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云南建投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杨林总厂马继良
2015年,20岁刚出头略显稚嫩的马继良进入钢构公司杨林总厂,工作服一穿、焊接面罩一扣,焊枪一拿,就是7年的坚守。
焊工素有“铁裁缝”之称,不仅要“能蹲”,还得“手稳”。马继良初入岗位进行试焊时,从安装丝盘、焊枪,调节电流、电压参数,试焊再到施焊,动作一气呵成,手法娴熟利索,焊缝成型美观,技术完全不亚于一名成熟焊工,边上的老师傅从不以为然到十分惊讶,直呼“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从选择焊接专业开始,马继良从未说过苦,用两年的时间刻苦钻研,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了“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区选拔赛”,虽然遗憾落选,但更坚定了他从事焊接事业、追逐技能成才的梦想。来到公司杨林总厂车间的工位上,他把这里定为新的“起点”,立志要在“焊接”上干出一番事业来。在师傅——“云南省劳动模范”李亚的教导下,马继良成长迅速,凭借着平均每天消耗30公斤焊丝的“实战”经验,在一个个项目中锤炼,一场场比赛中锻造,逐渐在云南省、国家级竞赛中崭露头角,收获众多荣誉,走向“人生巅峰”的他说:“荣誉只是创新的起点,我唯有努力向前。”
在昆明南火车站项目构件制作时,异型弯扭构件的制作无法用机器设备焊接,只能依靠人工焊接,马继良主动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立下“保证完成任务”的军令状。为了保证焊缝成形美观如“鱼鳞纹”,需要使用“斜拉式”焊接技艺,这种焊法焊缝成形精美,质量可靠,但要靠手工操作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心态平稳、运枪手法稳健、不能有丝毫抖动。马继良在工位上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全身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手中的焊枪依然稳稳当当,找角度、控力度,不慌不忙,外观、裂纹、气孔反复琢磨,一一攻克,焊花飞溅,嘈杂的环境里透着别样的宁静。仅用一个月时间,他便熟练掌握了手工“斜拉式”焊接“绝技”,成为公司最早掌握这门技艺的“90后”焊工。他说:“焊接是门精细活,要想掌握好只有下苦工,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放过,精髓要靠一点一滴摸索”。
除了踏实肯干,工作中的马继良还热衷于工艺创新和技术改造。在昆明东城大道改造项目构件制作中,由于纵焊缝较多,需采用碳弧气刨清根工艺焊接,该工艺在清根后形成刨槽,需打磨清理并再次进行焊接填充,整个过程耗时耗力。马继良凭借着长期的一线工作经验,发现弧焊焊接的熔透深度要比气保焊大得多,据此进行一系列研究和实验,最终在不清根的情况下更改相应坡口和钝边,同时采用小车埋弧焊机施焊,实现构件无碳刨全熔透焊接,更是攻克了16毫米以下板厚对接不开设坡口就能达到焊接要求的技术难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生产效率提高了“1.5倍”,为公司“无碳刨焊接工艺”申报省部级工法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长期以来,他凭借着极致的认真态度和创新精神,不断磨练技艺、改进方法、提升效率,共参与完成并成功申报了9项专利,创新创效结出硕果,在“焊接”事业上大步向前。
工作中,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工友们,一起拼一起闯,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焊接难关,在车间一线发挥着骨干作用。2020年,马继良被正式聘任为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内训师,承担起了上千名工人的操作理论与技能培训,耐心传授经验、共享所得。面对许多年龄大于自己的“老徒弟”,他没有丝毫的畏怯,显得非常的从容淡定,从电流、电压调节到焊姿、施焊手法等等,耐心细致地讲解,一遍一遍,从不嫌烦。“焊接技能需要传承!”这是师傅李亚教给马继良的,他也始终是这么做的。
7年的历练锻造,马继良的步伐越发坚定,拿起焊枪,戴上面罩,焊花飞舞,便是他最闪耀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