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抢票 | 文华大奖,真情大戏,话剧《麻醉师》要来广州演出啦

2017-08-23 周豫 南方艺见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俩搞的都是麻醉。我是医学上的麻醉,可以治病救人;而你在现实中用欲望麻醉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被欲望所麻醉,你的‘麻醉’会害人!”

——话剧《麻醉师》


不用羡慕北京、乌镇有那么多话剧,广州也有!!!


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大型原创话剧《麻醉师》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创作的佳作。


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认为,该剧堪称“高峰”之作,荣获“文华大奖”实至名归。


看过的观众说:很感人,泪点很多。每一个话剧演员都特别用心,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总是让人很动容,观众自发的掌声足以说明一切。


文末有赠票福利哟~~不要错过~~☺



1

一流的导演、编剧、舞美团队

打造“文化大奖”剧作



《麻醉师》以第四军医大学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的先进事迹为原型,加以艺术化的创作与构思,颂扬了陈绍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感人事迹。



《麻醉师》的主创阵容十分强大。由国家一级编剧、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获得者傅勇凡担任导演,中国曹禺戏剧剧本奖获得者唐栋编剧,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秦立运、刘文豪担任舞美、灯光设计。


2013年创作以来,《麻醉师》经历了坐排、粗排、连排的三个阶段,经过反复打磨。



“用行为说话,用行为服人。”知名表演艺术家李法评价。想在舞台上“立”起一位让观众普遍接受的英雄人物并不容易,演出团队的专业精神值得敬佩。


该剧不仅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2016年中国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并向两会献礼,更在全国十一届艺术节上拿到了“文华大奖”。



2

直指“医患关系”

不回避红包问题



《麻醉师》主题是为了弘扬医务正能量,讲述医者好故事,让每一个在浮躁社会中生存的人认真反思自我。 46 32778 46 15232 0 0 3021 0 0:00:10 0:00:05 0:00:05 3139


主旋律题材创作难度很大,“吃力不讨好”已是业内共识。《麻醉师》却另辟蹊径,没有将英雄捧上神坛,而是将“英雄模范”回归到“人”。



主人公陈绍洋是西京医院有名的“拼命三郎”,在20多年的工作中创造了麻醉手术7万多例无事故的惊人记录。


所谓“开刀去病,麻醉保命”中看似简单的麻醉操作中,往往伴随着超高的手术风险。因而麻醉师又被称为“医疗安全的守门员”。


剧中陈绍洋这样解释他的工作——


“麻醉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医生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医疗失误,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痛苦。”



剧情并不回避大众关注的红包回扣职称评定等现实问题,基本上遵循了现实中的人物原型的性格特点,当陈绍洋面对社会中负面的问题时,他的台词也给出了答案。


制作人任雪迎说,希望用话剧的形式去讲真实的故事,表达对人物最真实的理解。



3

 两万米输液管营造医院氛围

“整个舞台效果非常好”


很多人对麻醉医生实际上并不太理解,认为麻醉师无非就是打一针麻醉药,手术还是要主刀医生来做,“麻醉医生的重要性在哪?”这些都需要实地去了解才知道。


主刀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可见麻醉医生的重要性。



如何让观众有一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灯光设计刘文豪通过反复实验,最后他确定使用输液管,足足有两万米,“它与医院的氛围比较吻合,加上很通透且不反光,整个的舞台效果非常好。”



在戏中,陈绍洋每天的工作状态就是在医院里奔忙,那么如何呈现这个状态?《麻醉师》的舞美极富创新意识,它将“奔跑”的动作赋予了象征意义。


剧中陈绍洋围绕着舞台中央的圆形手术室,一圈又一圈地奔向患者,传递给我们的是:他的工作就像那个圆,周而复始。


结尾处则利用灯光打出来的一条漫长幽深的隧道,通过主人公反复地跌倒爬起、不停奔跑,凸显出陈绍洋生命不息、奔跑不止的精神光芒。



接下来,福利来啦!!!

演出详情


第十五届文华奖大奖话剧《麻醉师》


演出时间

2017-08-24 周四 20:00

2017-08-25 周五 20:00


演出地点

广东演艺中心大剧院


演出票价

50/80/120/150/180元


赠票方式


艺评君此次共提供8月25日场次的8名免费看戏名额。(自主购票的可去大麦网购买。)


参与方式:

读者们赶紧关注“南方艺见”公众号,分享这篇文章,并在对话框回复截图,以及“麻醉师+姓名+手机号”,前8名的读者就有机会免费欣赏这场话剧。


(本次活动及“音乐的色彩”音乐会获得赠票的名单将于明天一起公布,敬请留意哦。)


作者 | 周豫

编辑 | 陶明霞

策划 | 李培

图片 | 主办方供图

回眸艺见:

张小娴:对比亦舒,我小说的女主角更痴心

到星海音乐厅“聆听”夏加尔名画创作过程(文末赠票)

钢琴王子李云迪要来广州啦,这次他还要当指挥

新锐作家、90后作家,他们在写些什么?

广东美术大家㉑|杨之光: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

百年美术的“广东现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