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冲女人发起挑战的那个瞬间

T China T 中文版 2022-12-31


8 月 20 日,立秋后的第二个周六。北京天晴,28 摄氏度,风速 5 米每秒,那是一种能觉察到风经过皮肤,带来凉意的天气。
如果你此刻站在陆地冲浪板上,经由肩膀,腰胯,膝盖,脚踝依次发力,脚无需接触地面,便能滑行和转弯。随着重心的轻微移动,脚下的陆冲板也跟着身体向前「流动」,风从板头的左右两侧「破开」,你将收获一种类似于在海浪上的速度感。这天,在国家体育馆前的空地上,有 40 多名女性正在「陆地冲浪」(以下简称陆冲)
她们都是「北京女子陆地冲浪社群」的成员。每周六下午,社群都会在这里进行活动。没有额外的门槛 —— 只要有陆冲板,性别为女,就能参与。除了一些基础入门指导和训练指引,更多时候都是成员按照自己的节奏玩板,「规矩」就如这项运动一样自由。
旁人大概难以想象,成立时间只有五个月的北京女子陆地冲浪社群,已迅速从一个微信群增长到三个,总人数达到了 1500 人左右。6 月的一条社群活动动态中,一则留言称:「三四月份在鸟巢见你们的时候才不到 10 个人,到现在这规模,帝都陆冲半壁江山啊。」
社群的成立,源于朵兰(化名)灵光一闪的念头。她是北京女子陆地冲浪社群的主理人。今年 3 月的一天,朵兰独自在家楼下滑陆冲板,她摆了两个桩,练习「绕 8 字」。停下来的时候,她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如此画面 —— 一群女性一块儿玩陆冲,大家把注意力百分百投入到这项运动中,「速度」由每一个参与的女性共享。
「我可能可以搞这样一个想象中的好图景。」朵兰回忆说。
她立刻掏出手机,把身边为数不多的四五个女孩拉到一个群里,宣布她要「搞一个女子陆冲社群」,主题是「夸夸」,即互相称赞。朋友本不太在意,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次临时起意。她们没料到的是,陆冲的热度整在积蓄。
3 个月后的夏天,陆地冲浪成了都市运动的新宠,在全国各大城市,周末的广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陆冲玩家。陆冲的火热也反映在互联网数据上,微信搜索指数显示,陆冲作为关键词,自今年 2 月以来搜索量一路走高,在六七月份达到高峰,小红书数据也呈现出一致的趋势,光是在 8 月 1 日这天,就有 565 篇新帖与陆冲相关。

北京女子陆地冲浪社群的创始人朵兰。
陆冲是板类运动的一种,陆地冲浪板的设计不同于滑板,无须用脚蹬地产生动力,玩家在板上扭动便能令其滑行,目的是模拟冲浪的动作和感觉。除了在平地滑行,陆冲玩家也会到浪壁、泵道和碗池等地形装置练习。陆冲爱好者创办的网站 Surfskate.Love 介绍,陆冲最初为冲浪者日常训练而生,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市面出现了专门的陆冲板品牌,发展至今,陆冲不再只是冲浪者的练习工具,它适合所有想体验板类运动和不同滑行风格的人。 
人们「入坑」陆冲的原因多种多样,疫情是近年来的一大诱因。疫情下,旅游的难度和风险陡增,朋友见面变得困难,生活空间被压缩到只剩自家小区,只需要几平方米的空间,便可独自在户外玩耍的板类运动,自然有了它的吸引力。
一个正在滑陆冲板的女性说,疫情前的生活甚至也能在板上有限地「重现」—— 没有疫情的时候,她每年夏天都会出国潜水,现在没有了大海,站在板上,风吹过来,人仿佛就站在海边。
找海的感觉,也是自由的感觉。谈到陆冲的吸引力,北京女子陆冲社群成员可以给出形形色色的答案:减肥、减压、有成就感、社交等,但「自由的感觉」是她们共同的感受。它既来自陆冲的速度感,也来自它不受拘束的文化属性。


朵兰在社交平台上的自我介绍是「街舞舞者,城市浪人,陆冲玩家」,三者构成了她完整的名片 —— 教授街舞是她的工作,陆冲是当前的爱好,浪人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今年 31 岁的她,自 2008 年来北京上大学后,便定居在这座城市。
大约 4 年前,朵兰主动从常规「脱轨」,从正值「风口」的线上教育行业退出。朵兰知道,线上教育是可以赚钱的行当,但是如果一直做下去,甚至做同类的工作,生活的路径也不会有所改变。挣越多的钱,就越难脱离舒适圈。
「我太喜欢跳街舞了。」朵兰说起当初离职的决定,认为是街头运动推了她一把。
离职后的朵兰一边跳舞一边教授街舞课,不再坐班,每年冬天就到海南冲浪。冲浪后,她进入一种新的状态:「每一天都跟天气、海浪等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生活会变得更加质朴。(以前)觉得『不得不要』的东西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2022 年的冬天,朵兰在海南留了 3 个月。偶尔无浪的天气,她就跟着其他人一起玩陆冲。回到北京时,她带回陆冲这项爱好,也带回了海上的风和她借风习得的「力」。

社群中,社员会相互交流心得和技巧。

今年北京疫情期间的居家办公刚结束,一个滑板微信群就在 Frances(化名)的公司冒了头,「大家都有一点报复性运动的感觉。」Frances 是中关村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两个月前偶然接触女子陆冲社群的活动,便加入了社群。如今,群里的人数已经超过 200 人,滑板和陆冲也成了她日常的主要运动。
在加入滑板群之前,Frances 的运动只有跳绳,她觉得跳绳过程枯燥且累,甚至有点痛苦,但这是为了保持健康不得不做的妥协。毕业后刚工作1年多的 Frances,工作日时常要加班到晚上 10 点,她感觉身体明显变差了,体检报告的指标也不好。
Frances 先是玩双翘滑板,后来改玩陆冲,这也是为今年冬天将要进行的第一次滑雪做准备。痴迷玩板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 9 点左右,她会在公司园区滑半小时,再回去继续加班。虽然她头脑里还是会出现两种声音 ——「一个是今天别运动了,好累,另一个是要不去运动一下?」但滑的过程却是很轻松的。结束后,她觉得舒畅,晚上也睡得更好。
自己成了一片云或者一朵浪,女子陆冲社群成员简妮(化名)如此描述陆冲带给她的感受。她觉得这项运动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在掌握了基本原则后,每个人都能探索喜欢的风格。「(陆冲)对现实生活有一个隔离的作用,那一块(时空)只需要你自己。」简妮说
她今年 42 岁,是一名律师,在商业领域从事法务工作。她今年 5 月开始玩陆冲,陆冲正好陪伴她度过了一段低潮期。当时她离职不久,重新自由执业,但碰上疫情最为严峻的时期,工作猛然陷入停顿。她不停反问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甚至觉得自己是个废物,不断地自我攻击。
后来,那块在购物网站上随手下单的陆冲板成了她的自救方式。她发现当自己沉浸在一件具体的事情中,情绪就会得到缓解:站上板子,想的都是身体的发力点,以及前进的路线,不知不觉就滑过七八圈。她并不把这看作逃避,而是一种疗愈「内耗」的方式。
陆冲玩家里,有不少和简妮一样 40 岁上下,正要步入中年的女性,有人已经做了母亲。朵兰认为这与陆冲板的价格有关 —— 热门进口陆冲板普遍在 3000 元左右,所以当前陆冲入门群体中,大部分是有一定消费能力、能相对自由支配时间的独立女性。
简妮刚开始玩陆冲时,她的朋友相当诧异,其中不少人认为,板类运动是专属于十几二十岁年轻人的,怎么 40 多岁了,还来玩板?今年 8 月开始,简妮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玩陆冲的视频,想展示一个年过 40 的普通女性的生活。「重新定义四十三岁」是她视频的主题。
早在十几年前,简妮就动过玩滑板的念头,却一直没有行动。她印象中,有一年去西班牙旅行时,不仅十几岁的少年在街头滑板,好些穿着西装、拿着电脑包的上班族也在滑板 —— 滑板并非只属于少年。
但在社交平台,当陆冲被贴上「中年人」的标签后,在一些人眼里却变得极具嘲讽意味。有人将陆冲讥讽为中年人的广场舞、扭扭乐,朵兰还发现,有人特意来广场上拍陆冲新手的「丑态」,这令她愤怒:「在人生相对中年的阶段,鼓起勇气去尝试一项健康的户外运动,(别人)有什么资格去嘲笑?」

这一社群由不同身份、年龄的女性构成,

「陆冲」是她们共同的语言。
每当看到以年龄为噱头的网文,朵兰总忍不住反问,30 岁、40 岁怎么了?她直言,当人们把中年人玩板看作一种不寻常的现象时,潜台词其实是「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它实际上来自一种打压文化。
在朵兰看来,社群之所以不断壮大,正是因为陆冲让人们放下了年纪和身份 —— 大家就像处在同一间大澡堂,各种标签是被搁置在外的衣物。要穿的「衣服太多」,这种「很努力地,以新手的姿态去重新学习」的机会也因此更显难得。
成为新人,放下面子和戒备心,不必「装」,更不必害怕被嘲笑,这是陆冲作为一种街头极限运动的魅力。在一个只有女性成员的社群里,更是如此。

群里的新人从不怕把「丑视频」发出来,群友也不会对此评头论足,她们会仔细分析新人的发力点,提出可以调整的地方。

「动作还可以,没有练歪就正常了。」简单的一句回复,程依(化名)却大受鼓舞。

这是 38 岁的程依第一次加入只属于女性的运动社群,与其他不分性别的运动群组相比,进群的那一刻,程依就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亲切感,「说话能随便一点,不用考虑男生的感受。」


当一个成员说出自己碰到的难点时,马上有人回应说,她也一样,紧接着众人一起交流、分享,既能解决问题,也能在情绪上互相鼓励。「如果在一项运动里,找不到沟通和交流的话,就会很想放弃。」朵兰说。
这种共鸣,因为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在异性的运动同好中不容易产生。有些女性频频遭遇的问题,男人一辈子都不会碰到。
并且,男性的腰腹力量比女性强,陆冲对他们来说更加轻松。程依怀疑,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女性腰腹部比较难发力。如果是女性和女性之间的教学,对方会考虑到「是不是你的腰没有使劲,肚子没有绷住,所以劲儿没有传到脚上」,这是女性才能发现的细节。
朵兰回忆,当初建立一个女性陆冲社群,纯粹出于直觉。她注意到,在冲浪运动里,有女子比赛,海南也有一些由女孩组成的冲浪俱乐部,但陆冲在今年 3 月前都没有以女性为主的社群,甚至板类运动中都很少有。
如今,女性板类运动社群正在全球各地兴起。社群 Girls Skate India 的创办人、印度首位女滑板运动员 Atita Verghese 在 2018 年一则庆祝妇女节的视频中说道:「当你看到女孩玩滑板,并且获得快乐时,它改变了人们对于女孩能做什么的传统观念,以及她们自我觉醒的能力。」

北京女子陆地冲浪社群成员朱美丽。


全球性女性长板社群 Longboard Girls Crew 的理念或许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一个女性运动社群对女性的意义:透过滑板运动,她们发现,自己实际上比「理想中的女性」更有力量。
在北京女子陆地冲浪社群,「女子力」是一个不时会被提到的关键词。虽然社群里大多数人并不会做特别极限的动作,但在朵兰的眼里,她们认真地练习,面对困难,并试图解决这些困难时,她们的胆量和勇气都能感染到身边的人。「女子力」是她们「发起挑战」的那个瞬间。
简妮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站上陆冲板时,不论如何用力都无法让板子前进的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真的到了「不能玩板的年龄」。3 天后,简妮逐渐上手,进步的感觉,使她上瘾。
在女性社群里,「一起摔过」的情谊是无可替代的。简妮尤其喜欢社群里女性互助的氛围。女性之间的「战争」—— 婆媳冲突、宫斗常被用作影视剧的题材,「女孩帮助女孩,女性之间相互欣赏,而不是同性较劲的氛围是真实且难能可贵的。」
社群的交流也不止于技术,她们从陆冲技术、装备,聊到日常的吃喝玩。有的群友住在南五环,也会穿越整个北京城区来鸟巢参加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李闯在对陆冲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当年轻人想要和朋友,以及周围的空间建立更强的联系时,陆冲是一种很好的工具。


社群成员灰灰(化名)直言,社交需求是她玩陆冲的一个重要原因,95 后的灰灰在事业单位工作,单位的同事大多年纪比她长,爱好也是「老干部类型」,她则喜欢跟不同人打交道。
每次灰灰带着板子来户外,总能结识新朋友。前段时间,灰灰在小区玩板,认识了一个刚刚初中毕业的女生,对方向她说起自己对毕业典礼的构想 —— 穿着汉服,踩着滑板,滑过毕业典礼的颁奖台。
年初,朵兰想着要不要离开北京。平时在家和舞蹈室两点一线的生活,令她感到自己和北京的关系已经很弱。开始陆冲后,朵兰放下了这个想法,结识了新朋友,在北京的生活重新有了生机。
但对于社群成员次次(化名)来说,陆冲的快乐却在于一个人练板 —— 运动本身是最大的吸引力。次次更希望大家将陆冲作为一项纯粹的运动对待,而不是供大家娱乐的工具。
「很多人只把陆冲当成一个社交符号,运动是社交的附加值。」在次次看来,社交属性并不会让一项运动持续地保持热度,一项运动想要推广开来,并且形成系统的文化,还是要依靠专业赛事,现在陆冲的流行更像资本作用的结果。
「等到疫情结束,大家一起出国或者去外地旅行,而不仅仅局限在鸟巢这么一条马路上的时候,就会把陆冲热潮忘记了。」次次从专业运动的角度,并不看好陆冲未来的发展。

滑动查看,创世人朵兰(最右)和

两位社群成员;朵兰正在滑陆冲板。

图片承蒙朵兰提供


六七月北京陆冲热度到达顶峰后,朵兰也感受到社群活动的参与者在减少,总结原因,她认为人们对陆冲的态度回归了理性。未来,陆冲可能不再像现在那么「疯狂」,而朵兰也并没有继续扩大社群的野心,她只想让愿意留下来的女性,「能够享有伙伴间的支持和陪伴,一直玩下去。」
一项社交属性较强的运动,往往也更容易被误解,同样流行的飞盘运动就常被质疑为「社交活动」,甚至被指「占用运动场地」。女性则更容易受到污名化,在一篇介绍陆冲的文章中,有留言者戏谑地说,继「飞盘媛」后将出现「陆冲媛」。
简妮记得,群友也针对网友将流行运动中的女性称作「媛」的现象进行了讨论,多数群友的态度是,管别人怎么叫、喜不喜欢,自己玩得开心就好。她认为,这种称呼,是男性给女性贴的标签。她写了一句话表明她对的态度:「果然当女孩们有自己的小世界时,有些人就急了。愿每一个女孩,有高跟鞋也有滑板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