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程千帆先生读懂唐诗 |《唐诗课》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唐诗课》,是著名文史学者程千帆先生11篇论述古典诗歌文章的合集,所论对象以唐诗为主。遴选这些文章主要是因为我们觉得一般读者,一能看懂,二能从中感受今人研读古诗能高到什么程度,三则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怎样读诗才更大气一些?程先生的文章能给我们很多启迪。
最近这几年,人们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比以前高了许多。制作精良的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似乎把古典诗词变成了时尚的元素。不过,观看这些节目,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节目中最被凸显的东西其实是记忆力和反应的敏捷性,至于诗词欣赏能力如何、趣味如何,则在其次。但是我们知道,诗词之于读者,最主要的价值恐怕还是通过欣赏、品鉴,把诗词之美内化为一种人生素养。
欣赏、品鉴古典诗词的方式是否单一,或许跟读者个人的素质、兴趣等因素有关,但我们若从社会现象的层面上去谈这个问题,其实不必去细究一个人是如何欣赏一首诗的。只要研究一下出版者所能提供的图书种类就可以了解,因为这正是人们日常接受、欣赏诗词所凭借的主要资源。大体而言,这方面的图书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诗词选本,二是诗词鉴赏辞典,而前者是主流。
诗词选本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唐朝有唐人选唐诗,宋朝有宋人选宋诗,等等,十分丰富。古代的诗词选本主要是为了宣扬某种文学思想,或者以之为范本,揣摩写作技巧,当然它同时也有供读者品鉴的功能,但是这一功能的地位并不突出。时至近现代,品鉴功能跃然居于首位,成为众多诗词选本的主体功能。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做好古典文学普及工作,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可谓一举奠定了诗词选本作为普及读物的主要形式,至今莫替。
诗词选本虽然能够作为品鉴的读本,但其实这是一种比较被动的诗词阐释模式,因为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历史背景和语言问题,提供的是这方面的知识,而把知识转化为审美则需要读者自己去完成。阅读古典诗词,我们是需要拿自己已有的经历、情感去接引、体验诗中的情感和意义的。这一点很重要。对于一个经历并不丰富的人来说,读诗可能会酿成一种很糟糕的体验。所以,高明的读者固然可以越读越丰富,但经验并不丰富的读者则可能越读越枯燥,更有甚者则是那些反客为主,以我为主,把自己的感想完全投射到诗里的读法。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谈读书经验的文章,他说读书最坏的习惯是“把著者拉到自己的习心成见中来,以自己的习心成见作坐标,而加以进退予夺,于是读来读去,读的只是自己的习心成见”(《年轻人应该如何读书?》)。这个道理对那些把诗词欣赏变为一己思想情感之注脚的人同样有警醒作用。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从知识到审美,这个转化过程的效率如何,注释者是毫无办法掌控的,读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进益多少,那要看他所具备的条件和发挥能力的状态了。
如此看来,诗词选本其实是不容易读好的,或许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诗词鉴赏的文章继之而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书蔚然而起,风行一时,近期又再度回热。诗词鉴赏文章成功之处就在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到审美的转化,在是什么的基础上,继续回答好不好以及为什么好。不过,就目前的鉴赏文章而言,还存在分析模式单一的弊病。这些文章普遍以诗歌背景与诗歌情感之关系作为主要的内容,而对诗歌的艺术手法以及何以有魅力的阐释则轻描淡写,显得力度不够,对这个问题的开掘需要研究者具备在深远的历史脉络中对诗歌艺术作深刻的比较、揭示的能力,前辈学者也有尝试,钱锺书先生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学者。
钱锺书先生的《论通感》揭示的是古典文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另外,他编《宋诗选注》,谈选取标准时提出“大模大样地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宋诗选注·序》),其实就是着眼于艺术演进的角度来说的,含有一种比较的历史眼光。此外,还有《谈艺录》《管锥编》,也都很注重艺术心理和艺术技巧的剖析。总体来说,他对古典文学艺术中审美因素嬗递的论述,往往穷源溯流,纵横古今,同时兼举西方文学中的相同类例,必要做到穷形尽相的程度。《唐诗课》的作者程千帆先生也是一位成果卓著的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在古典诗歌研究方法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开拓。
程先生对古典诗歌的解读气场宏大,读之令人心思壮阔。他写文章很注意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问题来讨论,同时也很注重分析方法的提炼。所以,他的文章既精彩又有丰富的启示性。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提出了将文艺学与文献学紧密结合,让考证与批评相辅相成的治学观点。这一思想不仅大大超越了当今诗选和鉴赏辞典等书所体现的方法意识,对专业的文史学者研究精深的学术问题也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甚至对相邻学科也不无借鉴的价值。最近读到先生高弟张伯伟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说程先生是20世纪古典文学研究中最具有方法自觉的学者之一,我们觉得这个说法颇为中肯(张伯伟《“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程千帆先生诗学研究的学术史意义》)。因此,我们编辑《唐诗课》就比较有意识地择取那些带有示范意义的文章。
程先生现有论著主要是他自己或由他指导的弟子编定的,这些书似乎都有比较明显的学术定位,与普通读者的阅读预期有一定的距离,并且有些文章是用文言写作的,不易读懂。但先生的有些文章则是问题好、方法好,写得也很清通,就算是没有雄厚文史基础的人也能读懂,只是各篇比较分散,不曾有意识地根据普通读者的需求汇聚成书。有鉴于此,我们觉得把这些清通易读文章选出来,编辑在一起,对一般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便利。最后,我们选了11篇文章。这些文章大体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是两篇讲演稿,带有总结概述的特点,程先生的精彩观点在这里有所反映。比如他对古代文学理论内涵的认识。“我一直认为,所谓古代文学理论,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的文学理论,一是古代文学的理论。今天许多人所着重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理论家的研究成果,而古人所着重从事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具体的文学作品。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当然都是需要的。”(《学诗愚得》)揣度先生之意,似乎更强调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这一点至今仍是古典文学研究的难点。第二组是通论性的文章,是程先生概括归纳“古代文学的理论”的具体成果。先生既摇旗呐喊,又亲身示范,这是他实践的成果。第三组是专题研究,这几篇文章都是以作品分析为中心,有的旁涉到文学发展史方面的大问题,如由《春江花月夜》命运沉浮讨论文学批评思想演变之关系,由“桃源诗”探讨诗歌主题异化与深化。有的旁涉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大问题,如以杜甫《饮中八仙歌》和《同登慈恩寺塔》为线索而对盛唐社会状况进行剖析。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能看到解读一个作品,深能深到什么程度,广能广到什么程度。这些文章也很好地体现了程先生文艺学与文献学结合的研究方法。第四组文章大体算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的成果。论“以文为诗”主要讲不同文体间艺术表现手法的互动,论“禁体物(语)”主要讨论古人在创作技巧上的反思与创新。这些问题虽然都很宏大复杂,但程先生的讲解分析深入浅出,读起来并不费力。
最后,我想解释一下书名。我们给书取“唐诗课”这个名字,不是说书中这11篇文章涵盖了唐诗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其实是希望这本书像一个“示法”的读本,像一个“课本”,教给大家一些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者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原载《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8日16版
目次
学诗愚得
读诗举例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上的讲话
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
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相同的题材与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
——四篇《桃源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
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
——读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
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
——读杜甫等同题共作的登慈恩寺塔诗札记
韩愈以文为诗说
火与雪:从体物到禁体物
——论“白战体”及杜、韩对它的先导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