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范将来,启发后世——边读边讲 ·《尚书正义》(3)
导读:
1.《尚书》的内容,由最牛的人创造,由最牛的人整理,而且全是干货!
2.我们读古书,特别是读《尚书正义》这样的古书,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去读,这才能不负前人“垂法将来”的苦心。
按:日前,有朋友对文運老师说,很想读原版古文经典,但即便只读一两段甚至一两句话,也要花很多时间,有时大概明白,有时则不知所云,很难坚持下去。为此,文運老师启动了微信群“边读边讲”:每天通过微信语音,将自己正在读的经典分享给大家。目前,老师正在带领大家读《尚书正义》,版本来自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四库全书荟要》。
【原文】
【句读】
其泉源所漸,基於出震之君;黼藻斯彰,鬱乎如雲之後。勳、華揖讓而典、謨起,湯、武革命而誓、誥興。
先君宣父,生於周末,有至德而無至位,修聖道以顯聖人。芟煩亂而翦浮辭,舉宏綱而撮機要。上斷唐、虞,下終秦、魯,時經五代,書總百篇。采翡翠之羽毛,拔犀象之牙角。罄荊山之石,所得者連城。窮漢水之濱,所求者照乘。巍巍蕩蕩,無得而稱。鬱鬱紛紛,於斯為盛。斯乃前言往行,足以垂法將來者也。
暨乎七雄已戰,五精未聚,儒雅與深阱同埋,經典共積薪俱燎。漢氏大濟區宇,廣求遺逸,采古文於金石,得今書於齊魯。其文則歐陽、夏侯二家之所說,蔡邕碑石刻之。古文則兩漢亦所不行,安國注之,實遭巫蠱,遂寢而不用。曆及魏晉,方始稍興。故馬、鄭諸儒莫覩其學,所注經傳時或異同。晉世皇甫謐獨得其書,載於《帝紀》,其後傳授乃可詳焉。
圣王言行,源远流长
之前我们讲到了史官记录君王的言行,实际上对君王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和监督作用。那么这种“良史铁笔”的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其泉源所渐,基于出震之君;黼藻斯彰,郁乎如云之后。这种传统很可能源于伏羲时代,到尧的时代已经文采斐然,成为传世文章。
“出震之君”是用典,出自《易经》,原文是“帝出于震”。按照传统的五行更替观念,伏羲治理天下,其德属木;而木在东方,正处于震位。因此,“出震之君”应当指伏羲。
“如云”也是用典,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原文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史记》这四句话是用来描述尧的德行的,意思是说,尧的仁慈像天一样广大,智慧像神一样高明;靠近他,就会感受到太阳般的温暖;远观他,就会感受到云霞一样的绚烂。所以,“如云”应当是指尧。
勋、华揖让而典、谟起,汤、武革命而誓、诰兴。尧舜禅让,留下了《尚书》中的《典》《谟》等篇章;商汤、周武王发动讨伐夏桀、商纣暴虐之政的革命,兴起了尚书中的《誓》《诰》等篇章。
勋,指“放勋”,是尧的名字。华,指“重华”,是舜的名字。汤,指商汤,他推翻了夏桀的统治。武,指周武王,他推翻了商纣的统治。
这四句话就告诉我们:《尚书》远承伏羲,始于尧舜,兴于汤武,历史源远流长,立意高屋建瓴,记录了塑造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人物的言行。此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圣人整理,举纲撮要
那么,《尚书》是由谁来整理的呢?
先君宣父,生于周末,有至德而无至位,修圣道以显圣人。《尚书》是由孔子整理的。孔子生于周末,有圣人之德而无帝王之位,但是,他通过自己对圣人之道的践行而彰显了圣人遗教。
“先君宣父”就是指孔子。孔颖达是孔子的后裔,因此他称孔子为“先君”。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宣父”。“至德”就是指最高尚的道德,也就是圣人之德;“至位”就是指最高的位置,也就是帝王之位。
孔子是如何整理《尚书》的呢?
芟烦乱而翦浮辞,举宏纲而撮机要。孔子整理《尚书》,删除了比较繁杂凌乱的内容和虚浮不实的辞章,突出了真正纲领性、机要性的内容。
这里进一步暗示了《尚书》的无比宝贵的价值。《尚书》的内容出自古代圣王的言行,整理者是有圣人之德的孔子,而孔子的整理思路又是“举宏纲而撮机要”——用今天的话说,《尚书》的内容,由最牛的人创造,由最牛的人整理,而且全是干货!
上断唐、虞,下终秦、鲁,时经五代,书总百篇。经过孔子整理后,《尚书》的内容从尧、舜时代开始,一直写到周朝的秦国、鲁国,经历了五个时代,共一百篇文章。尧也被称为唐尧,舜也被称为虞舜,因此,唐、虞就是指尧、舜。所谓“五代”,是指尧、舜、夏、商、周。
采翡翠之羽毛,拔犀象之牙角。罄荆山之石,所得者连城;穷汉水之滨,所求者照乘。巍巍荡荡,无得而称;郁郁纷纷,于斯为盛。经过孔子整理后的《尚书》,比翡翠鸟的羽毛、犀牛的角、大象的牙、价值连城的荆山之玉、照车数乘的汉水明珠,更为珍贵而稀有。其价值之大,巍巍荡荡,无法形容。其于文明之贡献,郁郁纷纷,前所未有。
垂范将来,启发后世
孔子整理《尚书》,目的是什么呢?
斯乃前言往行,足以垂法将来者也。《尚书》本来记载的就是古代圣君贤臣的言行,经过孔子的精心挑选和整理之后,其内容足以垂范将来,启发后世。
由此,我们就知道,孔子整理《尚书》绝不只是做学问,而是为了总结历史,开辟未来。这应当也是孔颖达编写《尚书正义》的重要目的。
所以,我们读古书,特别是读《尚书正义》这样的古书,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去读,这才能不负前人“垂法将来”的苦心。
乱世遗散,来之不易
暨乎七雄已战,五精未聚,儒雅与深阱同埋,经典共积薪俱燎。《尚书》由孔子整理出来之后,遭逢战国七雄混战,国运衰颓,本来就不被重视,又遭秦始皇焚书,几乎毁灭殆尽。
“七雄已战”,就是战国七雄混战。“五精未聚”,就是说国家元气大伤。“儒雅”就是指文化,“深阱”也就是深坑。“儒雅与深阱同埋,经典共积薪俱燎”,就是指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氏大济区宇,广求遗逸,采古文于金石,得今书于齐鲁。其文则欧阳、夏侯二家之所说,蔡邕碑石刻之。汉朝建立之后,国运复兴,广泛寻求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于是就从孔子旧宅的墙壁中找到了古文《尚书》,从齐鲁学者伏生那里得到了今文《尚书》。今文《尚书》由欧阳和夏侯两家学派传承下来,蔡邕还曾把它刻在石碑上。
汉朝寻找经典,找出来两个版本的《尚书》:一个是由伏生口授,用汉朝文字写的,被称为“今文《尚书》”;一个是从孔子旧宅墙壁中找出,用秦朝以前的文字写的,被称为“古文《尚书》”。
古文则两汉亦所不行,安国注之,实遭巫蛊,遂寝而不用。历及魏晋,方始稍兴。古文《尚书》在汉朝没有能够流通开。孔安国为古文《尚书》作了注,准备献给朝廷,却碰上了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乱”,也没有被朝廷采用。一直到魏晋年间,古文《尚书》才开始流传。
故马、郑诸儒莫睹其学,所注经传时或异同。正因为孔安国注解的古文《尚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流传开,所以后世一些大儒比如马融、郑玄等,都没有见到这个版本。他们在注解《尚书》的时候,有些说法与孔安国注解的古文《尚书》有所不同。
晋世皇甫谧独得其书,载于《帝纪》,其后传授乃可详焉。一直到了晋朝,皇甫谧得到了孔安国注解的古文《尚书》,并把相关内容记载到《帝纪》中,从此古文《尚书》的传承才有迹可循。
古文《尚书》据说是从孔子旧宅的墙壁中找到的,而孔安国所作的注解版本在汉朝时又没有流传,直到魏晋时期才开始出现,因此,后来就有人怀疑古文《尚书》是魏晋时期伪造的。这些学术公案,我们在此不论。
对于“边读边讲”而言,我们读《尚书正义》不是为了研讨学术公案、考据传承谱系,而是为了借鉴前人的思想和做法,解决当代的困惑和问题。从学习借鉴《尚书正义》的角度说,孔颖达的这段记述告诉我们,此书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音频内容比文字信息更丰富,欢迎收听;收听喜马拉雅版本,请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收听文運老师“边读边讲”最新内容,向文運老师提问,请联系“明德共学值班员”(微信号:mdgxzby):
说明:1.入群学习,“无需交纳费用,但要认真参与”。2.入群发广告、蹭好友者,不受欢迎。一经发现,即予移除。
文運老师简介
文運老师,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中国青年报》“文运新语”专栏作者;发起“明德共学”人才公益事业,提出了“探索根本规律,发现内心世界;追求无限价值,担当天下道义”的学习宗旨,“回归文化经典,共享前人智慧;塑造共同语境,促进相互信任”的共读理念。
相关文章链接:
本公众号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