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晓明:读程千帆

胡晓明 程门问学 2021-06-12

▲程千帆先生


近读《闲堂书简》,这本书提供了了解千帆先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除了读《古诗考索》这样的名著,还有配合着书简,才能更清楚地懂得这个大学者。以下是几点感受。


一、有大节、有见识。


1990年改蒋寅《寄宏生伯伟金陵》诗句“赖有七字差堪慰,暂对菱花开醉颜”,而为“长怀郑伯千秋论,放歌犹可破愁颜”。所谓郑伯千秋论,即“多行不义必自毙”(见《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也。可见先生之史识。


1988年书简,数次提到“上下相蒙”,“上下交相利”。前一条出自《左传·传二十四年》“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后一条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直见时代真相。


1995年10月3日致陶敏:“方今学术,哗众取众欺世盗名者比比皆是,然荀子云:狂生者不胥时而落,君子之道,仍必闇然日章。我行我素,终必为今日后世所承认接受。”更多次引“狂生者不胥时而落”一语,以诫诸弟子友人。早洞见中国高教腐败,仍于乱世守道,自励励人、


1993年1月6日致陆耀东:“王西彦兄在花城出一小册子,曰《凄怆的镜子》,其第一篇曰《在铁锤与铁砧之间》,详细述评了高尔基在斯大林压力下不得不要两面派说违心话的情况,读之令人悚然而又凄然。唐人诗云: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高尔基竟可与息夫人相提并论,真比较文化史之奇观也。”


二、先生文学史学术史有卓识,仅以书简中所涉,记数端于下:


(一)与吴志达、程章灿书,多次提及反对观堂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之说,反对以文体变迁史代替文学发展史,主张凡一种文体成为主流之后,其他问题仍然可能有新生命新进展,晚明散文、聊斋传奇体小说、晚清诗词尤为明显。更因此反对鲁迅好诗已被唐人做完之说,毛泽东宋人不懂形象思维之言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一辑有先生《韩愈以文为诗说》,与吴志达书简中说“未能畅言”,正是反对毛的观点)与蒋寅书云:清诗开拓之境,或远过唐与先唐。


(二)文学史上的大家与大家之间,有转折点。文学研究与文学欣赏不同,尤在发现这些隐而不彰的转折点。如论权德舆、论元好问等,皆有见。


(三)论《世说新语》用当时合本子注,引陈寅恪。看出并非如西方文学思想之所谓个性解放,而实为集体风尚。又论《世说》由风尚而人物塑造,由人物塑造而时代精神,其实正是文学影响历史社会,而不仅是社会影响文学。


(四)论今人考据学之弊:一则考其所不必考,则陷于支离破碎;二则据其所不能据,则流于牵强附会。


(五)论陈寅恪的不今不古之学,实即亦古亦今,贯通中西,继往开来,既不完全符合中国的传统,也不完全跟着西方现代学术走,而是斟酌古今,自成一家。


(六)论唐代文学一个待开之境:如何顺着陈寅恪先生的提示:内乱外患的连环性,而研究外族兴亡与文学的问题。


(七)论王国维的词不可及,有宇宙人生之悲悯。而论王国维之词学,则彼不见得高于晚清论词诸家之见解。


三、臧否人物,有眼光。


云施蛰存乃当今中国文坛之大师;云“王元化是当今真能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极少数通人之一”;云钱锺书虽然“实值得矜才炫学”,然“故弄玄虚亦有”;青年学人中,以陶敏、陈尚君、陈平原、罗宗强、王小盾、赵昌平等六人为畏友;云“论议论超卓,于词人确有体会,则杨海明胜吴熊和”,等等。


四、千帆先生于弟子,细大不捐,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多有嘉言。如云:


“对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尽力汲取。吃牛肉不会变成牛。”


“识师之家法,乃能突破成规,自为家法。”


评定职称之事:“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学术批语:“可有惊人语,但不要伤人。”


“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所以,必须从掌握已有的文献开始。”


“应处理好学术与品德、考据与辞章、文学与历史、中文与外语、理论与材料几个关系。”


“文学毕竟是心学、情学。”


“中国人写的论文,应有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特点。”


“首先是专门专家,然后才是别的。”


先生对于他苦心经营的军团,是很有自信的。1996年尝云:“南大中文系可保持三十年之优势。”今十年已过,所言不虚也。(2006年)


>原载胡晓明《文化的认同》


【相关阅读】

胡晓明 | 中国文化的托命人——程千帆先生晚年辉煌的秘密

“独善其身,似清高实可耻也”  ——程千帆书信中的“金刚怒目”

程千帆书信中的零璧碎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