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许倬云:我都92岁了,不也没躺平?
往里走,安顿自己
往里走,安顿自己
许倬云一直记得,从台湾到美国去留学那一年,他坐了59天的船,途中碰到一个巨浪,生死一线之间。
关键时刻,船长先稳定驾驶舱内部。他和副手把舵掌握得牢牢的,把旁人摆远一点,不让他们逃开。
许倬云身体不便,就被绑在一个藤椅上,藤椅被绑在柱子上。如果颠簸的话,他最多摔在藤椅里。
他说,这就叫“稳定自己”。船长稳定他自己,也稳定旁边的乘客。而我们所有人都必须知道,怎样稳定自己。
当下时刻,我们正面着空前未有的复杂世界:国际关系的困局,人能不能胜天的困惑,天人之间关系的迷惘……时代充满未知,困难来自四面八方,我们唯一能够掌握的只有自己。
所以,许倬云写下一本新书——《往里走,安顿自己》。
这本书不同以往。它没有汇总许倬云的过往学识,而是凝聚了他的人生智慧。书中有体悟,有访谈,有回忆,讲的是许倬云一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在这个“人均迷茫”的时代,他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稳定”自己,更积极、有效地学习和生活。
这一次,视觉志对话许倬云,想问问他,“稳定”到底是怎样的状态,他是怎样获得“稳定”的。
01
身体困于方寸之间
却心系江河万民
许倬云92岁了,是少见的“高龄网红学者”,人人尊称一声“先生”。关于他的视频总是爆款,大家说,先生有赤子之心,还有知识分子的良心。
许倬云是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1930年出生于福建厦门,1949年赴台入读台湾大学,师从李济之、沈刚伯等史学大家,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
学术研究之外,他为常民写史,为百姓请命,被媒体誉为“中国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
《西周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许倬云十日谈》……他的书在网上被强推。可是很多人不明白,一个生来残障,长于战乱,半生颠沛流离的人,何以成长为一个渊博、坚忍、通透的历史学家?
这要从他出生前说起。
许倬云是双胞胎之一,还是早产儿,生产的时候母亲生了一场病,双胞胎就缺了营养。他处在下面的位置,只能吸收上面胎儿用剩的养料,肌肉就没有发育好。而关节和骨头被肌肉绊住,骨骼扭曲,压迫神经。
他一出生就是高度残疾,七八岁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没有条件手术,拖到二十八岁,开了五次刀,矫正了双脚,从此才能走路。
幸运的是,他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疼爱,兄弟姐妹都对他很爱护。双胞胎弟弟是他的手脚、眼睛,每天都给他讲,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可他不想被抱、被喂,他想要自立、自由。童年的回忆里,他坐在小竹凳上,自己往前拉,半寸半寸地挪,后来又学习站立。母亲含着眼泪看着,忍着不扶。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每个人都在逃难。一家人随着父亲,一直待在前线,一直逃难,他们遇到数不清的灾害、死亡,在绝境中熬过来。
十六岁前,他没上过学,信息来源就是无线电、报纸,和与父亲、兄弟姐妹的对话。他总是竖着耳朵听别人谈话,想抓住自己没有的东西。
父亲教他和弟弟一起认字,后来弟弟上学了,每天回家就把当天的功课讲给许倬云听,到了弟弟三年级,他们就可以一起看小说了。
父亲总是给他讲无线电中的话题,给他听BBC,等到十六岁他去上学,在高一试读。老师们都很惊讶地评价:“水平比高一还高了。”
糟糕的身体,良好的家教,恶劣的环境让许倬云变得坚韧。他不敢浪费自己拥有的能量,抓紧每一刻学习。他考进台大读外语系时,被校长傅斯年看中,傅斯年对他说:“你应该读历史系。”
这句话影响了许倬云的一生,后来他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学了经济、考古、宗教、社会学,但他最终还是成了历史学家。
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先的敬意,他写下《万古江河》。
抱着用“中国常民文化的特色”匡救“现代文明的困难”的期待,他写下《中国文化的精神》。
见证过时代的变迁,他忧心着人类文明的前景,写下《许倬云说美国》。
他的身体囿于残障的限制,困于方寸之间,却心系江河万民,放眼浩渺宇宙。他坚持自己获得了许多恩惠,必须尽力活下去,回馈世界。他一生没有畏缩过、放弃过,他也不想人别人随意放弃自己。
宋人张载有千古大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多少健全的人尚且做不到第一条,他却把第一、第三条都做到了。
他说,他愿意在离开这世界以前,尽一份该尽的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教员,跟大家谈一次话。
02
我们都是世界上的常人
既不能超脱时代,又不能超脱环境
许倬云把想谈的话,都放进《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本书里。书是口述,他一字一句说得仔仔细细,唯恐说不透。
他说,当今时代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总会怀疑自己生活的意义何在,人生的目标为何,将来要做什么。这个看似特殊的问题,实际上是永恒的问题。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如今,我们一直在跟西方世界打交道,我们已经慢慢站起来了。我们拥有了美好的未来,这未来是繁荣、舒适的,但我们面对的却是劳苦,看到无数矛盾、冲突的发生。这个世界真的能允诺我们美好的世界吗?还是世界本来就不美好?
那些所谓的伟大和荣光,我们怎么肯定它?我们一定要参加吗?
许倬云想对读者说,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都是世界上的常人,既不能超脱时代,也不能超脱环境。
但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世上,必须活下去。
人生奋斗如赶路,或可分为三个境界:年纪轻、有力气赶,有力气尝试的时候,多试几条路,考虑好后果,不要懊悔。
中年时候,已经没有太多选择,选一条有人走熟的路,很仔细地、尽全力地走,这时无法再有一次选择。
到了老年,尽全力,尽心尽力走到底就好。
他本是残缺之躯,可以有被原谅之处,可以一辈子被人当做一个病人,他却也想尽力做一些人家以为他做不到的事。他对自己的期许,是“尽力为之”,为的是无愧于心。
他希望都能选择自己想走的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需要管别人的期待。他在书里提到,我们不必有太高的志向,做到“忠恕”即可。
“忠”是人心中国最深处、最诚恳、最真挚的部分;“恕”就是将心比心。二者合一,我们就是“仁”人,做事时能足够清醒、警惕,时时反省,体谅待人。而这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的精神。
在许倬云的历史观里,个人的地位最小,文化的地位最高,我们想看破眼前的迷惘,就该看到“文化”的影响。
诚然,我们每天受到的干扰太多,网络上已经信息爆炸,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站在过量信息目前无法选择。
但至少,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拥有了更多机会,信息是杂音,但也是我们的福音。
我们要做的,是尽力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不被欢喜、哀愁和得失心影响思考。只要能超越感受,外界对我们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心就定了。
人生倏忽急逝,人类的肉体终将衰老、无力,成为自由的阻碍,但我们该让心灵通达宇宙天地。
03
人生不能躺平
世界不会忘记你,时间不会忘记你
疫情时代,很多年轻人觉得没有精神奋斗,一天比一天觉得自己“更不好了”。大家像躺平、摆烂,想放弃理想,不想睡觉又不想工作,一边刷手机,一边为自己的“堕落”自我折磨。
该怎样处理自己的疲惫?该不该放纵自己的情绪?大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
这些问题,许倬云也一一作答。不同于一般网络大V的佛系答案,他给的回答不但不“佛”,而且很严厉:
视觉志:网上很多人都说想“躺平”、“摆烂”,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许倬云:这种现象是人自己糟蹋自己。
一条命,五十岁走了人了,他一辈子留下一坨烂泥,整个社会白造他的一个生命。
我希望大家听我这话,不拿我当个老生常谈。我在很用心地跟大家解释问题,我没躲过懒。每个回答都有很深的意思,希望各位体会。
不要说天下有一个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在你自己。因为就像天下没有标准的人一样,也没标准的人生。你们需要每天自己体会,天下没有说是一个灵药,一下来社会忽然太平了,人忽然振作了。
我给出唯一的“灵药”,是“自己掌握自己”,这句话很重要。你的生命是你的,你的人生是你的。你创造,你糟蹋,是你负你的责任,不能怪别人。这句话凶了点,希望大家理解。
视觉志:您觉得人生真的能够“躺平”吗?
许倬云:不能够。
你躺下来,你就是换了六小时糊里糊涂地躺在这。你的生命在糟蹋,你的身体在糟蹋,你的精神在糟蹋,没有解决问题。
你说借喝酒、吃东西忘了这些,那忘了的是你自己。世界没忘记你,时间没忘记你。更重要的,请注意——时间不会忘记你,你甩不掉的。
一转眼,青丝变白发;一转眼,明亮的柔和的眼光变成恍惚的老花。时间不等你,时间不会原谅你。
视觉志:我们要怎么面对生活的各种动荡,和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许倬云:是要定心。
人生在世,这一生是替我自己活的,不是替他人活的,也没人家教我活的。你要掌着你的舵,狂风大浪你才挺得住。
世界放在我身上的资源,大概在你们的一半,我尽量不浪费它,我到今天还是尽量不浪费它。
我有非常好的幸运,我的父母对我非常好,兄弟姐妹都照顾,我一辈子的朋友基本上都相当好。更好的是,我有一个曼丽,我们相处在一起已经50年了。她在我困难的时候撑我一把,在我日常生活不便的时候,我的生活都依靠她,叫我无忧无虑。
你们这年龄你要找个伴侣的话,你要知道,找个好伴侣,不要在过程之中灯红酒绿的,找个相知相识、相恋相助,共同携手走完几十年的人,这种人要找到。
在新书的最后,许倬云说,世界上所有无辜的、被糟蹋的生灵,我都怜惜他们,我恨不得可以替他们。因为但就身体而言,我的状态不如任何人,但我内在的部分,和天地、宇宙是共通的。
这应该,就是许老师很严厉的原因吧。他为这世界上每一个活得不如意的生命难过,希望这世上所有人都能拥有智慧,获得稳定。
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到底何为“稳定”?怎样获得“稳定”?
许倬云说,所谓“稳定”,是让大家不要怕,不要放弃。最不要放弃的是你自己的原则,你自己的人格,你自己的存在。别的都可以丢掉,衣服可丢掉,生命可丢掉,财产可丢掉,你自己人不能丢掉。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