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学荣:民国往事:冒名顶替上大学

冯学荣 冯学荣奇谈研究所 2021-09-12


 民国往事:冒名顶替上大学



 

最近关于苟晶、陈春秀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情,大家议论纷纷。

 

然而,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的事情,就我所知道的,这个人还挺有名气。

 

对,就是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崇拜的那个作家:柏杨。

 

是的,就是那个写《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的柏杨。


柏杨和他的书

 

柏杨将汉人的传统文化,起了个名字,叫做“酱缸文化”,大加鞭挞。所以,许多人都喜欢柏杨,因为他,犀利,敢言。

 

然而许多朋友不知道的是,柏杨在青年时代,曾经干过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的事情。

 

是的。千真万确。这件事,柏杨自己、柏杨的儿子,都是公开承认的。


大家记得添加老冯的微信号防止失联(长按扫码即可获得老冯优质文章合集)


 

大家没想到吧。一个鼎鼎大名、笔锋犀利、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大作家:柏杨,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的事情。

 

事情的简单经过是这样的:

 

柏杨,本名叫做郭定生。抗战期间,20岁左右的小伙子郭定生,在重庆协助国民政府整理和登记流亡学生的档案。

 

当时的郭定生,很想上“东北大学”。

 

讲到这里大家要注意,在抗战期间,东北大学不在东北,而是迁徙到四川省三台县了。

 

然而,依照当时的规矩,当时郭定生的学历和报考资格,够不上,不可以报考东北大学。

 

于是,郭定生平时就盘算着,要找个档案,冒名顶替上学。

 

在平时协助政府登记流亡学生的过程中,郭定生发现了一个名叫“郭大同”的流亡学生档案。


于是,郭定生拿走了这份档案。然后,郭定生把档案上面“郭大同”,添加了六个笔划,变成了“郭衣洞”。


年轻时期的柏杨

 

换句话说,郭定生冒名“郭大同”,上了东北大学,而且,还把“郭大同”,改成了“郭衣洞”。

 

而且从那天开始,郭定生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郭衣洞”,逢人便说,我叫“郭衣洞”,从此,再也不叫郭定生了。

 

然后,这个冒名的“郭衣洞”,成功进入了东北大学。

 

上学了。

 

“郭衣洞”(柏杨)的求学梦,终于实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柏杨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沈阳的东北大学校园,继续读书。

 

然而,这个时候,出事了。

 

到达沈阳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清理学生档案时,发现“郭衣洞”的档案是伪造的。

 

于是教育部勒令东北大学马上开除“郭衣洞”(柏杨)的学籍。

 

国民政府教育部,不但开除了柏杨,而且,还发了一个通告给全国的高校,叫所有的高校,都不要录用柏杨。

 

全国拉黑。

 

也够狠的。

 

柏杨被东北大学开除后,无奈之下,一路辗转,去了台湾。

 

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拉黑”之后,柏杨忿忿不平,觉得自己虽然有错,但是国民政府教育部“做得太绝”,没有给一个有为青年“一条生路”。

 

再后来,柏杨(郭定生、郭衣洞)在台湾,成了一名大作家。

 

他,就是我们知道的,写出《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等一系列好书的大作家柏杨。

 

也就是说,那位批判“酱缸文化”,批评我们民族性最犀利、最不留情面的伟大作家柏杨,竟然也有这样的过去。

 

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关于这件事,柏杨的儿子郭本城在他的书《背影:我的父亲柏杨》中,直言不讳。

 

郭本城在书中,是这样说他的父亲柏杨的:

 

父亲的姓—— “郭”没改过,但是名字,却因为自己的理想、人事的变迁和时代的动荡,改过好几次。一九四四年,父亲为了求学,伪造学历证件,曾改名为郭衣洞,被分配到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读政治系三年级,并如愿以偿大学毕业。



不过,年轻的时候造假,并不能否定柏杨在年老时候写出那些文字的优秀。

 

只是说嘛,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完美的人。

 

在我们的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冒名顶替他人的名人,不过不是冒名顶替上学,而是冒名顶替参军。

 

大家是不是猜到了?

 

对。那个人就是花木兰。

 

当年北魏军队征兵的通知书,是发给的花木兰的父亲,花木兰是冒名顶替她的父亲参军的,而且还女扮男装,隐瞒了部队里所有的人。



一个女孩子,冒名顶替自己的父亲去参军,这毫无疑问是一个义举,不过,凡事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果你从北魏的国防安全事业的角度去看,一个女孩子冒名顶替一个男子去参军,这毫无疑问是犯规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道德的。

 

为什么?因为女孩子毕竟在体力、武力、勇气等方面,比不上男子,如果大家都学你,女孩子都冒名顶替男的去当兵,那么北魏的国防部队,战斗力必然会弱化,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我们说,花木兰的事,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评价,如果从“父女情”、“女中豪杰”这些角度去观察,那么毫无疑问,花木兰非常了不起,可是如果你从北魏的国防安全、军法尊严等方面去评价的话呢,那么花木兰以及她的事迹,显然都是负面的。

 

说起花木兰,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实,那就是:其实花木兰不是汉人,而是鲜卑人。

 

为什么?其实事实非常清楚:因为北魏不是汉人的国家,而是鲜卑人的国家。不但如此,花木兰的民族身份,在她的《木兰诗》里,早就露出了马脚:诗歌当中有“可汗大点兵”的文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大家看到没有,我特意把这两个字涂红了,“可汗大点兵”的“可汗”。

 

请问,汉人会把自己的皇帝叫“可汗”的吗?没有。

 

把自己的皇帝叫“可汗”的,唯有游牧民族,具体到花木兰的案例中,就是鲜卑族。


木兰是鲜卑族,游牧民族,更可能是这个样子

 

说起冒名顶替这个事,我再给大家说一件鲜为人知的往事:在清末时期,有个人,竟然敢冒充光绪皇帝,招摇撞骗,并因此丢掉了性命。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天下大了,什么人都有。

 

依据清末刘禺生在《世载堂杂记》等近代史资料的记载,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戊戌政变之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到了瀛台。

 

次年,也就是1899年,武昌有个候补官员,出租一套房子,有一回,来了主仆二人前来租房,于是,就租给他们了。

 

不过,这个房东观察几天,很快就发现这对租客不简单:那老仆人大约年纪50岁,皮肤嫩嫩的,没有胡须,说话娘娘腔,年轻的主人呢,不到30岁,长得帅气,气宇轩昂,不像平凡人家,而且两个人,都是满口的京片子,老仆人给少主人呈进食物的时候,还会下跪,而且“万岁爷”、“万岁爷”地叫,而且还自称“奴才”,这个年轻的“万岁爷”,用的都是皇家的物品,被子,碗筷,不是绣着金龙,就是刻了金龙。

 

种种异象,令这个房东(候补官员)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他冥思苦想之后,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这个年轻的租客,肯定是当今皇上:光绪皇帝。他肯定是从北京的瀛台逃了出来!

 

于是,话,很快就传出去了:

 

当今圣上来武昌了

 

风声传出之后,整个武汉三镇,轰动一时,官员,士绅,地主,财主,纷纷都来“拜见皇上”,送钱,送物,而这个“光绪皇帝”,也并不否认自己的身份,而且所有钱物,一律照收。

 

而且,有个人为了“核实身份”,还带那老太监去了洗浴,并且看见了下面,果然没有丁丁,于是,传闻就更真切了。



当时的大臣张之洞,人就在武昌,他当时担任湖广总督,毫无悬念,“光绪皇帝在武昌”的传闻,也传到了张之洞的耳边,不但如此,当时的坊间谣传,还说光绪皇帝逃到武昌,是要借助张之洞的势力,反对太后,东山再起,云云。

 

然而,张之洞毕竟是官场老油条,他听到“光绪皇帝在武昌”的传闻,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派出了部下江夏(今武昌)知县陈树屏去核实。

 

陈树屏回来报告,说此人举手投足,颇有皇家气质,但是,在下没有见过圣上,因此,不敢确定。

 

张之洞闻之,半信半疑,但,他还是不敢去拜见这个“光绪皇帝”,为什么呢?

 

你只要换位思考,就知道张之洞为什么不敢去拜见这个“光绪皇帝”:就在一年前,光绪皇帝已经被慈禧太后关押在瀛台,假如他真的逃到武昌,那么张之洞私自去见他,显然会得罪慈禧太后,毫无疑问属于政治不正确,而如果不去见呢,万一这人真的是光绪皇帝,那必然又会得罪光绪皇帝。

 

见也不是,不见也不是,真是两难。

 

于是,张之洞发了电报,问他在北京的朋友:光绪皇帝是否仍囚禁在瀛台?是否有逃出京城?

 

北京官场的朋友立马给张之洞回了电报,确认:光绪皇帝仍然囚禁在瀛台,没有逃出京城一说。

 

这下,张之洞立马意识到:武昌的这个“光绪皇帝”,是个冒名顶替的骗子。

 

于是,张之洞果断命令,逮捕这一对招摇撞骗的骗子,先把人抓来,再慢慢审问。


张之洞

 

结果两人立马抓来,张之洞叫人一拷打,一审问,真相立马就露出水面。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这个“光绪皇帝”,是京城的一个京剧演员,名叫崇福,是旗人,确实长得像光绪,而且曾经多次入宫唱戏,熟悉皇帝和太后的言谈举止,这就是为什么他演光绪皇帝能够演得那么像。而那个老人呢,则是一个从宫中离职的真实太监,这个老太监在离职的时候,从宫中偷出来一些皇家用品,两人在北京是老相识,于是一拍即合,去武昌招摇撞骗,挣大钱。

 

结局毫无悬念,两个骗子判斩立决,押到武昌草埠门杀头了。


回到现实。


被冒名侵害的,恐怕不只是苟晶和陈春秀,她们两人,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可能有更多的案例,不为人知,世态如此,人心难平。


冒名,顶替,招摇撞骗,瞒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劝告天下所有的骗子和恶棍,天日昭昭,人间有正道,洗手从善,做个好人,自古作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近期精彩回顾:冯学荣:近代史人物鲜为人知的亲子故事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六个事实
关于印度,你不知道的10个历史真相
农民起义为何是中国历史王朝更替的宿命
这些历史往事的真相,真的会令你目瞪口呆!这些历史的真相,真是令人难以启齿
清末的改革为何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你真的了解印度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