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大剧院现场:100张图片再现百年《三滴血》魅力

陕西戏曲广播 秦之声 2023-06-28


当20个平均年龄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

与《三滴血》所有演员在国家大剧院

唱响“祖籍陕西韩城县”时

台下沸腾了

这个被专家和观众称之为

“点睛之笔”的尾声

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美好的记忆

听得人热耳酸心、激动万分

10月13日、14日晚

这座国家级的艺术殿堂座无虚席

近两千名观众被大秦之腔浸染

被百年经典震撼



由中共西安市委

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

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

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

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

秦腔名剧《三滴血》100周年巡演

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

演出、研讨会、讲座、采访

百年剧社用全方位的立体呈现方式

展示了《三滴血》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

难掩内心激动

不仅用“十个好”

来高度赞扬《三滴血》

还将自己在国外演出的经验

分享给了易俗社

“荀(慧生)派”戏也就70多年历史

还真没有一部100年历史的戏

《三滴血》

剧名、故事、编导演

节奏、乐队、舞美

甚至是化妆和字幕

都堪称完美

这么好的戏

历史这么悠久的秦腔剧团

真的应该走出国门


孙毓敏


寄予易俗社厚望的孙毓敏

以其直接、开朗、幽默的性格

赢得了参加研讨会所有人员的热烈掌声

我还有一个小意见和一个小请求

小意见呢,仅供参考

就是《三滴血》里的周马氏

后边可以用彩旦应工

小请求呢,我特希望能实现

就是能否赠送我《三滴血》剧本

我想移植成京剧

……

老一辈艺术家对戏曲的执著与追求

深深地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

西安秦腔剧院掌舵人雍涛当下表示

一定满足老艺术家的请求

也希望孙老师能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



西安秦腔剧院董事长雍涛


一部戏,传唱了100年,至今盛演不衰

由著名编剧范紫东

创作于1918年的《三滴血》

不仅是易俗社的看家戏之一

也是秦腔标志性的符号

百年间,历经多次重大修改

日臻完善

1958年、1959年两度晋京

巡演江南十三省市,名声大噪

1960年

《三滴血》被西安电影制片厂

拍摄成黑白影片公映

更为全国观众所熟知

赴京演出期间

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高度赞扬

曹禺声称此剧的情节和编剧

“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

同时,这部经典也被看作是

“秦腔的《十五贯》”

同为易俗社编剧的李约祉

在给《三滴血》所写的序文中评价说

其离合悲欢,曲尽其妙

入情入理,自然天成

绝不见斧凿之痕



观众王先生虽然是辽宁人艺的

一名话剧演员

却对传统戏曲兴趣浓厚

京剧、越剧、昆曲等都听

对秦腔也是非常喜爱

我觉着听秦腔比听京剧过瘾

这个流行在西北地区的大剧种

既能表现大悲大喜的题材

又能演绎像《三滴血》这样的轻喜剧

真的是很有魅力



著名戏剧评论家何玉人是西安人

对秦腔有着特别的感情

尤其是耳熟能详的《三滴血》

舞台版、电影版我都看过

每次看都会心潮澎湃

我总是在想

易俗社到今天已经有106年的历史了

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很多

改良教育的戏曲班社

为什么现在只剩下易俗社呢

值得深入研究

它继承了很多优良传统

比如说新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革命文艺传统

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发展规律等

反观《三滴血》这部经典剧目

为什么在100年的历史中

总摆脱不了地域的局限

而没有被其他剧种广泛移植呢



池俊


梅兰芳、余叔岩两位大师

为了振兴京剧艺术

曾创办《国剧画报》

刊登内容除却京剧便是秦腔

而秦腔中又以易俗社为主

其艺术地位不言而喻

国家京剧院编剧池俊特别希望

《三滴血》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横跨博物馆型、市场型和实验型

三种模式

由古调独弹上升为

古调“新弹”“今弹”“高弹”

可以说,一百年来

《三滴血》并没有停滞不前

而是始终在发展、在完善

我觉着它是传承和创新的一个典范


张保卫随时随地说戏


作为此次《三滴血》导演

张保卫和其他主创人员

始终遵循了一个原则

即“移步不换形”

首先,我们对唱段部分进行了凝练

对整体时长进行了压缩精简

让它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剧节奏

其次,在原有的基础上

舞美进行了重新设计提升

增加了演员亮相时的框架结构

凸显舞台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10月14日上午在中国文联举行研讨会

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廉宏伟


秦腔和易俗社作为西安的文化名片

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喜欢

在《三滴血》艺术价值研讨会上

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廉宏伟表示

近年来

《三滴血》多次代表秦腔参加全国展演

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西安作为“一带一路”起点城市

正在积极打造丝路文化高地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化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同时依托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

正在积极建设“梨园之都”

激活传统文化

希望各位专家多来西安指导

特别是为秦腔指点迷津



戏剧理论家王安奎


评剧名家张秀云

戏曲传播者田润民


北京大学魏子元

研讨会由戏剧理论家周育德主持


此次《三滴血》巡演不仅得到了

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

更得到了在京乡党的鼎力支持

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

全员出动,举家捧场

说起与易俗社的渊源

研习社社长刘祥很是感慨

他介绍说

研习社虽然是一个票友组织

但这么多年来得到了易俗社的大力支持

早在2009年

我们就排演了《夺锦楼》“柳公馆”

《三滴血》“路遇”

两个易俗社的折子戏

得郭葆华、惠利华、张咏华、卢东升等

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

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

在网络上结识了全巧民老师

学习排演了《洞房》《镇台念书》

《杀狗劝妻》《棒打薄情郎》

《虎口缘》等剧目

真的是缘分匪浅



2012年是易俗社成立100周年的日子

研习社带着秦腔传统戏《五典坡》和

折子戏专场回陕庆贺演出

你来我往中

一个专业剧团一个票友组织

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目前我们把《三滴血》中的

结盟、路遇、虎口缘等折子戏都排了

也希望能得到易俗社的帮助

在北京完整地排演《三滴血》全剧

也算是为《三滴血》百年

献上一份薄礼吧

张振坤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

早年间到北京谋求发展

如今已成为京城有名的

戏曲传播与推广者

若不是他的牵线搭桥和努力

《三滴血》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还不知要等到何时

都是乡党么,互帮互助哩


10月14日下午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讲座

主讲人惠敏莉(易俗社社长)


在《三滴血》中饰演贾莲香的是

易俗社社长、“梅花奖”得主惠敏莉

后台正在化妆的她

见到了热心肠的张振坤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深深的谢意

聊着聊着

得知重阳节将有京剧

老一辈艺术家演唱会

惠敏莉非常渴望这样的机会

可正值《三滴血》巡演,无力抽身

巡演不只是展示自家的剧目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交流学习

眼界开了,艺术才有可能提升

来京的第一天晚上

易俗社的很多演员都去看了

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张世麟武戏专场

须生演员王宏义见到了

京剧“谭门”两代传人

谭孝曾与谭正岩父子

出来了,就要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



惠敏莉接受央视采访

指挥卢东升

走台排练


院长带队秦腔的希望


看着眼前的这20个秦腔幼苗

雍涛满心的喜爱和欣慰

因为从孩子们身上

他看到了秦腔的未来

这次巡演带孩子们出来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

开开眼界涨涨见识

从小在他们心里

播下戏曲很美好的种子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未来

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正在全力打造“梨园之都”

雍涛表示,通过一系列纪念活动

让秦腔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同时也大力推介西安

乃至陕西的特色文化

以此来增强秦腔人的文化自信



姚立军主任慰问巡演队伍


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姚立军

专程从西安赶至北京

慰问巡演队伍

他表示

《三滴血》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是秦腔艺术繁荣和再次腾飞的新契机

也是讲述西安故事

弘扬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

希望西安秦腔剧院抓住机遇

增强与各戏曲门类艺术的交流学习

让秦腔与时代接轨

持续提升秦腔演出的

艺术水准和演出品质

打造植根群众、深入人心

高雅崇高的新时代秦腔艺术品牌形象


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小姑娘也是“大力士”

孩子牙疼,老师抚慰

一棵菜精神


为了推动秦腔艺术“走出去”

推动百年经典剧目的传承与发展

提升秦腔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除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外

易俗社还将带着《三滴血》

陆续走进中国传媒大学、人民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四中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天津南开大学等学校

今晚,百年经典《三滴血》

将与北大学子相逢




《三滴血》取材于《阅微草堂笔记》

由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

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编剧

该剧讲述了一场关于“滴血认亲”的故事

塑造了一个封建官僚的典型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主观、教条的思维方法

自上世纪初创排以来

易俗社带着该剧走遍大江南北

久演不衰

深受各地戏迷喜爱

已成为易俗社乃至整个秦腔剧种的

标志性符号


文/刘勇

图/刘勇、王恩宇

北京报道

往期精彩…

这些失传已久、正在失传的老西安童谣,你还记得几个?

解了乡党的戏瘾,《关中晓月》北京掀起秦腔热

视频:秦腔名家马桂英携学员,示范唱戏易犯的10种毛病!

"中国菜"首次面向全球发布!老陕共有"10菜10宴"上榜!

什...什么?95后已经进入晚婚了?还没找对象的陕西娃抓紧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