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千帆先生这一信一字,大有文章

周欣展 程门问学 2024-02-05


朱野坪先生向南京大学博物馆捐赠程千帆先生书法。左起:倪蛟、周欣展、朱野坪、史梅、刘重喜。


2023年2月,学弟朱野坪先生(南大中文系82级)在即将从凤凰传媒出版集团公司荣休之际,将珍藏30多年的程千帆先生写给他的一封信札和一幅书法作品慷慨捐赠给母校。


承蒙野坪的信任,他将这两件珍贵的文物托我转交,并接受了举行一个捐赠仪式的建议。2月20日下午,我陪同野坪来到南大仙林校区博物馆,在文学院前后两任党委书记刘重喜和倪蛟的见证下,向史梅馆长交付了赠品(当日捐赠的是程先生的这幅书法作品,程先生的信札随后由我取来于27日交付史梅馆长)。


这封信札和这幅书法作品写于同一年,信札早于书法作品,故以下先介绍之。



这封信札写于1991年3月26日,次日用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的牛皮纸小信封寄出。信封也是程先生亲笔书写,右下有“程千帆”三字落款。全信共计两页,21行261字,用钢笔写在南京大学信笺上,草书繁体,字迹豪放、遒劲。释文如下:


野坪先生:

手示拜悉。拙文蒙惠予刊载,甚感。其第一页第一段,拟略加补充,别纸录呈,请将原稿首页换下(删节无关系,可凭尊意办理)。

异量之美,指不同量和质的美,如“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少为美;“千树压西湖寒碧”,以多为美。铜琶铁板,以阳刚为美;红牙按拍,以阴柔为美。鉴赏者无妨偏执,而文学史家及批评家则要摒除个人之爱好而平等审谛之也。草率奉陈,不知当否,仍乞正之。

此复,即颂

撰安!
弟程千帆
3/26


据野坪介绍,1991年初他在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古典文学知识》杂志担任责任编辑,为该刊的“我与古典文学”栏目向程先生约稿,程先生爽快地答应了,不久就寄去了《辞赋略说》一文(刊于《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第4期)


经笔者查核,当时程先生的两位弟子曹虹、程章灿正协助程先生选注《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程先生于1991年2月为此书撰写了这篇文章,作为卷首(书中标题为:《辞赋的特点及其发展变迁》)。收到野坪的约稿后,程先生把此文略作删节,寄给了野坪。随后程先生又修订了第一段,并写了这封复信。


程先生的修订在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原为:


因此,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有着广泛兴趣并具有一定欣赏水平的读者,不应当忽略赋的成就。


修订后改为:


因此,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有着广泛兴趣的读者、能够欣赏异量之美的读者,不应当忽略赋的成就。


这里主要的改动就是将“具有一定欣赏水平”改为了“能够欣赏异量之美”。所以程先生在这封信中对异量之美做了简明的解说,并对欣赏异量之美提出了基本的要求:“鉴赏者无妨偏执,而文学史家及批评家则要摒除个人之爱好而平等审谛之也。”


程千帆先生


欣赏异量之美,是程先生晚年在与研究生谈话、学术演讲以及诗学著作中反复强调的一个主张,故而是其诗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而这封信札对于异量之美所作的简明扼要的解说,也未见于他处,故于理解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程先生强调欣赏异量之美,起因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宋诗研究中的拨乱反正。对待宋诗的艺术成就,从南宋直至当代一直存在着截然对立的评价,而当代政治权威的“宋诗味同嚼蜡”的比喻和学术权威的宋诗“在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的定性“强强联合”,强化了贬低宋诗的倾向,并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但程先生认为宋诗开拓了唐诗未及开拓的新世界,形成在诗史上足以与唐诗相抗衡的另一个诗歌典范,并将它们比作双峰并峙。所以,他把宋诗视为相对于唐诗的异量之美,以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


值得注意的是,程先生在提倡欣赏异量之美时多次以苏轼的观点为依据,例如《苏轼的风格论》一文以及《读宋诗随笔》中对秦观《春日》诗的品评都引述了苏轼诗句,分别说明苏轼能够欣赏异量之美的辩证态度及其融合对立性的风格从而达到刚柔并济境界的审美追求。在品评秦观的《春日》诗时,程先生指出,在古代作家中最鲜明地提出人们应当欣赏异量之美的就是苏轼:


他评书法云:“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句出《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又云:“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句出《次韵子由论书》)前一条指出异量之美是客观存在,后一条更进一步指出异量之美不但并非完全对立而且可以互相渗透交融。


这种解说说明程先生已认识到苏轼审美观中所蕴含的辩证性,并予以了现代意义的理解。因此,程先生称赞苏轼比只赞成韩愈诗的阳刚之美而否定秦观诗的阴柔之美的元好问圆通多了。


再如在《日本汉诗选评》中,程先生在品评中岛大赉的《梦李长吉》诗时,针对诗中“如今骚人喜宋诗,黑凤谁分雄与雌”等句表现出来的贬低宋诗的态度说:


论长吉诗,即作长吉语,知此翁寝馈昌谷有得也。然扬唐不必抑宋。东坡论书云:“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此言得之。


这段点评再次援引苏轼的观点以证扬唐抑宋不能欣赏异量之美的缺失。此外,1996年10月12日程先生在其最后一次的学术演讲“两点论——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中,也以苏轼的“环肥燕瘦”为例说明既可以坚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又要能够宽容、欣赏异量之美,将之纳入了两点论的范畴。


1996年10月12日,程千帆先生讲“两点论”


以上对苏轼观点的多次援引以及富有辩证性的现代理解,可证程先生强调欣赏异量之美不仅是一般诗学方法层面的命题而且还是其辩证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其诗学方法论的两重性,已臻技进乎道的高明境界。


我们还应看到,程先生提倡欣赏异量之美与其亲身的审美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程先生在“两点论——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的演讲中谈到如何获得欣赏异量之美的能力时说: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训练欣赏的过程,有很多东西最初不觉得它好,等过了一段时间,到了深层次才会觉得它好。例如宋诗与唐诗不一样,有许多深刻的东西一时不能够体会。如陈师道《丞相温公挽词三首》“时方随日化,身已教人扶”,一个对国家非常尽忠的老政治家形象就凭着“身已要人扶”全都衬托出来。人家还没觉得政治已有所改变,越来越好,他已是鞠躬尽瘁,走都走不动了。写得多深刻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深刻的地方就会渐渐领悟。所以,有好多文学欣赏见解的变化同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由此可见,程先生欣赏异量之美的命题以及其中包含着的辩证思维既出自对前人辩证观点的现代理解,也出自鉴赏诗歌的亲身体验,并非人云亦云的简单承袭。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程先生的这幅书法作品。它以行书竖行从右至左书写了一副对联:


天远已无山可隔,潮来真见海横流


后题:


组庵此联殊有恢宏气象,野坪仁弟定能赏之。千帆七十九岁书


下钤阳文“闲堂老人”和阴文“千帆七十以后作”两枚方形印章。对联之前右上方还钤有阳文“知白守黑”长条形(两端稍圆)闲章。


据野坪的介绍,这幅书法作品是1991年10月程先生应他之请,为其新居室而书写的,于10月30日用南大白色小信封寄出,信封也是程先生亲笔书写,右下有“程千帆”三字落款。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谭延闿(字组庵,1880—1930),湖南茶陵人,光绪三十年进士,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也有高度的文学修养,刊有数种诗集,并善作对联。这副对联即是其名联之一。


同为湖南人的程先生很重视对联这种富有中国文学特色的文体,撰有《关于对联》一文(刊于《江海学刊》1982年第一期),对新时期的对联创作和研究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谭延闿的这副对联,景象开阔,气魄宏大,程先生特别欣赏,多次书写赠送给友人或后学。


赠给野坪的这幅作品,在对联后面的题记里特别点明其有恢宏气象,希望野坪欣赏。在其前又钤上“知白守黑”的闲章,这句话也是对偶句法,思维辩证,与对联相互呼应,应是特别选择的。右上的一个长条形闲章与左下的两枚方章也变化有致。这些细节皆可见程先生书写这幅作品的高度用心。


据美国学者浦安迪研究,在恒河以西各大古代文明的古典文本中,都多多少少地有着平行结构的对偶修辞,而以希伯来语《圣经》的诗文部分最为显著。但如与中国诗歌相比,《圣经》赞美诗中的对偶只能偶尔可以与之相媲美,而从未达到中国古代文学所特有的一以贯之、精雕细琢的程度。他还指出,在《圣经》诗歌的平行结构中,阐释者必须要找出暗含的主从逻辑次序或主从关系(增附关系),这样一来,平行结构的一半就被读作另一半的图解或引申。而在中国文学的平行结构中,最普遍的看法,则是一个自足自全的整体内部各个要素的相辅相成。所以,他把中国对偶的这种特点一方面归因于汉语词汇单音节、语法灵活等特征,认为属于汉语话语的自然模式;另一方面归因于在中国哲学话语中占主导地位的互补思维(引自李约瑟之说),即源自于按照阴阳模式构想出来的两两对立的概念,认为属于辩证法之下的对偶。由此可见,辩证思维模式的普遍运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显著特征也已为敏锐的外国学者把握到了。


程先生抄录的这副对联即是这种辩证思维模式的又一次巧妙的体现。它与程先生的欣赏异量之美命题背后所暗含的两点论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因为欣赏异量之美既是不偏执一端的辩证思维,同时也是气魄恢宏的宽广胸怀。所以程先生写给野坪的这封信札和书法作品可谓珠联璧合,相映成辉。


史梅馆长向朱野坪先生颁发收藏证书


野坪在捐赠程先生的书法作品时说:“这幅作品被我收藏了30多年,近日有个动念把它捐给南大博物馆。我觉得放在博物馆让大家看到比放在我处好。今欣展学长促成此事,既是了了我的一个愿望,程先生的作品也能在博物馆流芳百世,供后学欣赏,这件事岂不美哉!”


程先生生于1913年,野坪今年捐赠这两件珍贵的文物,既为南大博物馆增光添彩,也可谓是对程先生110周年诞辰的特别纪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样也可以说:“这件事岂不美哉!”


2023年5月20日于南大和园


>原题《程千帆先生的一封信札和一幅书法作品——纪念程先生110周年诞辰》,载《南京大学报》2023年6月10日第6版



【问学书屋 · 今日推荐】


《千帆诗学与中国哲学》

周欣展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定价:55元
点击书影进入问学书屋预订签名本

【相关阅读】

程千帆:文学研究者要能欣赏异量之美
程千帆:辞赋的特点及其发展变迁
周欣展:千帆老人的一张纸条
周欣展:程千帆与匡亚明
周欣展:忆匡亚明校长二三事
周欣展:时代的声光——记张晖和张晖奖学金
这三件程千帆先生书法作品入藏南大博物馆
程千帆写在书前的这副对联,据说可以“检身悟学”

关于立身治学之要,程千帆给学生抄了这七首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程千帆先生这一信一字,大有文章

周欣展 程门问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