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大民间唱将候选人和您共话秦腔情缘(四)
她们有的痴迷艺术,敬畏秦腔;有的受名师指点,技艺进步飞速;有的人如其名巾帼不让须眉;有的为了唱秦腔敢于拼命;有的愿牺牲业余时间为身边人教戏,数年如一日。她们就是6月4日-6月8日,走进《夜话秦腔》直播间的“新·十大民间唱将”候选人王晓玲、王迎春、韦强强、魏娟、武凤琴。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秦腔世界,探寻她们在逐梦路上的点点滴滴……
王晓玲
生活中,她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汉子;舞台上,她是演啥像啥的美旦角。她就是2013年荣获陕西戏曲广播第七届戏迷争霸赛冠军的王晓玲。
王晓玲,陕西户县人。因自幼耳濡目染,酷爱秦腔,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她11岁学艺,刻苦历练挥汗如雨,14岁登台演出。曾为蓝田县剧团演员,主工武旦、小旦、正旦。20多年间排演剧目数十部,以精湛技艺受到同行赞许和各界好评。先后多次在各种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后来因演出红白喜事常常熬夜影响到身体,为了改善现状也为了能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王晓玲选择来西安茶社唱戏。从小接触戏曲,出于对戏曲的敬畏,王晓玲担心自己唱得不好,于是在茶社没有着急唱戏,而是打了整整40天的杂。到了第41天,王晓玲慢慢地心里有底了,也恰好当时临时差一个旦角,于是救场演唱了《别窑》,这一下就唱响了。
王晓玲经常说:“七分打扮三分唱,演员站在舞台上,一定要敬畏舞台,尊重秦腔,更要时刻谨记自己艺人的身份,站在舞台上的精气神就要跟别人不一样”。如今,王晓玲依旧痴迷戏曲艺术,不改初衷。为了回馈多年来支持她喜欢她的戏迷,她的第二张秦腔专辑也正在准备当中,真诚奉献给她的戏迷。期待王晓玲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王迎春
“十五六岁,团里包装我们几个年轻娃,给我们烫了个爆炸头,洋火滴我都受不了了”、“我第一次上舞台演个丫鬟,其实只有一句台词,但把我紧张的一直咽唾沫,咽咽咽,咽到最后上台就没嗓子了……”快人快语的王迎春讲起往事滔滔不绝,逗趣儿十足,让人很难联想到舞台上的她竟是那样的典雅美丽,大方动人。
王迎春,陕西咸阳人,12岁时考入咸阳戏曲学校学戏。那时王迎春家庭条件特别差,每个月20元的学费都需要大伯支付,但大伯家有五个孩子要养活,懂事的王迎春为了减轻大伯的负担,直接进入了泾阳县剧团并工作了五年。那时候王迎春心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农转非,要给家庭减轻负担,要给家里创收!所以当甘肃酒泉秦腔剧团带着指标招人的时候,王迎春毅然决然地前往了。工作11年后,王迎春又随丈夫转业回咸阳,那时为了家庭和孩子,离开了自己心爱的秦腔舞台。
那个阶段,把孩子带好是王迎春最大的任务和目标,可当把孩子送到大学后,王迎春感受到了落差,于是又回到了她最爱的舞台。2008年王迎春来到魏老根艺术团,以“票友”身份登台献艺。2014年参加陕西戏曲广播《秦腔最强音》获得十强选手,之后参加了很多大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唱会。
2016年,王迎春有幸拜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为师,两年时间让她学到了肖派的韵味,唱戏更加动人。王迎春说:“最让我感动的是,肖老师在生命的最后,即便插着氧气也在给我教戏,这一辈子,我觉得认识肖老师是我最大的荣幸!”
韦强强
28岁那一年,怀里还抱着孩子的韦强强试着跟乐队开口上了一段《花亭相会》,从此走上了秦腔之路。在唱了两年不是很“嘚劲儿”的旦角之后,她尝试唱了生角,一下子觉得找对了方向,于是每天开始跟着磁带学唱。韦强强说,她学的第一段生角戏是《祭灵》,因为她有一个小私心,就是学会后还能跟着别人去“雇事”,给家里多挣点钱。
那些年为了生计,每年夏忙时韦强强都会和丈夫开着收割机到处给人收麦子,每年五月到十月,从陕西到甘肃再到内蒙各地跑,忙忙碌碌,风吹日晒,风餐露宿。即便如此辛苦,但乐观的韦强强依旧是走到哪儿就把秦腔唱到哪儿。很多人因听她的戏而忘了割麦,更有热心戏迷直接帮忙给她干活儿,就为了让她安心给大家唱戏。老公开玩笑说她:“这要是个录音机,磁头早都发烫了,你咋就还唱不乏”?后来韦强强感慨地说,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秦腔是她唯一快乐的源泉。
一次意外的机会,让韦强强参加了秦腔大赛,在评委们点评过程中,她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个提高自己的方式,于是从2014年开始,韦强强多次带着“还不是很成熟的戏”参加大赛,为的就是能够得到名家的指点。经过多次大赛历练后,她的唱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更因唱戏宽广豪放、性格爽朗大气而被戏迷亲切地称为“强哥”。我们相信,大器晚成的韦强强一定能在秦腔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魏娟
她是一个为了秦腔敢于拼命的人;她曾受到多位名家指点,能够博采众长并结合自身特点唱出自己风格;她因为嗓音好、扮相美而被誉为“九嵕山下一朵花”;她就是近些年民间比赛一等奖专业户魏娟。
魏娟从小热爱秦腔,有幸考入戏校,但因为在练功过程中受伤,膝盖骨裂而离开了戏校。这个腿伤成为她日后在演出中最大的绊脚石。后来魏娟被选调入文化馆任戏剧干部。数年来,她一面挑起礼泉县创建“中国小戏之乡”的重任和无私献艺于全县百余个自乐班演唱的辅导工作;一面孜孜不倦的求知欲,使她成为一位优秀的演员和一位优秀的文化干部。
作为一名业余演员,为了录制好自己的专辑,魏娟不断地学习身段、基本功和表演,仅一个下跪的动作就练得腿发青淤血;为了让录制的场景更加好看,魏娟自己买了假花一朵一朵地往树上绑。因为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打动了王荣华老师,录专辑过程中,王老师事无巨细,全力支持魏娟。
坚实的功底,认真的台风,让大家不仅看到了魏娟的实力,更看到她一路走来的坚持与不易。所以当各类戏曲艺术大赛的机遇到来时,她一次次精湛的演艺,赢得专家、同行与戏迷观众的赞赏。虽然因为身体的原因,在演戏过程中魏娟常常受伤,但是她都将一切疼痛埋在心里,魏娟说:“我不想让大家知道我为了爱秦腔、唱秦腔受了多少苦,我只想让大家在舞台上看到魏娟的精彩!”
武凤琴
她出身秦腔世家,她是“东府明珠”余巧云先生的爱徒,她连续四年义务为上百名学员教戏、传承秦腔,她就是来自华阴的武凤琴。
在武凤琴小的时候,秦腔就成为她最大的爱好,那时候她最喜欢的就是余巧云老师的戏,只要是余老师的戏她都学。20岁时,作为业余演员的武凤琴在一次演唱《三上轿》过程中,被余巧云老师听到,从而结下了一辈子的师徒情缘。但因为自己是业余演员的身份,武凤琴尽管跟着余老师学了二十多年戏,依旧不敢拜师,直到在多次参加大赛夺得大奖以及办了个人专场以后,武凤琴终于鼓起勇气向余巧云老师拜师,从而正式成为“余派弟子”!武凤琴说,以前“雇事”还啥都敢唱,除了旦角,须生、花脸也都能唱,甚至有人点一些不太熟的戏也敢硬着头皮去唱。但拜了师后,她就要规规矩矩唱戏!
虽然是一名业余演员,但武凤琴曾经也接近过自己的梦想:14岁那一年,武凤琴考上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但因为家里太穷了,武凤琴那时候连从华阴坐火车去西安2块钱火车票都买不起,最终她没能够进入这所高级学府进行深造。为了改变家里贫困的状况,武凤琴曾远去北京做生意,2006年她和丈夫来到了临渭打算继续做生意。不过生意没做成,却参加了秦乐园组织的“大农杯”秦腔演唱赛,从此继续了她的秦腔之路。
现在的武凤琴在华阴办了一个公益性质的培训班,给身边的学员教戏,也提供音响、乐队让学员们学唱,虽然也有辛苦也会生气,但目前坚持了四年下来,看到学员们的进步,武凤琴说她很自豪,觉得一切都值了!
“新·十大民间唱将”候选人
他们每个人在追梦路上都未曾停歇
名师指点
贵人相帮
加上自身努力
让他们在秦腔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广
FM107.8、AM747陕西戏曲广播
每晚9点《夜话秦腔》让我们一起
走进他们的世界
去聆听去感受这股来自秦腔民间的力量
最终
谁将成为“新·十大民间唱将”
谁能走上红毯赢得无上荣光
我们期待您的全程参与!
编辑:妍薇 摄影:何歆
审核: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