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讲楚辞(二):篇章之疑信
编者按
端午节将至,来听程千帆先生讲楚辞。
本系列共三讲,为程千帆先生1946年先唐文学史课程讲义中的三节。全部讲义曾以《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为题载于《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4期。
>>>上一讲:楚词名义与渊源
楚词篇章之疑信
程千帆
今传楚词一书,始离骚,迄九思,盖先后经刘向撰集,王逸章句,而二人复以己制附益之。①其中离骚迄大招十篇,旧传楚人之作,余七篇皆汉人所拟为。兹但略述前十篇作者与篇章之疑信。
①刘向九叹、王逸九思皆在今本楚词,即其所附益也。
其一,离骚,王逸以为屈原作。汉人以下,所说皆同,②无可致疑。其文以叙家世始,表志趣终,于立身行事,反复申明,虽曰抒情之文,亦屈子之自叙也。
②汉人言离骚出屈子,如史记屈原传、太史公报任安书、新序节士篇、汉书贾谊传、风俗通六国篇、班固离骚赞序皆同。近人廖平楚词新解始倡异说,胡适读楚词和之,见驳于郭沫若屈原研究。
其二,九歌,王逸以为原作,朱熹则谓楚人祀神,本有其辞,原特为更定而已。朱说似胜。其中多杂以人神爱悦之辞,极富南方浪漫思想之特色。③
③人神爱悦之词,如湘君、湘夫人、少司命、河伯、山鬼诸篇皆有之。
其三,天问,王逸以为原作,司马迁同。此作代表屈子之怀疑精神,关于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历史记载,无不追寻。通篇悉以问句组成,形式尤极奇特。④
④刘弘度先生屈赋通笺卷四曾加分析,可参。
其四,九章,王逸以为原作,班固同。然扬雄所拟,仅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五篇,⑤
⑤汉书雄传称:“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为一卷名曰畔牢愁。”是所拟九章仅前五篇。故洪兴祖补注以为“以下四篇扬子云不拟,疑非尽原作。朱熹楚词集注则云:“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其论九章非一时所作甚是,但仍以为尽原作,及谓九章乃后人所加之名,则非。九叹忧苦云:“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最先辑录楚词者刘向,其所作乃出九章之名,则其为固有断可知矣。古人称九,多非实数,九歌、九辩皆然,斯亦无妨九章之数不及九也。
而后四篇,如惜往日、悲回风之属,乃有后人痛悼屈子之语。⑥则九章九篇,疑出后人所鸠集,非尺原作矣。
⑥惜往日,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记云:“此篇前有‘遂自忍而沈流,卒没身而绝名’二句,后有‘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二句,似非屈子语。”又云:“悲回风通篇皆叙屈子愤懑自沈,而‘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二句,乃叹其死之无益,岂亦屈子所自为?”
其五,远游,王逸以为原作。然是篇文句,多摘自上述诸篇,亦与汉严忌哀时命、司马相如大人赋相出入。思想则又与方士同符,似出依托。⑦
⑦远游之方士思想,如“餐六气而饮沉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此鍊形之法也。“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此养生之论也。胡小石先生远游疏证从文句沿袭考其出于依托,尤详。
其六,卜居,王逸以为原作。
其七,渔父,王逸既以为原作,又谓楚人叙屈子之辞以相传。考二篇起句均云“屈原既放”则明是后人追记之辞。意者屈子失意之后,有就太卜问吉凶及与渔父相问答事,后人思念,遂著文辞耳。二篇句法参差,韵式靡定,解散楚辞之体,而为汉赋先驱,良可注意。
其八,九辩,王逸以为宋玉作。然曹植引其篇中文句,以为屈子之言。⑧
⑧曹植陈审举表引屈平曰:“国有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
楚词古本,九辩又次离骚后,九歌前。九辩、九歌,皆取古乐章为名,殆可能出于一人之手。⑨则兹篇属屈属宋,莫能定矣。
⑨晃公武郡斋读书志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载古本楚辞释文,其篇第首离骚,次九辩,次九歌。洪兴祖楚词补注据王逸九章章句“皆解于九辩中”语,知古王本亦九辩在前,与释文合。吴汝纶因疑九辩亦屈作,云:“九辩九歌,两见离骚、天问,皆取古乐章为题,明是一人之作。”在吴氏以前,明焦竑笔乘已有此说,然孙志祖读书脞录驳之。今亦不能遽决,唯存疑耳。
其九,招魂,王逸以为玉作。司马迁则以归原。文心雕龙论屈文,亦引招魂之句。⑩近人考其本事,多以马迁为然。
⑩史记原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文心辨骚论屈文,亦引招魂‘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之语,则子长彦和皆以此篇属屈子矣。
其十,大招,王逸以为原作,又云:或曰景差,疑莫能明。案大招乃仿招魂之为,览文可见。招魂无论出屈出宋,大招断不能为原作。朱熹以为定属景差,亦无确证,阙疑可也。
如右所论,知今传楚词,大都屈子之作。史记屈原传称:原死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然汉志著录诸家之作,独无景差;刘编楚词,又无唐勒,知所亡失者多矣。故言楚词,必以屈子中心。
>>>下一讲: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