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年
01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4年。
这一年的乾隆帝,心情不错。
打了7年的大小金川之战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最后平定的日子不远了。这大小金川虽然仅仅只有数万人,但战力极为彪悍,他们借助地形和坚固的碉楼,清军在前线数次失利,战局无法打开,温福等将领战死。乾隆帝在盛怒之下杀张广泗、讷亲、阿尔泰等将领。狼狈的乾隆帝,不得不数次更换前线统帅,前后投入了60万大军,阵亡超过3万人,才最终平定这一次叛乱。而这一次战争的代价尤为惨重,花费了7000万两之多,大概是国家两年的收入。
后来乾隆在评定自己的十全武功时,把大小金川之战列为第二。
战功只是一方面,在另外一边,此时的大清国一片祥和。
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度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7.8亿亩,在当时,这是历史的最高值;人口激增,全国人口在乾隆初年时约为1.4亿人,到乾隆四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亿,仅仅是增加的部分,就已经超过了明朝鼎盛时期的全国人口;国库充实,库存的银子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两倍,明王朝当初的财政危机在乾隆四十年没有一点迹象。
在耕地、人口、财政盈余三方面,都处于历史的最高值,乾隆帝确实有自傲的资本。但这一切也并不是没有隐忧,比如前一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二十八日,山东寿张县党家店人王伦,利用白莲教发动民众,举行武装起义。
这个王伦精拳棒,善医术,他心思缜密,为人豪气,治病也从不收取分文,渐渐取得了一定的威望,逐渐就聚集了一帮人。王伦给手下授符箓咒语,图谋反抗清朝统治。而在乾隆三十九年,寿张县等地年岁歉收,地方官又额外加征,民众心怀不满,王伦乘机聚集教徒起事。起义爆发之后,清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几座县城,并阻断了大运河。乾隆杀了两名总兵,派大军来剿灭,起义军很快就失败了。
乾隆帝不明白,这些人并非饥民,他们为何要反叛?
看来还是有很多人心中不平,想要反清。
02
清朝的文字y历经四朝,但最严重的时期是乾隆三十九年开始的,直到乾隆五十三年,在这个14年里,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不仅“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为我讨贼清乾坤”这些捕风捉影的诗句被处理,就连一些不识字的农家,也会因为祖传下来一部不相干的书而招致大祸。
但这种紧张的气氛是不被允许记录的。当时,因为很多字很危险,读书人根本不敢使用,比如“胡”“虏”“夷”“狄”等等,在各类书籍中往往都是空格不刻。乾隆知道了之后,很生气,你们这些读书人,这样做,摆明了是说我这个皇帝搞高压ZC,所以他又下令了:
本朝人刊写书籍,凡遇胡虏夷狄等字常作空白,有的还改夷为彝,改虏为卤,这类情况很多。揣其本意,无非是为本朝忌讳,以表示作者的敬慎,其实不知这种作法本身就是相当不敬的。汉、唐、宋、元、明,历代边疆烽火不息,常指不能臣服之国为虏。我满洲原居东海水滨,若说是东夷之人无所不可,若说是虏就大错特错了。现在普天之下都是大清臣民,连穷边远徼都不忍视之为虏,岂可把虏字加之满洲族呢?总之大清承受天命,统一宇内,中外一家,上下一体,境内各族不得互相歧视。从今以后,凡临文作字以及刊刻书籍,都不得像以前那样胡乱避讳,空格改字,否则以大不敬治罪。
看了乾隆说的这段话,才知道,原来在乾隆那里,这不是文字y,是中外一家,上下一体,是平等。
当时的气氛,今日我们已经难以知晓,因为乾隆也在擦去所有的痕迹,今天我们只有在一些私人所遗留的日记与笔记里去感受当日的紧张情形。
03
明朝的士大夫,若是谁遭受了皇帝的廷杖,那在文官中的地位会急剧上升,如果谁因为不服从、意见不同而被杀头,那立即会成为众星捧月般的人物,比如:杨继盛、杨涟等。
所以明史专家方志远说:明朝的士大夫越是被朝廷惩罚,便越是得到舆论的赞扬,于是更加意气风发;除了文字狱和贪赃枉法,清朝的士大夫倒是少受惩罚,但不是最高统治者的仁慈,而是士大夫的“死相”。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其实是在清朝被折断的。从维护社会稳定来说,清代有借鉴意义;但从倡导自由开放和社会发展来说,似乎明代更具有胸襟气度。
专家这段话说得很客气了。
在清代,士大夫没有了抗争,不是不去争,而是清朝是真的杀,一片一片地杀。
04
乾隆四十年,也就是公元1774年,在地球的另一端,莱克星顿响起了枪声,美国独立战争正式打响。
还是这一年,卢梭发表了他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他在文中写道:人们已经习惯于依附、舒适、安乐的生活,再也没有能力打碎身上的枷锁,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宁,他们宁愿带上更沉重的枷锁。
推荐一个内容优质的历史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