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走向反面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颐、程颢塑像
儒学发展到宋明就出现了“宋明理学”。理学有两大支,就是程朱理学(北宋年间由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到朱熹奠定)和陆王心学(南宋的陆九渊与明代的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系,两人共称为“陆王”)。以前“批林批孔”批判儒家的时候,人们说程朱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为什么?他们老是强调有一种道,或者说有一种规矩,这种规矩是天理,是人们心中超越世俗的东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所有人的行为都要符合天理,不能乱来,违道则背天理,会遭到天谴的。
“陆王心学”恰恰相反,以前给它扣了一顶帽子叫作“主观主义唯心者”,说陆王这一支很强调主观能动性。确实他们认为人们有自由发挥的合理性,人们想的一些都是有根据的,“百姓日用即是理”,“理在人心中”,理并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老百姓衣食住行就是理,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也舜尧,理不是掌握在高高在上的一两个人手中。这个理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指一种自由思想,心与理相合而为一。
陆九渊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江西抚州人。早几年我和金老师在抚州想看看陆九渊的墓,多方打听无人知晓。后来在陆坊青田村有人含混不清地说,大概在村子后面的山凹里,我们在没有路的田埂上山坡上艰难行走,最后终于在一个偏僻落满黄叶犄角旮旯找到了陆象山之墓。当时我们感慨说,假古董大行其道,真文物弃之如敝履,当地竟这样对待快有上千年历史的大思想家,为此我们还向有关单位提了意见,想必现在成为旅游资源重视起来了。
陆九渊
言归正传,为什么当时会有这两支主张呢?显然那时社会有非常严重的弊病,一方面有些人不守规矩,为所欲为,有权就任性,蛮不讲理,随便乱来,造成很多问题。另一方面老百姓又被束缚的很厉害,举手投足,动辄则究,订立各种法则钳制捆绑住他们的手脚,不准他们做这做那。这两股思潮就是冲着“在上者指鹿为马、为所欲为,在下者捆成韭菜,任人宰割”。
陆象山墓
其实“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所讨论的就是指人要多一点自由好,还是人要多一点管束好?就跟我前面讲的道家有为、无为一样,关键要看针对谁而言。我们很容易理解,在秦制下最大的问题就是统治者太自由,权力不受制约可以为所欲为,而老百姓没有丝毫自由,所有的缝隙都被堵塞,被管束的手足无措,被束缚成蚕茧不能动弹,完全丧失了主观能动性。
从朱熹、陆王这些人看来,他们讲这些话其实心里是有所指的。如果仅仅是从形而上思想史的角度讲强调这些,而没有在制度层面解决一个老百姓的right和对统治者Power的限制,那最终这些说法都会走向反面。讲得简单一点,强调要大家守规矩,结果限制不住皇上,但可以限制住老百姓,你说要给大家自由,结果老百姓得到自由很困难,而当官的为所欲为却不受限制,程朱之学也好、陆王之学也好,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条件下,实际效果都是走向了反面。
一讲程朱,大家首先想起来的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看针对谁说,皇上的人欲横流要灭,但是你能灭吗?要灭就灭老百姓的人欲,皇上怎么穷奢极欲都是天理,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成了人欲。
王阳明讲“百姓日用即是理”,其实百姓日用没有多少自由,但贪官污吏从这里头得到了启发,大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人说阳明之学对明代后期的官场腐败起了很坏的作用,当官的喜欢阳明之学,因为阳明之学给了他们更多自由。当官的也喜欢程朱之学,因为程朱之学把老百姓的嘴巴手脚管的更死,管制之下堵住悠悠之口任我逍遥。
他们本意是这样的吗?本意并不是这样的,但是实际效果就是这样的。掌握话语权的人注经疏义引导使着两门学问发生了逆转。所以我经常讲这种体制下会产生一个问题——我在谈论经济问题时提到的“尺镬效应”,这个政策一下左、一下右,所谓右是管的很紧,所谓右是放的很开,一收一放相当于自然界的尺镬,这个虫就是一伸一缩、一伸一缩,它的一伸一缩都是朝着一个方向,不是取平衡,也就是一伸一缩都是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
说白了,政策放开是有利于上层不利于下层的,收紧也是有利于上层不利于下层的。中国历史上在经济思想上也经常有这种左右的争论,比如西汉年间盐铁官营就有两大派,以贤良文学代表的一派主张政策要放开,国家不能什么都管得太死,以桑弘羊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国家要管死,最重要的政策是搞计划经济盐铁官营。
汉代制盐画像砖拓片
实际上不光是盐铁,凡是当时赚钱的事几乎都是国家垄断的。盐铁官营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大家知道在今天的西方也有左派,也主张国家要管很多事情,给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要给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可是桑弘羊讲了,我们搞这个东西根本就不是为老百姓的,按照他的说法,当时的穷人不是懒汉就是醉鬼,饿死活该,国家就不该救济他们,死猫扶不上树任其死活,“贫穷者非侈则堕也”,救济穷人就是“夺力俭而与侈堕”。
这是法家的原话,也就是说救济穷人、帮助弱势者是最傻的事,这些人本来就是不该存在的。当然,他们搞国家管制、搞国家垄断绝不是给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为ZF、为皇上,就是要强化国家机器,强化皇上的权力。
反过来,当时另一波人就是贤良文学(也有叫贤良方正文学,汉代察举贤良,文学实指经学,表示广开直言之路)。贤良文学主张中央不应该搞那么多的垄断,应该让下面自己去搞。可是这些人是主张市场自由吗?这些人是主张发展民营企业吗?这些人是主张自由竞争吗?其实不是,看看当时的贤良文学的那些主张,他们讲的反对盐铁官营主要是指要回到汉武帝以前盐铁由诸侯王经营的那个制度,让有权有势的人去搞这些东西,国家不要搞。老百姓能不能搞呢?
贤良文学说老百姓也不能搞,老百姓就应该世世代代做一件事情,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你是农民你就只能种田,你是打工的,你就永远打工。可见,像这样的争论,打个比方说,就等于左派强化国家权力但他们并不想福利国家,右派要放纵这些人,但是他们并不想放纵老百姓,这个事情也不能说当时这些人的思想到底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当时的制度的确就是这样的。
明末出来了一些人,无论是对陆王还是对程朱都提出批评,他们就直截了当地说,今天的问题就是皇帝制度、就是秦制造成的。这些人的代表是明末的黄宗羲,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就提出很多惊世骇俗的观点,大家经常引的一句话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皇帝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最主要的危害是剥夺了老百姓的个人权利。
在这一点上,黄宗羲不仅讲的非常之深刻,而且超过了以往儒家的一些说法,说三代老百姓都是“人人得而自私也,人人得而自利也,有圣人焉?”说那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自己考虑,但是有一个人不为自己考虑,那就是圣人,所以这些人就把他选为君,把他推上台去,他出于公心为大家办事,这时候叫作“公天下”。
《明夷待访录》
到秦以后就反过来了,皇上靠武力上了台,然后就不准老百姓自私,说“使天下人不得自私,不得自利,而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这句话讲的非常精彩,你们所有人都不能为自己考虑、不能为自己打算,你们只能为国家考虑、只能为打算,而国家是谁?国家就是我,所以所谓的百姓为国家打算其实就是为我打算,打着大公的名义,实际上是在搞大私,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所以黄宗羲说这是一种最自私、最糟糕的制度。
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家统治了两千年社会上民间一直有很大的不满,而这个不满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儒家。我们可以说对现实不满的人不会都是儒家,也不可能仅仅儒家一家对现实不满。可对于法家这个体制而言,在我国晚清以前的历史上,主要的批判资源还是来自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主要分歧就是周秦的对立,我称之为“崇周仇秦情绪”,当然主要是一种儒家情绪。
从秦到晚清两千多年历史上,儒家虽然不满,但实际上是没有真正能够行得通的解决办法,只有到了晚清才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才真正对这套体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是它的惰性后遗症我们仍然可见。
(*本文由音频整理而成, 未经作者本人审核)
每更一图:
金雁/插画
(打赏请长按识并别二维码,谢谢支持)
点击标题索引,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秦川雁塔)
秦晖、金雁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