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拿地后,开工情况如何?来自15城2544个项目的观察
摘要
■城投拿地后的三种处理方式。(1)自主开发。房地产开发是部分城投最常见的市场化业务之一,截至2022/10/31,全国有存续债的3078家城投平台中,共有736家涉及房地产业务(不含保障房、产业园),占比23.9%。部分城投的房地产业务已较成熟并已运作为区域内的市占率龙头。(2)合作开发。缺乏独立操盘能力的城投常需要引入房企作为操盘方或代建方,有操盘能力的城投也通过合作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从2022前三季度全国涉宅用地成交情况来看,城投、非城投合作拿地占比为8.1%。(3)暂缓开发。
总体来看,城投拿地后的开工情况明显弱于非城投。2021年三轮集中供地中,15个样本城市共成交地块1493宗,截至2022年12月20日,827宗地块已开工,开工率为55%,而同期城投拿地开工率仅27%,为主要拖累项。2021年产业国企、民企拿地开工率分别达到75%和68%。2022年首轮集中供地(成交时间介于2月16日至6月22日之间),城投拿地开工率与2021年基本持平,为28%。二轮集中供地(成交时间介于5月26日至9月21日之间)起,由于部分城市成交时间较晚,拿地开工率逐步下降,不做主要参考。
分主体来看,2021年拿地开工率靠前的城投包括成都交投、成都城投、宁波轨道、成都兴城、杭州城建等,以本身在地产业务上较具优势、且区域市场基本面也较稳定的城投为主。
■总结来看,城投拿地后有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暂缓开发三种处理方式,从2021年以来15个样本城市集中供地成交的涉宅用地开工情况来看,城投拿地的开工情况明显弱于产业国企和民企。城投拿地暂缓开工主要涉及四种情形,保障房项目、特定慢周转项目、去化预期不乐观的项目、出于托底拿地本身暂无开发计划的项目。保障房项目风险相对较小,后三类项目需关注地块对应的融资情况,如涉及过多的高息短久期的“前融”债务则可能一定程度上削弱区域的债务结构。
■风险提示:数据披露不全、数据处理偏差等。
正文
1城投拿地后的三种处理方式
1.1.自主开发
有独立操盘能力的城投拿地后可选择自主开发。作为城投市场化转型的方向之一,房地产开发业务对部分城投并不陌生,截至2022/10/31,全国有存续债的3078家城投平台(WIND口径)中,共有736家从事房地产业务(不含保障房、产业园),占比23.9%。部分城投的房地产业务已较成熟并且已运作为区域内的市占率龙头,2022年前三季度南京安居、武汉城建、成都兴城、深铁集团、无锡新城集团等城投销售金额排名已进入所在城市前三。对这些城投而言,已具备成熟的操盘团队和产品体系,在区域市场也积累了一定口碑,拿地后可采用自主开发的方式运作。
以成都为例,2021年成都兴城投资集团共参与7宗集中供地,其中2宗自主开发,2021年6月获取的天府新区地块案名为“兴城人居·云曜林语”,由全资子公司成都人居德尚置业有限公司开发;2021年6月获取的温江地块案名为“人居·江岸林语”,由全资子公司成都人居兴乐置业有限公司开发。
1.2.合作开发
城投也可选择合作开发,尤其是没有独立操盘能力的城投,常需要引入房企作为操盘方,在部分房企资金趋紧的情况下,房企也可通过轻资产代建的方式介入。根据引入房企合作方的时点,可分为拿地阶段引入和拿地后引入两类。
(1)拿地阶段引入。部分城投拿地阶段即采用和房企合作的方式。从2022前三季度全国涉宅用地成交情况来看,在2312起城投参与拿地中,城投、非城投合作拿地的共有188起,占比为8.1%,合作方包括中国金茂、招商蛇口、万科、华润置地、保利发展、绿城中国、龙湖集团等大型房企,也包括地方性房地产企业。
城投拿地后暂缓开发主要包括四类情形,①部分城投拿地为保障房用地,在财政回款趋弱的情况下配合政府财政支出规划调整暂缓开发。以上海较为典型,上海2021年城投在集中供地中获取的涉宅用地开工率仅24%,未开工的47宗地块多数为地价较低的动迁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地块。②部分城投拿地为特定项目用地(较多项目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属性”),以慢周转项目为主,在资金偏紧的情况下倾向于推迟开工。例如成都市新津城乡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2021年首轮集中供地中获取的新津区地块,项目规划包括星级酒店、商业街区等产业项目,自持部分较多,目前仍未开工。与此类似,城投获取的计划建设地标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小镇等项目的地块开工率普遍不高。③项目去化预期不乐观的地块。该情形最为常见,城投获取的位于郊区或低能级城市的地块,由于预期销售不佳,暂缓开发入市。我们统计,2021年重庆、郑州、无锡等城市的城投拿地开工比率明显低于广州、成都等强一二线城市。④其他。主要出于托底拿地考虑,本身无开发计划等。
2样本15城看城投拿地后的实际开工情况
总体来看,城投拿地后的开工情况明显弱于非城投。2021年三轮集中供地中,15个样本城市共成交地块1493宗,截至2022年12月20日,827宗地块已开工,开工率为55%,而同期城投拿地开工率仅27%,为主要拖累项。2021年产业国企、民企拿地开工率分别达到75%和68%。2022年首轮集中供地(成交时间介于2月16日至6月22日之间),城投拿地开工率与2021年基本持平,为28%。二轮集中供地(成交时间介于5月26日至9月21日之间)起,由于部分城市成交时间较晚,拿地开工率逐步下降,不做主要参考。
分主体来看,拿地开工率较高的城投以本身在地产业务上较具优势、且区域房地产市场较稳定的城投为主。2021年拿地开工率靠前的城投包括成都交投、成都城投、宁波轨道、成都兴城、杭州城建等。
总结来看,城投拿地后一般有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暂缓开发三种处理方式,从2021年以来15个样本城市集中供地成交的涉宅用地开工情况来看,七成以上的城投拿地采用暂缓开发的方式,城投拿地的开工情况明显弱于产业国企和民企。城投项目暂缓开工主要涉及四种情形,保障房项目、特定慢周转项目、去化预期不乐观的项目、出于托底拿地本身暂无开发计划的项目。保障房项目风险相对较小,后三类项目需关注地块对应的融资情况,如涉及过多的高息短久期的“前融”债务则可能一定程度上削弱区域的债务结构。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