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道一&编辑|雯雯

杆友推荐王贰浪的《像鱼》:推荐一首深感的歌。(ps:欢迎杆友们点第二天的歌,或将自己的歌发给我们,可以写句简短的话,我们会将音乐下面原文附上)

 

2019年以来,主要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全线回暖。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 2019年1-9月,金融业增加值规模前四名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


上半年一度超过广州的天津再被反超。另外,深圳25%的税收、北京27%的GDP来自金融。


金融业已经成为多地第一大支柱产业,以及第一大税收来源。各大城市都想建成“金融中心”,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关于金融中心,网上已有太多讨论,杠杆地产的基友杆叔,曾经写过《20余城混战区域金融中心!北上深之外,谁是老四?》(9月30日)。


金融中心话题之热门,自然有热门的道理。今天杠杆地产也聊一下,就先从老四聊起。



01


广州重回第四,说明什么?


衡量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金融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2019年三季度广州金融业增加值守住了第四的位置,而上半年一度被天津反超。


这样的局面,既意外,也不意外。


说意外,是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线城市在方方面面拥有着牢不可破的优势,尤其是经济总量。金融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推手,肯定是落不下的。


更何况天津与广州、杭州这样的城市相比,这两年不再算“明星款”。居然一度把广州拉下马来?


说不意外,是因为内行人都知道,中国一线城市与中国全国性金融中心并不完全重合。公认的中国的一线城市有4座,而全国性金融中心只有北上深3座。相信没有人会质疑上海、北京、深圳的金融地位。至于第4,其实谁都可以抢。


在一线城市中,广州是唯一一个不具备全国性金融中心属性的。这导致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一定程度上,广州已经很难和京、沪、深进行高手对决。


其实广州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怪时代不一样了。



有观点就说:不说古代,就说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广州都还是淘金圣地。当时广州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是外贸和快消,近年广州相对地位的下降,本质上是这两个行业地位的相对下降。


近几年最火的金融和互联网,恰恰是广州与深圳,甚至与杭州的差距所在。杠杆地产认为,金融与互联网还有不同,金融业在中国是高度牌照管制的行业。能否成为全国性金融中心,中央意志比当地努力更重要


广州,一直希望筹建一个创新型期货交易所。2019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给出了回应。“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广州还有广发证券、广发银行、易方达基金,基础还是很好的。在金融这一方面,可能暂时落后于北上深,但比国内其他城市,还是有先发优势。


只要中国市场够大,广州全国金融中心之梦,依旧可期。



02


新的问题正等待着深圳的解答


去年,深圳 (GDP按美元平均汇率计)第一次成为华南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也第一次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三城(之前列第4,落后于HK)。


四十年的短暂时间,深圳从一个小县城,成为现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第三城,用多少溢美之词都不为过。


巨大的经济体量,加上政策的加持,深圳在金融领域把持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多年,也无可争议。但数据显示,尽管金融业税收已占深圳市总税收的25%,但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在四座一线城市中相对慢。


深圳当然也有自己烦恼,主要不在金融,而在金融之外,又与金融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除了无数异乡人在深圳前赴后继的努力,深圳的腾飞,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毗邻HK。然而深圳与HK,某些方面越来越像。


包括杠杆地产在内,很多人前两年都担心,深圳房价会不会香港化,包括部分产业结构……之类的诘问不绝于耳,就像很多年前“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样。


金融有数不清的好,钱多、光鲜、体面,可以贡献税收,还能拉动GDP增长,却唯独不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杠杆地产的意思是,相对其他行业。


伦敦、香港、纽约,这些世界级金融中心都有类似情况,金融业的就业总量,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大。


说回到深圳,深圳今日庞大的外来人口数量,主要肯定不是靠金融业安置或吸引的,和增加值、财税的占比完全不可比。


一座城市能吸引多少外来非户籍人口,是该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标志。


深圳该指标居全国第一,长期被正面解读。



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是,深圳落户门槛是一线城市中最低的,只要大专就能落户,为什么深圳非户籍人口比例还是低于北京、上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深圳的常住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


当下的深圳,已经出现巨大的“折叠”。一个世界,是金融和互联网造就的比肩北上港的金领。另一个世界,是在一线城市中规模罕见的产业工人。随着金融和互联网持续精英化推高房价,如何保证产业工人不外流?我们看到,东莞享受到红利。


虽然金融是深圳的招牌,可深圳也是一座王牌工业城市,同样需要依靠制造业来“为国护盘”。


城市战争的孙不熟有句经典论述“科技赚钱,金融分钱,房产存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三者关系:科技决定生产力,金融决定生产关系,房产决定财富传承。这句论述的逻辑不一定全然精准,但非常适合对照深圳。


深圳的科技、金融、房产都相当具体代表性。


所以金融在深圳并不是埋头贡献税收的问题,也要如何平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让更多钱流向实体经济,避免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深圳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大体量的保障性住房计划;庞大的产业用地预留和规划……


十多年前,对于网上“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灵魂拷问,深圳已用通过腾笼换鸟、产业升级作出了有力回答。如今,在杠杆地产看来,新的问题正等待着深圳的解答。又一个十年后,深圳会完成历史答卷,成为宇宙中心?还是……


无论如何,深圳的荣耀、困惑与烦恼,以及它的探索与解答,都会成为中国新时代的隐喻。



03


当我们谈论金融中心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我们都相信数据,也都希望自己城市荣登各种金融中心的榜单。似乎没有一个行业像金融行业一样,让我们趋之若鹜。而城市成为金融中心,似乎比成为制造业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更令人激动与兴奋。


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很大程度源于外人对金融行业的想象:穿着西装、拿着高薪、住五星酒店、飞头等舱。


而那些金融城市,无不是宇宙的话语中心,似乎都有整洁的市容市貌,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发展金融业,还能为很多后发城市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比如HK、新加坡还有迪拜。


对此,杠杆地产谈几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


首先,金融非常宽泛,不仅有投行,储蓄和保险等,都是金融业范畴。航运、物流、科技等,几乎方方面面都涉及到金融。因此金融中心也分很多种,纽约算传统的综合性金融中心,旧金山靠着美国湾区众多科技企业,也成了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的层级也不一样,比如深圳与HK依偎,一个是全国金融中心,一个是世界金融中心,并行不悖。中国20多个城市抢着打架的,实际是区域金融中心,但也是金融中心。


其次,金融中心并不是一定都是摩天大楼,没有摩天大楼也不影响金融中心的地位。比如以财富管理见长的国际金融中心苏黎世,全市几乎没有高楼,金库等设施深埋于地下。


再比如老牌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同样没有高楼。在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还在宜居城市的路上越走越远,拿了一堆宜居城市的大奖。


再次,HK、新加坡、迪拜因为金融而外道超车,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很多时候是时代的机缘。新加坡和迪拜发展金融,甚至有些无奈(也没法发展别的)。


这个展开太长,有机会另起一篇。一言蔽之,中国城市无法照搬,不要盲目打鸡血。


第四,不要过度迷信榜单。今年9月一则全球金融中心的榜单,中国大陆有10座城市入围,前10名占3席。大家看看就好,不要太当真。就像论存款总量,中国的银行们早早霸占了世界前几,但谈起及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还有距离。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完善的法制、自由的市场、充足的人才以及对契约精神的尊重,这也是北京、上海暂时无法替代HK的原因,也是国内金融中心以及区域金融中心们努力的方向。


第五,即使不成为金融中心,城市也能成为经济中心。比如慕尼黑纯粹靠着高端制造业,坐拥德国经济的“隐形首都”之实,而德国的金融中心,在法兰克福。


最后,金融中心是为经济中心服务的,金融勃兴是经济发展的路径之一,但不是唯一。反过来,一座城市经济发达,金融一定不会差。


比如美国第二大经济中心洛杉矶,一谈起洛杉矶人们满脑子都是好莱坞?想不到人家金融中心的排名也相当靠前。其实只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金融中心那都不是事。


当然,建设金融中心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最后说一句,金融中心的房子,确实是相对保值的。因为有金领、高收入人群支撑。


Ps:如果觉得文章不错,也请帮忙点个“在看”呗。杠杆地产长期欢迎杆友来稿,我们有稿费哦,可加iwyyyz1投稿!


往期精选

“降息”!房地产还敢玩吗?

北京大消息!这些房企可以洗洗睡了

绿地成“老赖”,双11数据造假?到底谁骗谁

深圳到底要干什么?

王健林、王思聪,谁比谁更惨?


欢迎阅读杠杆地产友号黄大拿食货志新作:鹤岗白菜房价,“资源诅咒”比“资源枯竭”更可怕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杠杆地产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杠杆地产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