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家|你可曾被“虚无感”困扰?
又是一年过去了,2017年如约而至,不知道你们是怎样跨年的?
新的一年大家一定都有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新年的期待,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之中,我们因为各种困难、挫折、甚至现实因素的限制,雄心哪里去了?
责编:靳永爱
我常常觉得自己有着知识分子的矫情,因为对人、对事,我总是喜欢追问“为什么”,也执迷于追求内在的价值。因此,我的人生时不时地就会陷入一种虚无感。我常常怀疑,我每天看论文、分析数据、写文章,有什么用呢?自己花了几年才能发表的论文,也只会被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阅读或引用。知道了谁结婚、谁和谁结婚(我的研究领域),又有什么用呢?因为对于“然并卵”这个问题找不到答案,但是我又无限执着于追寻一个答案,所以才会常常陷入虚无、沮丧,甚至抑郁的情绪之中。
后来有朋友找我聊天、吐槽,我才渐渐明白,原来这样的虚无感是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有体会的,尽管我们的学历背景、生活经历、人生目标各不相同。
有个朋友,因为现实的限制,退出了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行业。她告诉我,她最近常常鄙视自己,觉得自己变得很市井,每天做着谁都可以做的事情,并不能给她带来满足感。她只能通过“赚钱”这个肤浅但有形的目标来勉强激励自己一天一天地工作和生活。但是,她觉得,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很怕自己陷入一种她一直都很唾弃并且极力在远离的生活。
另一个朋友,最近找到了自己梦想的工作:一份工作是在赫赫有名的大公司,而另一份则是在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公司。但是,无论在哪个公司,她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大家都劝她去大公司,因为那个公司说出去就牛逼哄哄的样子,而且公司的地点是在一个大家都竞相追逐的地方。但是,小公司呢,则是在她一直都想安居乐业的地方,并且那里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让她对当地的社区发展发挥正面的影响。
在我们长长的视频通话中,她问我:“以你对我的了解,你觉得,我对我的工作和事业,真正的热情在哪里?”她开始列出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自己的工作、自己想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然后她比较两份工作究竟哪一份更能实现她真正想做的事情。她说,她绝对不会因为一个工作的“prestige”(声望)就接受那份工作,因为她知道,当她一天一天地真正开始工作、生活的时候,公司或者工作的声望对她的幸福感不会有任何作用。她说了一句让我感触良久的话:“我想要的,是来自于工作的内在奖赏(intrinsic rewards)。”
我突然有点明白,那种时不时会蹦出来困扰我的虚无感,是不是来自于内在奖赏的缺失?以前看过一个讽刺性的漫画,说的是研究生们的雄心变化曲线:刚进研究生院的时候,踌躇满志,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所以第一年时,研究生们的雄心壮志是“得诺贝尔奖”,第二年变成了“革新自己的领域”,第三年成了“在顶尖大学找到一份教职”,到了第四年“有份工作”就不错了,而到了研究生末期,所谓的“盼头”沦落到“希望去参加的座谈会可以提供免费的意大利香肠pizza”。
是不是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之中,我们因为各种困难、挫折、甚至现实因素的限制,变得不再有雄心?所谓“不忘初心”,竟然是那么难的一件事情。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激起你心里的小水花,然后就让你自己难受去。我慢慢地开始克服自己的“虚无感”。我发现,对我来说,最有用的方法是work hard, be present, and appreciate my progress (努力工作,活在当下,并且感恩自己的进步)。
于我而言,工作的内在奖赏(intrinsic rewards)是来自于做出真正有影响力的研究,同时在努力向社会大众传播自己所学的过程中,影响或者改变人们对社会的认知。而这样的内在奖赏,则需要我生产、创造出好的研究,需要我认真教课,也需要我坚持参与公众号“缪斯夫人”的运行。但是,我不能时时刻刻地想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不然,当看着自己进步缓慢的时候,会消沉、沮丧到无法静下心来工作。
我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就是:就是认真写好每一篇论文。去年我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根据审稿人的意见,重新阅读了很多论文,然后修改(几乎是重写)了我自己的一篇论文。读着改过的文章,我真的打心眼里觉得,这篇论文变成了更好的论文。看着自己写的十几页的回应(response letter)和付诸心血的论文,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好满足。这种满足来自于,努力工作之后,我知道,我交出了问心无愧的作品。
我想,能够时不时地被“虚无感”困扰,也是一件好事。证明我和“咸鱼”还是有点区别的。希望大家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可以找到其中的内在奖赏(intrinsic rewards)。新的一年,做更好的自己: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细心体会自己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不被世俗的标准和价值观蒙蔽了双眼和判断。
最后,跟大家分享我好喜欢好喜欢的一篇文章:《80岁之后, 这些老家伙们没有退休,他们依然为王》。
“哪怕你做的事并不会立刻带来效果,但也要一直坚持做下去。不管那是什么。我记得一个俄罗斯科学家曾经说过:“结冰是一瞬间的事,但是冰形成的过程是缓慢的。”
“现在我79岁,我已经写了数百篇杂文了,而被淘汰的坏初稿和改的差不多的稿子有这个的大概十倍之多...人们在缩短实际水平和理想水平的距离之间所倾注的不懈努力,才带来了创作的无限自由,这个过程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在成功之镜中看到自己,而是得以从这过程之中,逃出固步自封的牢笼。”
钱岳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专注研究家庭婚姻
社会性别关系
她的更多文章
聊得来就嫁给他,这事儿靠谱吗?
好男人都去哪了?| 相亲网站上的两性互动
条件相当&三观一致,就一定会婚姻幸福吗?
趋势|沉默还是表达? 男子气概引发的情绪挣扎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