生一些突变,比如完成一个风景的主题。 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给这个星球上的生命以活力,也就是生存下去的理由。 我对拍摄孩子很入迷,我和94岁的父亲亲密无间,这是一种真正的成熟。 接下来就是关注基本的生和死的问题,我对中间的过程没有太大的兴趣。”

 

李·佛瑞兰德

1934年出生于华盛顿,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摄影家,早期受弗兰克等摄影家的影响,以捕捉城市生活中的偶然一瞥而著名。他的作品乍看起来像是信手拈来的,实际上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巧妙的多层面的景观。他常利用门廊、窗户和路灯杆划分画面的结构,他还在作品中通过渲染气氛而不是强调结构的手法象征现代生活,使熟悉的人物和景物变得不可思议。有时这些作品和他拍摄的街道景物,如橱窗,都有强烈的超现实的特性。 在过去50多年的历程中,他拍摄了大量称之为“社会风景”的照片,。

 

李·佛瑞兰德将这种纪实风格带入到他在家庭这个私密空间中拍摄的照片里。他说:“我总是充满好奇地想要知道我在这世界上的样子,在不同的场所与时间中的。在我发烧时,在我刚醒来时,在各种情况下我拍下我自己。我不知道我的样子。我可以在其他人那儿看到它,但我不能从我自身看到它。”同样地,弗里德兰德也试图在他的妻子玛丽安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某一侧面。 这种亲密的关系如果没有感情为依托就不会有如此相互信赖的影像证明。

 

李·佛瑞兰德以自拍摄影的方式,通过人和现实为镜子,不知疲倦地寻找自己,而玛丽安的身体则是所有反射展现他的形象的镜子中的最明净的、最具体温的一面,因为在玛丽安这面镜子前面,一切虚伪都将在照片中败露,或者说被照片所揭露。 当然,这种检验也不是单方面的。 在妻子成为李·佛瑞兰德寻找自己的镜子的同时,李·佛瑞兰德也成为妻子寻找她自己的镜子,而这镜子就是李·佛瑞兰德的自拍照片。

 

 

快拍美学(C)Snapshot Aesthetic

拉里·克拉克

1943年生于奥克拉荷马的塔尔萨,现居纽约,摄影师、电影导演和作家。克拉克的摄影作品、电影多聚焦于处于极端状态的问题少年。他以一本反映了60年代美国中部地区青少年生活纪实,标题为《塔尔萨》的摄影集而一举成名。在另一部图册《少年的渴望--拉里·克拉克摄影作品集》中,拉里·克拉克再次表现了美国中部青少年问题。

 

九十年代以后,拉里·克拉克的作品变得更加具有故事性与情节性,逐渐取代了纪实的表现手法。拉里·克拉克的图片集《美好的童年》,收集了他自己以及别人的摄影作品、录像和电影镜头、或是从报纸上剪下的图片,用以表现不同时代的童年生活。

 

作为问题少年一员的克拉克以其犀利、饱满、有力且富于动感的影像,真切地传达出他与他的朋友们的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的痛苦与郁闷。 由于克拉克的自身参与,因此他在这些青少年中间的存在,没有被视为一种外来因素。也因此,他得以不受阻挠地深人、忠实地记录这群越轨者的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生活实态。 克拉克的这种忠于个人感受,排除既定价值观对观察与记录干扰的纪实方法,在此以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并成为80年代以后盛行的“隐私纪实”风格的先声。

 

布鲁斯·戴维森 

1933年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美国摄影家,以“个人纪实”的报道摄影见长。他讲述了许多纪实性的图片故事,包括在旅行中的马戏团,一伙布鲁克林的年轻人,人权运动和纽约地铁网等主题。通过这些作品戴维森已经证明了他自己是个对普通美国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观察者,成为美国下层社会的代言人。

 

大学毕业后,戴维森应征加入美国陆军通讯兵团。在此期间,他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摄影理论,用独特的手法诠释平凡的题材。后来戴维森到巴黎驻扎,结识了著名摄影家布列松,得到了布列松不少指点。兵役期满后,戴维森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

 

戴维森创造了可能是他最著名的项目《东100街区》。准确反映了臭名昭著的东哈林区的真实生活。这一地区是个以环境恶劣,犯罪活动多发著称黑人聚居区,因此这一作品的主题无疑与人权运动的内容紧密相关。70年代,戴维森又推出了《地铁》系列,通过用颜色传达感情的方式,戴维森详细生动地纪录了这个城市的地下世界。

 

步入21世纪之后,戴维森继续活跃在摄影的舞台上。随着戴维森的名气日渐增长,很多他早年间的冷门作品也逐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些作品屡次出现在各地的展会上。

 


快拍美学(D)Snapshot Aesthetic

威廉•克莱因

1928年出生于纽约。他拍摄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标题为 《纽约的生活对你有利——威廉•克莱因恍惚中看到的狂欢》摄影集中,以人为的事故、粗颗粒、模糊和变形,构成了全新的视觉语言,从而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充满激情的都市生活。

 

街头摄影从五十年代以来就成为影像表达的主流,摄影家们争相的在人生的万花筒中,旋转出一个自己中意的图象来。 克莱因街头照片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摄影史上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位,是一种在精神恍惚下的视觉影像,摄影者如同被别人催眠,而被摄者又如同被摄影者所催眠一般,大家都在梦游,进行着复杂而意义不明的交往。他是一个意图明显而表达直接的快门狙击手,他只是按快门留住影像而已,照相机在他的手中变成武器,拍照对他来说是扣板机射击别人的一种行为。他的射靶,是—幕幕街头的骚动画面,被喻为“影像的启示录”,启开了原本隐藏在每人内心深处的本性。 所有人看起来都是疏离的,不能接受别人,也不能被别人所接受,好象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苦闷的时刻,而克莱因让每一个人在面对相机时,同时展现出来。

 

威廉•克莱因是个狂到极点的人,专干反权威的事,尽管他很佩服布列松的照片,却反对其“决定性时刻”的理论。 当时全世界都在流行布列松的风格,而克莱因故意反其道而行,只要布列松主张什么,他就反抗什么。 使得他的照片没人观看, 也没人愿意刊登,直到克莱因觉得“自己的拍照行为已经成为笑话了”就放下相机,再也不拍了。

 

近年前,纽约现代美术馆心血来潮为他举行了大规模的回顾展,而全世界的所有刊物,都跟着将克莱因那些完全被遗忘的照片,大篇幅的争相刊登,一下子将他捧上天,使他成为世界影坛上最热门的人物之一。

 

加里·温诺格兰德

1928年生于纽约。他使用小型相机和现场光,运用广角镜头以随意而敷衍的构图去抓拍生活中稍有意义的景象,制造一种怪诞的视觉张力,并以一种动感十足的倾斜的角度构成动荡不安的视觉效果。这些眼疾手快抓取的城市快照使他很快成为纽约街头摄影师中的领军人物。在其摄影生涯中,他每天都要在纽约的街头至少消耗3卷胶卷。

 

加里·温诺格兰德说:“世界混乱无序,所以我的作品也从来没打算将其表现得秩序井然。”他的作品似乎总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切都仿佛在相片中蠢蠢欲动,试图突破相框的束缚。相片中的人物或狂笑或尖叫,目光如刀锋般犀利,甚至连地平线都变得歪斜。其作品仿佛要把生活本身一并都塞进那方寸之间:面带笑容的商人潜行在曼哈顿寻找着下一个猎物,浑身散发着魅力的女性自信地迈步前行,热恋的人们对周遭一切无动于衷,行人坐在道旁的长椅上,坐姿各不相同,于一瞬间构成了和谐的交响。

 

 

快拍美学(E)Snapshot Aesthetic

沃尔夫冈·提尔门斯

1968年出生于德国中西部。在影像泛滥的媒体世界里,提尔门斯却选择了摄影作为他质疑普罗群生的审美观和打造个人视觉标记的工具。 或许提尔门斯经常误差失焦、灯光效果拙劣,有时候摄影作品表面还出现刮伤或污点,并不能完全迎合以技巧取胜的职业摄影师们,可是他一双能够从平凡的人事景物里,捕捉到当代文化冲击力的透视眼,和他执意与众不同的作品展示方式,让他成为过去20年来最重要的当代摄影艺术家之一。

 

提尔门斯始终没有独树一帜的取材格式,说穿了,他其实是一位广泛涉猎的实验者:在他拍摄静物、人像、建筑物、风景天象的同时,也对平面设计和图案纹样感到兴趣。 多年来提尔门斯持续以丰富量产的照片,与更替穿插影像的组装方式,来转述观者能够自行附会编导的故事,和挑战一般人对摄影展的固有印象。他表示:“我尝试推翻照片只有保留影像用途的说法。”

 

跟许多精雕细琢型的掌镜者比较起来,提尔门斯算是一位相当质朴的摄影师,纵然他也为一些知名人士拍照,但向来是一付平易近人的家常味,在他的镜头前,超级名模,也不由地卸下包装面具,还原为真实的面貌。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

在摄影当代艺术史中,迪科西亚始终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存在着精心制造出来的“真实”,看似对生活场景的不经意抓拍,其实都有巧妙设计的摆拍。他对“摄影的瞬间”作出了全新的定义,利用光影虚构出生活场景,却又在细枝末节尽量还原生活常态,体现出其真实性,两厢虚实结合最终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微妙的间离感。

 

菲利普的主要作品有三个系列:

第一个是拍摄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日常生活,作品以抓拍的形态出现,但实际却是摆拍而成,他“制造真实”,尝试对“摄影的瞬间”的含义重新定义,这种摆拍现实的方法在当代摄影艺术中也经常出现。第二系列是在街头用戏剧化的灯光抓拍行人,带有一些随机性的选择,却把平常人置于一个舞台之上,不过,这套作品给他带来了肖像权的官司。第三个系列作品是在好莱坞拍摄,将游走在边缘的小人物置于好莱坞大片的氛围中,并依照对方的要求支付拍摄费,将数额写在图片说明中,这些行为让现实和虚幻,混沌地糅合在一起。

 

迪科西亚,专门拍摄普通人。他花几个小时与拍摄对象建立一种关系,以穿透他们的防卫面具。同时,他认为,在摄影师和拍摄对象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不管怎样也不会有回报。他说那是一种幻觉,认为最好的作品中拥有完美默契的看法是错误的。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迪科西亚更喜欢的方式,迪科西亚的作品体现出的是浓重的自传意味。他说,“我不跟拍摄对象走得太近,我不跟他们回家,我做的不是纪实摄影。”




更多内容请关注次元门市部



联系方式:QQ:3131471136  邮箱:3131471136@qq.com



您好:

次元门市部,是艺术类自媒体,分以下几个版块。

【当代艺术】专为发烧爱好者制作的骨灰级最全的当代艺术家和展览的帖子。

【艺术系谱】专为发烧爱好者提供拿来、借鉴的艺术资料工具贴。

【艺文实修】视觉艺术、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研究艺术中的文化线索:正脉、现象、视觉、见识、思考、辩论 、实修。采取对话、讨论产生话题寻求解决方式。以视频、语音、文字、图片呈现。自愿组合结合当下艺术现象,推动延展性线索,形成具体的艺术概念和创作展览形式。

【艺术家】图文并茂,次元门市部可以让艺术家的另一面呈现给读者。

【画廊空间】向大家介绍即推荐国内外特色空间、画廊、美术馆... ...

【次元简报】艺术展览、活动、讲座、互动等信息简报。

【语桐听艺术】制作声音类的艺术播报,艺术家、展览、机构、项目、市场、收藏......另有知名艺术家推荐的书籍,并录制成有声书,做完整的学术脉络贴。

【访谈】视频访谈,通过一些学术性话题采访艺术家、机构、评论人、策展人、藏家。

【青年艺术家推荐】发掘创新的、实验性的年轻艺术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