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1866年最震惊世界的事情,就是克尼格雷茨战役。由于奥地利在战争中损失惨重,被排除在普鲁士成立的各种“德意志邦联”之外,所以1867年2月改名为“奥匈帝国”。

  为什么叫“奥匈”呢?因为奥地利国内有很多少数民族,加起来并不比德意志人少,其中最大的民族是匈牙利人。因此,为了维持帝国的统治,约瑟夫一世觉得必须拉拢更多的人。于是他大幅提升匈牙利人的地位,并把国名改为“奥匈帝国”,这样,德意志人加匈牙利人,仍然可以在国内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奥匈帝国是一脉相承的,“奥匈帝国”是由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主导的二元帝国。

  但是,这么做的后果是,国内其他民族,比如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变得更不满意了。因为以前他们和匈牙利人一样,但现在居然成了“第三等级的人,心里当然很不爽。最为重要的是,奥地利是一个中世纪君主制国家。过去的欧洲人,“民族”意识并不强,只要大家都信基督教就行了。但是,拿破仑挑破了这层窗户纸,他在法国大力宣传“法兰西民族”的概念,让法军实力爆棚。既然一度统治欧洲的拿破仑带来了“民族”概念,证明同一个民族的军队比旧式军队有强得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那别人也就有样学样了。事后来看,拿破仑之后,凡是国内有一个民族居绝对统治地位的国家,都很强大。相比之下,奥地利的多民族国家体制显得很落后。但是,奥地利当然还想维持自己的统治,所以必须弱化民族思想。所以在拿破仑之后,奥地利首相梅特涅(1773~1859)为费劲心机地建立了“欧洲均势”,就是想维持君主制国家的延续,尤其是维持奥地利皇帝的多民族统治。梅特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让奥地利保持在欧洲五强”之列,而且军队的战力也不差。

  遗憾的是,现在约瑟夫一世居然为了短期利益而把“奥地利”改名为“奥匈帝国”,反而突出了各个民族的差异,导致国内矛盾反而日益激烈了。因此在1866年以后,奥地利不仅成了二流强国,而且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无可挽回地大幅下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往往是俄军把奥匈帝国的军队打得满地找牙,然后德军过来又把俄军打得满地找牙。而在以前,奥军是一点都不逊色于俄军的。

  那么,在败于普鲁士之后,约瑟夫一世到底该怎么办,才能重振奥地利的雄风呢?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因为如果奥地利学习英美的民主,当然可以大幅提高国力,可是那样的话,皇权统治怎么办?像英国那样君主立宪?但是英国的英格兰人占绝对统治地位,奥地利国内有什么民族有这样的相对优势呢?没有。更何况,就算英格兰人很强,英国国内的爱尔兰人、苏格兰人也想独立,而且爱尔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际上已经独立出去了,苏格兰人在2014年还举行过独立公投呢。如果英国都这样,奥地利搞民主,还不彻底分崩离析吗?

  在一战之后,奥匈帝国确实分崩离析了,当时就分裂成了六、七个国家。现在,在原来奥匈帝国的土地上,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等十个国家。此外,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前奥匈帝国的领土。

  所以,普鲁士或许还能搞君主立宪,而奥地利不行。

  当然,哈布斯堡/奥地利本来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崩了就崩了。欧洲在“民族意识”影响下,国家越来越多,越来越小,一直是过去二百年的趋势,但是,有些国家本来有一个人口占95%以上的单一民族,却仍然在不断主动削弱主流民族的人口和地位。长期来看,这不是取祸之道吗?

  那么,到底该怎么拯救当时的奥地利呢?

  既然约瑟夫一世的办法只能扩大各个民族的分歧,加速奥匈帝国的国力衰弱乃至最后垮台,那么,就不能突出民族差异。

  民族当然是有差异的,但不能突出。而且,要逐渐消融民族差异,这才是最久远的解决之道。

  怎么消融民族差异呢?

  文化。

  如果所有人都采纳同一种文化,大家生活在一起,毫无障碍地通婚,几代人之后,还有民族差异吗?

  没有了。就像到了唐朝中期,内地已经没有民族差异了。就像后来,汉文化圈不断扩大,不断消融周边地区,不断通婚,大家也都是汉族了。现在,国内的民族差异,主要体现在边疆地区。但是他们的人口比例,毕竟还不算太高。

  文化,而不是民族,之间的竞争,才是人类社会最高水平的竞争。

  用文化来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最终让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才是长久之道。

  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

  而且,如果你不这么做,别的更顽固、更守旧的文化,必然会不断侵蚀和淘汰你。最终,把你的文化淘汰出人类历史的舞台,人类依然会陷入反智、盲从,和相互冲突的黑暗之中。

  更何况,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不是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文明。欧美之后,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这些属于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在科技和生产力方面达到了和西方一比高低的程度。

  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自然》杂志上,日本科学家的论文占四分之一,就是明证。另外一大半都是欧美国家,以色列、印度也时常有文章。以色列的人口很少,能频繁在这些杂志上冒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圈的人口虽然都是十几亿,但冒头的频率都非常低。

  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2000年以来,日本已经有18位诺奖得主了(截止到2018年),都是科学奖,数量上已经超过了英国、德国、法国。

  因此,坚持和发扬汉文化,与继承和发展人类的科技,与追求民主自由,理论上是一点都不矛盾的。

  好像说了太多了?转回话题,奥地利要重振雄风,必须从文化上进行统一和整合。而这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考虑到当时的民族意识和人口比例,这件事也非常困难。算了,还是不说奥地利了,继续说1866年的俾斯麦。

  还是再提一个问题吧:

  震惊世界的克尼格雷茨战役,一天就结束了,一天就决定了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国运。从军事角度来看,一天就判定了奥地利的灭亡,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要知道,那是两个大国啊!小国因为一场战争而灭亡,很正常。但是大国,如果没有其他国家的事后调停,理论上居然可以因为一场战争而灭亡,而且是一场短暂的战争,这意味着什么?

  从军事角度来说,由于武器更加先进,军队的武力比普通老百姓强得太多。因此,只要击败了对方的军队,摧毁了对方的武器装备,进而摧毁对方的工业,接下来吞并并长期占领对方的国土,已经毫无问题。

  进而意味着:很多大国貌似是大国,但实际上的“防御壁垒”非常低,非常弱。只要败一次,国家就可以在理论上被消灭了。

  大国为什么是大国?因为可以经历多次失败甚至惨败,还能维持生存,以后还能站起来。

  怎么保证这一点?首先,要有辽阔的幅员。其次,要有广大的人口。

  看看俄罗斯,多次惨败还能不倒,还能取得胜利,就在于此。我国在历史上也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当然,凭借地理和人口优势,美国还没有败过。

  而欧洲中西部的那些国家,都不行。

  以普鲁士为例,在1806年的耶拿战役败于拿破仑时,已经可以被灭国了。拿破仑进入柏林,消灭普鲁士只在他的一念之间。而拿破仑战败之后,反法同盟要灭掉法国,也就一念之间的事。当然,强行吞并像普鲁士、法国这样的国家,肯定还会经历无数血与火,但是理论上说是完全可以的。

  那么,为什么当时欧洲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呢?

  一个重要的具体原因,是英国不愿意。

  英国知道自己是个岛国,它当然不愿意欧洲出现大而强的国家,它也不想到欧洲大陆去吞并。于是,英国的国策就是维持欧洲均势,然后靠贸易赚钱。所以,虽然理论上普鲁士、荷兰、比利时、法国、西班牙都可以被灭国,但后来都被英国扶了起来。没办法, 谁让英国有相对隔离的地理位置,可以挡住拿破仑、希特勒的进攻呢。而且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国力很强。就算以后不太强了,还有相对优势的海军,还可以联合俄国/苏联,还可以拉美国过来。

  既然中西欧都必须是面积不大的国家,那该怎么保持自己的安全呢?

  从军事角度来说,就是建立更庞大的军队。

  在欧洲中世纪,两、三万人的军队已经很庞大了。拿破仑早期击败各路反法同盟时,法军经常不到十万。但是到了拿破仑后期远征俄国时,法军已经有五十多万。到了俾斯麦时期,各个大国的军队都是五六十万人。但是五六十万人就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吗?从普奥战争乃至后来的普法战争来看,根本不行。于是到了一战之前,各个欧洲大国的军队,已经膨胀到300万人以上。到了二战时期,德国的军队达到800万人,苏军和美军都是1100~1200万人左右。

  建立更庞大的军队,不要因为一场战役的失败就让自己灭国,是所有大国的理性选择。

  但是,更庞大的军队,需要更庞大的人口,以及更雄厚的资源、更发达的工业科技水平,作为支撑。

  此时谁最难受呢?当然是站在欧洲中间的德国,和长达千年都是欧洲最强大国家的法国。他们都很难受,尤其是后起之秀的德国,更加难受,可以说是最难受的。英法还有广泛的殖民地,俄罗斯早已有了广阔的领土,还可以继续向东扩张,而德国有什么?就那么一点地盘,一点可怜的殖民地,出海也不方便,偏偏德国又是如此强大。

  可是,德国周边的法国、英国、俄国,也不弱啊。就算弱一点,还能拉来美国,那是个庞然大物。你说德国怎么办?

  老老实实地不扩张?嗯,被肢解、被占领的国家,只能这么办了。但是在各个强国都在扩张领土和殖民地的年代,在民族主义和民族仇恨盛行的年代,普鲁士/德国有安全感吗?肯定没有。普鲁士能独树一帜,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吗?很难很难。

  因此,一个很合理的想法就是:要趁着自己强势的时候,大幅扩张领土。否则自己一旦衰败,别人就把自己给吞并了。

  这种想法是对是错呢?

  我们至少可以说,这种想法很合理。尤其是,在当时的环境下。

  好像扯得有点远?一点都不远。因为普鲁士在过去三百年扩张过程中,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就算没有普鲁士,德意志民族的三百个公国中,迟早也会杀出来另一个强国,因为大家都在弱肉强食,你不强大你就被吞并了。事后我们知道,最凶悍的那个叫“普鲁士”,但完全可以是另一个名字,比如“勃兰登堡”、“汉萨”、“托伦”,甚至可以是“波兰”或“立陶宛”。总之,那个地方经过几百年的弱肉强食产生一个强国,是极大概率事件。

  下图是1688~1740年的普鲁士领土。可见它的领土不仅支离破碎(这是公国联姻造成的),而且根本没有纵深。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普鲁士是一个“只有边界的国家”。这样的国家,被瑞典、波兰、俄罗斯、法国、奥地利攻打,一旦战败很可能就会灭国。那么,如果你是普鲁士国王,会觉得安全吗?是不是很想扩张领土,尤其是“增厚”自己的纵深呢?

  但是,如果普鲁士想扩张领土,周边其他国家呢?肯定也想这么做。那就打吧,谁打赢了谁就扩张。很幸运的是,过去三百多年,普鲁士的战功和运气都不错,成了区域性大国。

  但是,如果进一步扩张,必然会和奥地利,尤其是法国和俄罗斯,产生更激烈的碰撞,甚至把英国招进来。因此,普鲁士的进一步扩张之路,将不再是欧洲中部事务,而是很可能变成欧洲各大国都参与进来的国际事务。

  俾斯麦在建立德国的过程中,这些前景他都看到了。因此,他后来的选择,才是那么伟大,那么深谋远虑。

  是的,前面这些大段议论和铺垫,都在为突出俾斯麦的漂亮手段,做准备。

  回到普奥战争。当普鲁士大胜的消息传到法国时,拿破仑三世突然有一种受骗感。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博弈--驻京办主任的周旋  官场争锋

官位            宦海浮沉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