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的这些人变身“美食家”,果然高手在民间!
为了应对这场疫情
这个春节
很多人的生活
就像那句调侃
“厨房、客厅、阳台一日游
终于体会到《甄嬛传》里嫔妃被禁足的滋味”
就在这特殊的时期
一批“美食家”悄然而生
翻一圈微信朋友圈
“厨艺大PK”每天都在上演
趁着大家这股热情劲儿
戏曲广播发起了“美食征集令”
消息发布后
大家纷纷发来了自己的“作品”
来我们一起看看
通过大家发来的作品看到
凉皮火得一踏糊涂
对于不懂烹饪的小编来讲
实在不清楚凉皮的制作工序
为何让大家如此追捧
唯一能想到的解释
应该就是好吃!
小编也跟风加入本次凉皮大赛
以上就是小编的手艺
揉面、洗面、蒸面筋、蒸面皮
工序繁琐、耗时
当自己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凉皮
那种欣喜无以言表
再来看看大家的“作品”
要想在众多凉皮中脱颖而出
美食也需要有创新
这卖相
这颜色的搭配
可以出去摆摊了
给长安区李女士点个赞
瞧瞧这小油条炸的金黄金黄
手艺真让人羡慕啊
再来看看这段对话
妥妥的撒狗粮
西安的王先生
您确定是在做饭不是在秀恩爱吗
“中国好老公”今年不出意外就是你了
香酥可口的油饼
对于长安区的宋先生来说
这不仅仅是做一顿饭
更多的是寻找童年的记忆
看着这极具艺术感的“作品”
是西安李女士对母亲满满的思念
“炸的果子有元宝、桃花、万字”
疫情当前
她也将内心最美好的祝福
用食物呈现出来
“猫耳朵”可是硬功夫啊
蒲城的王女士做给孙子吃的
萌萌的形状
深得小朋友的青睐
想尝试的朋友
可以按照王女士分享的教程做哦
充满爱的
烤面包和蛋糕
添加最多的食材一定是“母爱”
西安淡女士给予孩子
浓浓的母爱都快要溢出屏幕
这款有着明显分界线的食物
叫“南瓜盖被”
作为一个陕南的妹子
小编还是头一次见
这道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
想必一定是关中朋友的最爱啦
这个叫不出名的混搭
看似寡淡了些
好在营养均衡
主要还很省时
成天念叨着减肥的朋友可以效仿
西安70岁的刘大爷是一位资深的戏迷
厨艺也很赞
生活中很多人觉得做饭麻烦
刘大爷却觉得很享受
愿你我都能够像他一样时刻保持好心态
严格遵守国家号召
疫情期间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甘肃的陈女士这波操作厉害了
不出门,自己种菜
果然高手在民间啊
个个都是硬菜
从左到右依次是
糯米丸子、回锅冬瓜、翡翠肉卷
瞧这摆盘之精致
名字之精美
我猜西安的高先生也是个讲究人
过日子要精打细算
看灞桥区王女士做的
这三大盆油炸果子、麻花
形状色泽都很到位
自己做省了不少钱
主要是“很实惠”
现在的小年轻日常就是叫外卖
疫情让他们妥妥的变身“中华小当家”
阎良的冯昊在妈妈的帮助下
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炸油糕
这个经历一定是难忘的
这段时间炸油条的火爆程度仅次于凉皮
咱吃的就是健康卫生
油条好吃
切忌过量哦
看到这满满一盘油炸虾片
这可是80、90年代的记忆啊
脆脆的自带咸味
加一勺白糖那味道更美
一不小心暴露了年纪
蘸水面是陕西杨凌的传统美食
“面白薄筋光,汤汪蒜辣香
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
就对蘸水面的概述
光看着都香啊
话说董大爷这个角度拍摄
有着“吃播网红”既视感
对于老陕人来说
貌似只有碳水才能让味蕾充分得到满足
吃一碗油泼面,再来一碗面汤
那叫一个过瘾
没有一碗面解决不了的事
如果不行那就两碗
猛地一看
以为是花卷挨得太紧
其实它是面包
看这样子一定很美味吧
家庭版电饭煲蒸蛋糕
绝对是后起之秀
简单易学
咸阳的张女士做的有模有样
看着就忍不住流口水
这款仪式感满满的草莓鸡蛋饼
你吃过吗
就冲这颜值小伙伴们赶紧动手做起来吧
这些“萌态”十足的陕西花馍
可是相当有难度了
没有点基础
一两次是学不来的
西安的郑先生手太巧了
花馍除了可食用外
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它更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过年吃惯了大鱼大肉
做一个大米发糕
寓意团团圆圆
发发发
据说最受网友们欢迎的
就是边喝小酒边撸串
所以怎么少得了家庭版烤串呢
学学图中这位“吃货”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看了这么多美食
小编都饿了
近日
随着一些餐饮业陆续营业
出现了久违的扎堆场面
一些人吃腻了家里饭菜
总想出去寻点味
在这里我们再次提醒大家
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
还需做好防护
只要用心
美食在家也能分分钟变花样
最近你们新学或者创造了什么
美(黑)味(暗)料理吧!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编辑:明明
审核:王梅、妍薇
▲征集令:凉皮、蛋糕、油条……疫情期间宅在家的你,做了啥美食?
▲历史钩沉 | 秦腔大家苏育民60多年前发问:为什么人们会说“秦腔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