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展身手 | 一间陶瓷学校和它的新使命
服务楼通廊连通着招生处、一家咖啡馆以及食堂。
不设立传统的校门:校园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周边乡村社区。
中轴线:以 5 棵樟树为中轴。从入口进来,穿过迷宫,走进小花园,来到 4 栋建筑,最后是行政楼。这就像是一个有纵深感的庭院,不断更新人的视线。
4 栋核心建筑:供学员制壶的工坊是这个学校的灵魂。一大一小两个工坊、一栋展厅、一栋多功能厅,应该如何设计这些建筑的内部?新手们会在这里磨练技艺,需要坐下来,关注自己的手。因此,这应该是一个安静内向的空间,绝不能拥挤。他们决定使用高一米八的窗下墙。人们的视线可以从高窗飘出去,延伸到室外。高窗不像落地窗那样会带来大面积的光照,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但同时又不会给人压抑之感。窗下墙带来了不同的光线,带来了光线的质量,也带来了尺度。人们既能够坐下来,又能够看出去。空间和人的关系就像一条发散出去的线,像一篇有节奏和韵律的小说。
环境:为了强调工坊的地位,他们决定把工坊放在校园最中间。与此同时,4 栋建筑要围合成一个广场,从而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建筑与建筑之间要有连接的长廊。建筑周边设置了供人休息的长椅。这里将会集中周边的人群,让他们有空间开展各类活动,比如老年培训班、智能手机培训班、村大会、学生大会、新年联欢晚会。(「我们新的城乡环境严重缺乏公共活动的空间。」设计师之一孔锐说。) 植物最初就被确定为设计重点:食堂的水景庭院、校园中心的榉树广场、教室之间的树种搭配、教学楼中心的朴树平台、办公楼围合而成的榔榆庭院。设计团队认为,植物不应在后期以僵硬的姿态被嵌入,不应仅仅作为某种点缀,而是建筑有机的一部分。所有的树都是他们周边苗圃一棵棵选来的。栽种时,具体朝向哪一面,树冠姿势怎么摆,都要依据环境来决定。
建筑材料 :以红砖为主体,同时让所有材料都暴露出来,以原有的样子呈现在人们眼前。「就像是壶没有上釉,我们想要呈现出紫砂本身的质感,想要人们能感觉到,建筑的外表是开放的,可以呼吸的。」范蓓蕾说。
在第 17 届制陶大赛的现场,每个人
桌面上都有一盏台灯、转盘、一团紫砂泥,
以及各种各样的刀具。
桌子上是一些紫砂泥、半成品陶坯和壶嘴。
桌面上摆放着制陶的工具,
紫砂手工艺人也要学习如何自己制作工具。
比赛现场,嵇芳正在做她的壶。
在她的设计中,这把壶看起来有一个褶皱般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