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高调入华!韭菜有救了?
欢迎各位杆友关注杠杆游戏友号“黄大拿明史拍案”,明察历史,拍案惊奇
撰文|杆叔&编辑|欣欣然
杆友李推荐昼夜的《愿你》: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ps:欢迎杆友们点第二天的歌,或将自己的歌发给我们,可以写句简短的话,我们会将音乐下面原文附上)
这两天,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新开放,有两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英国电信宣布在华获全国电信牌照;
二是,首家外资评级机构获准入华,标普拔得头筹。成为三大(穆迪、惠誉、标普)中第一家获批在我国境内开展评级业务的外资评级机构。
对上述两件事情,杠杆游戏都非常赞同。对于我国通讯和评级、金融行业无疑是好事。
前者,今天我就不多说,此前有不少分析。
我主要说说标普入华。我看到很多网友、股民期待,标普净化我国股市环境,让垃圾公司现出原形。
同时,近期证监会迎来新掌门人,名字也是意蕴深刻,各项改革预期很振奋……外界无不期盼,我国股市迎来利好,从底部崛起。
会如此吗?
1
标普可以在我国干什么?
搞清楚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根据我国央行1月28日的公告,标普全资中国公司得到了备案。准生证有了。
同日,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亦公告,接受标普中国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
要提醒的是,注意央行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表述,标普在我国主要是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
而和公众关系较多的是,交易所市场。这部分,个人投资者才可以参与交易投资。
不管是银行间债券市场,还是交易所市场,主要都是债券,而不是股票。那么,很多公众期待的净化我国股市,让垃圾公司现形的期待,好像并非如此。
当然,也并非毫无关系。
首先,信用评级是一个完整、全面的生态,金融则是普遍关联。
债券发行主体,不管是政府,还是政府投融资公司(平台公司)、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公司,对他们的评级,关系债市,当然也关系股市。
一个主体被评级,对其债券、相关股票的定价都有影响。也利于外界,包括各类投资者决策判断。
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历史上有过多次评级发布,导致了相关国家股票市场的震荡。杠杆游戏下文会写。
其次,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在持续扩大开放。此前标普、穆迪、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通过合资公司等形式,进入我国债券评级市场。
而1年半以前的2017年7月,央行就曾发出相关扩大评级开放信号。去年初开始,交易商协会开始接受境外评级机构注册。
金融相关服务业的开放,对于股市当然是好事。
正如央行所言,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是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评级机构的引入,有利于满足国际投资者配置多元化人民币资产的诉求,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央行还明确,将持续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支持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且符合条件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未来,更多的现代、相对独立的评级理念和操作引进进来,不仅我国评级业可以进步,被评级主体到底什么货色,外界也有更客观认识。
是这么简单么?
2
评级对投资者和“卖方”都很有意义
对于投资者来说,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需要标普、惠誉、穆迪这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因为他们多年形成的霸权、专业能力、相对客观的职业追求,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决策。
而我们的评级机构。一方面,起步晚、专业人才、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我们的评级机构过于“大方”,总是给评级对象高评级……
公信力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不仅中国存在,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存在。不仅如此,欧洲评级机构发展也普遍不如这三大机构。
而有着百年发展历程与信誉积淀的三大评级标普、惠誉、穆迪,无论在评级方法、经验、手段等方面都具备优势,已经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好表现了。
恰好,通过一战、二战,美国的经济、金融霸主地位巩固。作为金融供应服务商,这方面自然也是美国最强。
资本的进入是军团作战,从来不是单枪匹马。有了和投资匹配的金融评级服务,外国资本的需求也才能得到满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更多资金进来,股市总是好事。
此前杠杆游戏看资料时发现,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这三家公司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或称“NRSRO”后,三家公司得到美国官方的背书。至此,他们基本就垄断了国际评级行业。
种种因素累积在一起,就是投资者为什么离不开他们的根源。
同时,“卖方”也对评级机构有所求。和投资者对应的,是卖方,也就是发债和融资主体。
发债或融资主体,总是想美化自己,甚至会隐藏风险。而有了评级机构,才能更好系统性审视其整个资产负债表。
卖方通过评级报告,可以确诊自己的“病灶”,同时通过媒体放大舆论压力,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及时修正、改进政策和做法,最终有利于自己。
正是因为评级对各国和企业的利益和形象,有上述这么大的影响。所以,越早开放国际评级机构,对于我们金融市场也好,政府、企业也好,都更好。
自然,也包括对股市的利好,如上文所述。
3
任何机构的评级都有偏差或失误,同时也有商业悖论
这就得从评级机构的商业逻辑说起。
2年前,杠杆游戏写过一篇文章,《解密穆迪、惠誉、标普三大评级机构的生意经》(2017年5月24日)。是的,评级是一门生意。
还记得大打民族牌的大公国际吗?2018年曾被曝左手评级,右手高价卖咨询。
其实,这样的困境不仅在大公国际身上存在。全球评级行业的商业逻辑决定了,大家都有难处,得平衡。
有一本书叫《评级机构的秘密权力》。作者霍斯特曼几乎把标普、惠誉、穆迪这世界三大评级机构比喻成“强盗”。
先不说商业逻辑,先说客观偏差和失误。
从客观上说,有这个概率。比如此前,评级有合资,但似乎并未提高我国评级业水平,更没有对我国债券和股票市场带来明显提振。
甚至很多时候,还闹出很多笑料。
国外也是如此,杠杆游戏记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大部分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一些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都给出AAA最高评级。可以说,没有起到很好的预警。
最后暴跌,金融危机爆发。电影《大空头》等金融电影,对此有过有趣、讽刺性的回顾。因为过高的评级,其实鼓励投资者盲目投资,导致风险累积和延迟,最后造成恶劣后果。
还有此前,某评级公司发布对法国不利的评级,很快自己又撤回……
次贷危机之后,接二连三的欧债危机,评级机构都没能预见到。
另外不得不说,评级这门商业的悖论。
评级机构对于公司债券和结构化产品的评级,是收费服务。1970年代开始,其商业模式,从向购买评级报告的投资者收费,转向债券发行公司或机构收费,不可避免带来利益和道德风险。
发债“大户”,可以给评级公司带来大量评级业务,结果您懂。这就是大公国际出事的原因,基本走向了“敲诈勒索”。
而无法收费的主权信用评级,评级公司也有信息上的缺陷。
此前,杠杆游戏曾写过,别说他们看不到关于某个国家经济情况的非公开信息,就连很多公开的信息也不一定可以理解得准确。
比如国与国的数据采集和披露很不一样,所以很多学者都说,主权评级的科学性应该是三大债券板块中最差的,远低于公司和结构化产品的评级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综上,标普这次独资入华,以及未来主流评级机构都获准,到底是被我们的评级生态污染,还是帮助我们评级市场更好,促进我们金融健康发展,拭目以待。
Ps:各位亲,帮我右下角点个赞、转发吧,谢谢!
往期精选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杠杆游戏(头条号、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杠杆游戏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欢迎继续阅读杠杆游戏友号黄大拿明史拍案新作:“劫富济贫”永远只是穷人的想象
“杠杆财富”为“杠杆游戏”系列号,欢迎杆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