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主义】谢迪斌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导向

谢迪斌 求索杂志 2024-01-21




谢迪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导向有着深刻理论逻辑和突出现实需要: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在具有鲜明实践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基础上;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在具有突出实践导向的新时代伟大实践经验基础上;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原文出处:谢迪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导向[J]求索,2023(4):34-42.



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六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重要理论特征之一,就是有着鲜明的实践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总结过去实践成就和经验的需要,也是更好推进未来实践和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和方法论的实践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要求所决定的,也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务实求是精神为基础的。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深刻理解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导向,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要求的理论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的现实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未来逻辑来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从理论、现实与未来的三维逻辑上,才能全面理解“六个必须坚持”所蕴含的实践意义,才能更加自觉地用“六个必须坚持”指导和引领新时代的实践行动。研究和阐释“六个必须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导向,对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指导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科学理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实践行动提供思路和行动,它不是一般性的抽象阐释和空泛言说,而是提供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的原则和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确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因为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中间环节,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唯心主义,忽视了客观规律的实在约束作用,夸大人的主观意志和行动能力的作用;二是机械唯物主义,忽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意识和改造能力,导出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观点。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这两种偏向的基础上,对传统哲学特别是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超越,将实践的概念和范畴引入现代哲学,突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导向,形成了将客观和主观统一于实践场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原则和依据,那就是坚持实践导向。因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为了适应这种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具有开放性与动态性,因为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生产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根本力量。生产力和人民群众两个要素一经引入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将一般唯物主义转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的运用与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与逻辑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这里提出和确认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原则: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固守具体的观点和一般的结论,还是遵循与运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答案显然是后者,最根本的是要遵循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些具体观点和结论,都必须接受发展着的实践考验,坚持同发展着的实践相符合的结论和观点,创新同发展着的实践不相符合的结论和观点。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两个方面的基本逻辑,既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观点和结论,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突出实践导向,坚持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实践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就是以实践为标准,一切理论观点和行动方案必须放在实践中去检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近200年的历史中不断丰富与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质。列宁指出:“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行动的正确与否、成功与否,必须经过实践检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有着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撰写的《实践论》之所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就在于它系统体现和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原则。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人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放在实践行动中去衡量。正因为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髓与真谛,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之所以产生失误和挫折,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很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些具体观点当成了一成不变的教条。要避免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僵化误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改革开放启动前,开展了一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深刻阐述了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这一讨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承不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否坚持这一根本原则,体现了是否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正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才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够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才能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才会在复杂的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制度优势。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的理解与运用不断深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政治自觉与理论自觉不断增强。早在2013年1月,习近平就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要坚持实践的真理标准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将实践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的确认,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和新境界,已经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与真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命题。这一命题的根本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取得胜利。“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的理论自觉与实践确认,奠定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实理论基础。2023年2月,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拓展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认识,从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概括和实践运用,提供了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支撑。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在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基础上



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在新时代取得系统全面发展,就在于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努力奋斗,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向了新时代,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深刻的实践经验。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和创新,这些实践探索和创新的理论概括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有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就不可能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新时代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紧密联系在一起,确认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是对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哲学提炼和概括。

经过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努力奋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波澜壮阔的进程、辉煌壮丽的成就,为深化和丰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鲜活资源和材料,为总结和概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系统经验与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伟大变革的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必然要彰显成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在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开辟了理论与实践新境界,形成了在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基础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践新变化和新要求,充分说明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建立在新时代伟大实践基础上。有了这一坚实的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总结与概括出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继续推进新时代的实践创新,必须把握和运用好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无论是在整体结构还是系统功能上、无论是在理论逻辑还是行动原则上,都彰显和透示了突出的实践导向。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实践的人民主体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人民的学问”。新时代十年之所以产生里程碑式的伟大变革,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了实践的人民主体性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地位。实践的主体是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民通过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推动历史进步。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坚持实践原则,就要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人民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创新提供鲜活素材和不竭源泉,离开了人民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就会僵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理论创新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创新的结论是否建立在对实践创新的总结和概括上,也就是说,理论创新必须突出实践导向。

人民主体性必须在主动和独立的实践中体现,坚持实践中的自信自立是彰显实践主体性的重要前提,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成功经验。正是在这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必须体现主动性与独立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之前的一切政治势力,之所以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存在局限,就是因为他们领导的社会实践往往受到私有利益束缚和主观偏见遮蔽,不能开展完全主动和独立的实践行动。当实践触及他们私利的时候,就不敢往前推进实践行动了,就对实践产生恐惧,就不自信了,就不自立了,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也就半途而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全体人民利益,全部价值指向就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没有私利羁绊,不会受到利益集团影响。所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光明磊落、自信自立的。要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色,就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实践主动性和实践独立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信自立原则进行了深刻阐释,彰显其突出的实践导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只有在自信自立的基础上的实践才能不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突出实践的过程协同性

实践是复杂的行动过程,涉及的要素和环节是多元的,是主观与客观、目标与过程、资源与路径等要素的统合,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推进实践进程,取得实践成效,必须坚持实践的协同性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立场认识和安排实践进程中的各种要素与各个环节,使这些要素和环节处于良性互动的结构状态之下,为实践进程的顺利发展,为实践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功能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坚持实践协同原则,全面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实践协同的具体体现。正是在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新时代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为了将协同推进伟大实践的成功经验坚持和弘扬下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协同性,将协同的实践导向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是实践辩证法的具体体现。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实践过程协同的经验总结。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守正创新就是协调好历史逻辑的统一性,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秩序协同和统一于实践过程与场域。坚守和开创必须保持协调与平衡。没有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坚守,实践就没有基础,就会成为没有原则和路径的盲目行动;没有发展和超越,实践就失去了前进动力和方向,就变成了简单的重复与循环。所以,要更好发挥实践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就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将守正和创新协同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同时又要“顺应实践发展”。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实践过程协同的经验总结。问题导向充分体现了实践导向,在多要素和多环节的实践过程中,抓住矛盾和解决问题是实践的根本目标,所有要素与环节必须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进行协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强化实践中的问题意识,突出实践中的问题导向,必须将问题导向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与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理论的任务就是实践的任务,发现和解决问题就是实践的根本目的,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导向表征之一。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实践过程协同的经验总结。实践的协同性决定了实践过程必须是全面推进,要将多元要素与多元环节安排在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结构中,发挥实践解决问题的功能。这就是实践的系统性特征,实践的系统性特征必须通过实践的系统观念来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进到新时代。正是在这一实践经验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践系统性原则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就从普遍和总体维度上强调了实践协同性要求。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实践的空间广泛性

实践不仅是纵向演进过程,而且是横向结构联动。人类社会的实践除了在时间上不断加快之外,在空间上也不断拓展。从单一实践走向局部实践,从局部实践走向民族国家实践,从民族国家实践走向世界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揭示的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深刻洞悉和把握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创新,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强化世界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正是在这一实践经验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将这一实践导向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实践进程之中,必须要有世界情怀,将横向结构的全球要素和世界环节考虑进去并融通于实践的全过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然建立在实践的空间广泛性基础之上,彰显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空间广泛性。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实践提供指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之所以在新时代伟大实践成就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和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要目的就在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未来实践提供思想理念和行动指导。这些思想理念和行动原则必须具有实践性,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更加宏伟。只有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导向,才能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未来实践需要。

(一)为未来实践指认了力量源泉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未来征程上,在面临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出现各种风险和挑战。要抓住机遇,要化解风险挑战,就必须寻求和依靠实践中的创造性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认了未来实践的力量源泉:人民的创造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勇气与实践智慧,在实践中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并同时推动实践自身的创新。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这就从唯物史观的哲学高度诠释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内涵: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尊重人民的创造,依靠人民的智慧,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方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印证了这一哲学原理的科学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有着无数的智慧创造,在改革开放中解决了很多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来一补”企业,等等。在未来实践的新征程上,人民智慧一定能够产生更多的实践创造,一定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实践作用。只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靠人民创造和人民智慧,就一定能推动未来实践朝着既定方向前进并最终实现目标。

在未来实践中,必须强化人民的理论自信和历史主动。中华民族是充满聪明才智的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但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聪明才智的运用与发挥受到制约。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这方面更加重视,将其提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强调。“四个自信”的提出与贯彻,就包含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蕴。必须坚持自立自信,是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根本前提,没有自立精神的民族和人民,是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实践的。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这就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未来实践的目标定向。

(二)为未来实践提供了思维方式和行为原则

实践的目的在于发展,发展的前提在于创新,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人类正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创新实践中,实现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出现。所以,在未来的实践中,在思考理论观点、设计行动方案时,必须以问题为支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导向的具体体现。

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实践目标。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在回答和解决实践课题中产生与发展的,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这些重大时代课题决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容与原则,也决定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的重要指导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未来实践的核心主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行动。

必须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仅仅具有问题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行动,将创新思维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人类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很多问题是全新的问题,依靠传统理念与行动,已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创新性要求。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守正创新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实践原则,要求“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实践的根本要求是创新,因为实践中会碰到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发展变化的,要针对变化的问题和矛盾,思考和实施解决方案,必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自觉坚持创新。

(三)为未来实践规划了空间整体性方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中推进。这就要求未来实践必须从空间最大化的系统上,确立实践理念、设计实践方案、实施实践行动,必须用哲学思维来观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这种哲学思维就是具有全球空间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未来实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要用空间系统思维和行动来指导新征程上的伟大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目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这些要素与环节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要素和环节的变动必然带来其他要素与环节的调整。所以,新征程上的实践就不能孤立推进,必须要系统考虑和综合实施。在继承“摸着石头过河”方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对未来实践的科学预测,在未来实践面临要素与环节更加多元复杂的判断下,强调要以系统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未来实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要把握好这些关系,就必须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导向中的空间系统理念。在未来实践中,要将这些关系统一在优化“两个大局”的空间结构之下,优化这些关系的空间要素功能,为宏大的实践过程和目标服务。

在“两个大局”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而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就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空间意识,就必须坚持以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未来实践导向。坚持胸怀天下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经验,在未来实践中必须自觉坚持,要把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技术、优秀文化思想、成功管理经验吸收进来,转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未来实践的思路理念和行动方案之中。同时,也要把中国发展的理论和智慧、成就和经验传播到世界各国,发挥中国人民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立足中华、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未来实践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这一理论特征,更加彰显了实践导向。实践导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六个必须坚持”中的每一个“必须坚持”都闪耀着实践的光辉,承载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伟大实践的引领功能。

(责任编校:马纯红)

END


因排版需要,注释从略,请参阅期刊纸质版原文。 

公众号授权转载请联系duanzexiao@hnass.cn。



刊名:《求索》

主管主办: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出版:《求索》编辑部

地址:长沙市开福区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编委会主任:钟君

电话:0731-84219107

线上采编系统:qszz.cbpt.cnki.net

郑重声明: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投稿请一律通过线上采编系统,投给编辑个人的稿件一律不受理。本刊从未委托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组稿,请勿上当受骗。文章一经刊发,即支付稿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马克思主义】谢迪斌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导向

谢迪斌 求索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