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唯一!上榜“福建文化标识”
平和唯一!上榜“福建文化标识”
黄 武 疆
近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13项“福建文化标识”,彰显了闽地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底蕴。
平和大坪聚德楼代表“福建土楼”,与“古田会议、林则徐、郑成功、妈祖信俗、朱熹、闽茶、德化白瓷、闽菜、泉州古城、武夷山、三坊七巷、鼓浪屿”等列为“福建文化标识”,平和仅大坪聚德楼上榜。
福建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风格独特,楼中有楼,规模宏大,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历史上村落环境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的典范,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
世界土楼核心区在平和
据笔者多年考察研究,发现一个现象:闽粤土围楼的核心区就在平和县,并向周边扩散,譬如永定县东南部(金丰片区)越靠近平和,其土围楼分布就越密集,离平和越远的乡镇就越少;南靖县也是同样情况,其西南部(书洋)、南部(南坑)与平和接壤,土围楼就越密集;龙海、漳浦、云霄、诏安、饶平、潮安、丰顺、大埔等地也是如此,就是距离平和越近的地方,土围楼就越多,这种现象或可以说明土围楼的发源地就在平和县,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早在两千多前秦朝统一岭南之后,设南海郡揭阳县,平和县境属其辖区,已有汉人迁徙至此,带来成熟的夯墙建筑技术,在岭南地区建造小型城楼、兵寨,古平和地区开始出现土围楼的雏形。在古平和地区(含今云霄、永定东南部、南靖南部)都有古代城寨地基,年代待考。从平和的历史沿革算起,此地在两千多年前已得到开发,汉人入和定居并建造城寨是理所当然,但由于地处疆土南隅,时因与百越民族余部发生冲突“弃城而逃”导致文化断层或被覆盖属正常现象,乃至唐初有开漳圣王陈元光在岭南地区平息蛮獠骚乱,分潮州建置漳州,此时的平和属于“唐兵戍边文化”类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唐末,平和地处闽粤深山,汉畲杂居,居住环境以“聚族而居”为主,建筑上带有明显的“戍边兵寨”特色,多依地形而建造,圆、方、半圆、马蹄、八角等各种外形应该在唐末开始出现。宋末元初,社会动荡,中原及江淮一带汉人不断南迁,他们经过赣、邵、汀、漳、潮等处不断迁入平和,带来新的建筑技艺丰富充实平和的围楼建筑、府第建筑文化,并于明朝后期趋于成熟。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崛起,成为当时“第一大港”,此时平和为青花瓷、茶叶等物产出口生产基地,大量平和人与欧洲人接触、贸易,促使西洋泊来文化开始影响平和地域,有些民居的建筑雕刻带有西洋化图案。清朝的“康乾盛世”是平和人口繁衍最快的时期,也是土围楼的建设高峰,笔者采集的资料表明,大坪片区的较完好的土楼多建于乾隆年间,如聚德楼、清溪楼、奎璧联辉楼等,近三百年历史。民国时期也兴建土围楼,但数量不多。解放以后,平和的高山地区仍采用夯土建造土围楼,如芦溪、秀峰山区一带仍可见到七、八十年代所建的土围楼,平原地区则建成“竹篙厝”。
两千多年前,已有中原汉人迁入平和
以平和为核心的闽粤土围楼建筑圈示意图
2020年11月,聚德楼300年华诞,笔者题写《聚德传芳》书作一副,并撰藏头诗以表祝贺!
(聚)聚居福地耀光彩(德)德育子孫出賢才(傳)傳承家風澤後世(芳)芳迹可循路廣開
2020年,聚德楼300周年华诞盛况
天清地宁
虔心敬祖
会简意深
聚德楼(旗杆楼)简介
风水宝地,旗杆显耀
平和大坪聚德楼,俗称“旗杆楼”,闻名遐迩。 在科举时代,进士、举人、秀才辈出,楼前的石旗杆林立,尽显荣宗耀祖,故得“旗杆楼”之美誉。在平和大坪四乡,以“旗杆”为名的村社仅两个地方:一是聚德楼,一是岭尾埔(旗杆脚),从某种意义上说“旗杆”如同“华表”,是宗族地位的象征!
今天,这种勤学好读、积极上进的家风仍在这里传承,聚德楼派下依然人才辈出,硕士、博士更是层出不穷;后裔子孙入仕者众,近三十年来,有数十位厅级、处级在职干部分布在省内外(如现任的厦门市副市长黄晓舟、福建省商务厅副厅长黄娜恩、漳州市原副市长黄浦江等),这样的现象还将持续不断!
一楼三围,空间和谐
据传,黄逊敏于三十岁时(康熙乙亥年,即1695年)始建聚德楼,历经二十五年于(康熙庚子年,即1720年年)九月二十五日落成,至今(2020年)正好300年。 聚德楼为圆周造型,高13米,上下四层;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楼内直径18.7米,周长61.9米,楼门宽1.75米,设有内外双重大门扇,楼内建有24间房,另中厅3间为祖祠,供奉创建人黄逊敏神牌及其十五世、十六世子孙牌位。各楼房深15.5米,入门处有一小前厅,入二道门开一天井,一边为厨灶,正面则是客厅(餐厅),再往后一房是卧室,整个空间阳光充足、空气畅通,而且每间房均设有独立楼梯可登上三楼、四楼,三楼房门可通全楼走廊,具有救火消防之功能。 主楼墙外留出4.8米为通道,向外再建第二围两层楼房,内围共25间,各间形式不一,有一厅二房、中一天井,有一间正厅配一间厨房的,有些仅为一间正厅、下配厨房,但各有天井,形式多样,外围楼房间总数及计37间、深度10.9米。第三围有平房48间、门户均有第二围楼房进入,平房形式都是一厅二房配套,中一天井,两边走廊可设厨房,平房各房间均作为兄弟夫妇卧室,以分内外。以主楼为中心,建二围、三围,此整体结构,乃按地理形势配合而定的,中高外低、呈金字塔状,体现先辈们的建筑技巧,也形成特殊建筑风貌。
西爽分支,创业繁衍
闽粤边区的围楼特点多是“聚族而居,族大分居”,起先是兄弟聚居一起,当家族壮大了,就必须往外分衍,再择地建新楼,聚德楼就是其中的代表。聚德楼的房系脉络是这样的:大坪黄氏一世祖质斋公---十世祖蔡仁公(西爽楼开基祖)---十一世祖应霁公---十二世祖承基公---十三世祖良奕公---十四世祖逊敏公。西爽楼历来人丁兴旺,房支繁盛,虽为大型围楼,但随着家族的发展,在“康乾盛世”时期人口更是成倍增长,这座大型围楼已很难住下数百、上千人口了。 黄逊敏原居西爽楼内,娶妻大坪乡溪平社沈氏,因西爽楼人丁众多,生活空间狭小,年轻的逊敏早有计划拓基外乡。在此同时,岳父沈家见逊敏勤诚厚朴、知书达理,将沈家的菸寮地赠予女婿,逊敏迁居于此,历经数载艰苦创业,有所成就,便在这块菸寮地建造大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高楼起火,楼房几乎烧尽,逊敏长子汉昭很有作为,即行重建,很短时间内恢复原貌,至此,聚德楼的声誉名扬四方。 逊敏生三子:长汉昭、次衍周、三子色红(移居漳州北溪),汉昭生九子:文光、文哲、文彩、文炳、文坚、文忠、文震、文灿、文杰,衍周生四子:文昆、文捷、文彬、文拔,丁口众多,世代昌盛,分居大坪十多个村社:旗杆楼、席草挖(村东村)、新城东门、挖仔(钟腾村)、赤竹坪(钟腾村)、山仔尾(村东村)、崩山湖(黄庄村)、松柏脚、乾田湖(钟腾村)、参峰、乌石厝、新田湖、中秋洋、溪边学、粗坑(钟腾村)等,达五千多人(未含迁往漳州、台湾、广东、海外地区后裔宗亲)。
大坪黄氏(西爽)聚德楼谱系图
三楼通廊一瞥
古楼传奇,往事如烟
古言道:“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以下两则往事更是验证了"风水福地"这个道理。 据老宗亲介绍,在民国时代,聚德楼后面原有一座“大厝楼”,居住着刘姓家族。当年的刘家“壮丁七十二,响铳二十四”,在平和地区算是一个“实力派”的大族,那时的聚德楼虽人丁兴旺但也不能与“大厝楼”相抗衡。但奇怪是在解放时期,“大厝楼”的刘氏家族竟然没落、消失了,那座楼也只剩下残垣断壁了,现在成为农田,已无法找寻踪迹。 聚德楼先祖的墓地葬于漳州林下(“林下”旧属南靖县程溪所辖),乃“仙桃献佛”之宝地。当年地理先生在择地时说:林下坟地与大坪虽隔百多里路,但此两地形相映成辉、天作之合,乃大吉之地,但是大旺之至,必有小破财,汉昭说,如果能够大旺仅破点财倒也无妨,定下吧!吉日吉时,汉昭带领族人运送骨骸快到漳州林下时,家人就从后面急匆匆追过来报告:”旗杆楼着火了“,这时地理先生说,”这是好事啊“!就问黄氏家人,“已着火多久了?“家人说,”火快烧掉半座楼了,乡亲们都正忙于扑火呢“!地理先生淡定地回答,“好,没事了,我们继续赶做墓葬的事吧”。当年“聚德楼”被烧毁一半,按地理先生解释,此风水格局,需有大火相助,要是整栋都烧了,那就更好了。 从这些传说中可以了解到聚德楼是个神奇的风水宝地。在笔者看来,"风水"指的不但是堪舆的地理环境,“风”者,重要的是优良的祖训和家风,“水”者,则是良善的品德与源头,只有这样才能世世代代守住这块福地家园,聚德楼的“好风水”不正是列祖列宗流传下来的好家风吗?
CCTV走進平和「文化向導」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無疆文創旅遊規劃設計院
致力於景區規劃設計、農莊設計運營
區域發展策略、政策資源對接
文旅項目招商、地方形象包裝
民俗活動策劃、鄉土文化挖掘
歡迎合作。郵箱:626456114@qq.com
高度決定視野 文化指引規劃
聯系電話:18760165993
精彩回顾
平和“西柏坡”---大坪西爽楼重磅:平和将很快迎来高铁时代!高铁,平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平和奇观:霞寨说“寨”平和发现:唐朝古村落(围寨土楼群)平和榜眼府的光影记忆那时,平和船可通达潮州府城纪念林语堂先生诞辰125周年活动在平和举行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说的“潮州文化”,都与平和有关平和奇观:霞寨谼冲奇石有玄机?中國華僑大學60週年校慶,平和學子題詞祝福母校!
中国网红打卡地---平和大坪土楼群
鄉土情懷 人間大愛海內外數百萬平和人關注的原創公衆號
長按此二維碼
關注平和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