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种强行煽情,真恶心人

滚君 摇滚客 2021-08-10
今日BGM,《You Are Not Alone》,Michael Jackson。

河南千年一遇暴雨,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洪水之中,一场医院生死拉锯战正在展开。

河医院区洪水倒灌导致ICU停电后,为了不断氧,医生只能手捏气球维持危重病人的呼吸。

郑东院区,当晚11点医护全员在岗,随时准备接收转运过来的重症患者。

郑大三院,停电后医生们打着备用灯,全力为产妇接生。

地铁5号线,郑州人民医院医生跪在地上做了六小时心肺复苏,救了十余人。


一场洪灾,四个医院的生死营救。如果真能拍出来,精彩程度绝不亚于任何医疗大片。

但看完讲新冠的《中国医生》后,我觉得还是不用拍了。

这片不会缺票房,可票房破了10亿,评分还没破7。

还是老问题,大空。

这不单是《中国医生》一部片的问题。这几年根据真实社会新闻改编的电影很多,讲消防员的《烈火英雄》、空乘人员的《中国机长,评分竟然都没过7分。

明明已经有真实故事打底,为什么我们还是拍不出一部好的主旋律?



先从张涵予主演的《中国医生》开始说。

电影主角是新冠爆发后,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导演刘伟强接受采访时强调过团队对电影质量的重视:

广州、上海、武汉三地实景拍摄,无锡1:1搭景重现医院内景;全部医疗器械都是真家伙,有专业医药公司赞助的;长达8个月的拍摄过程中,数十位医疗顾问全程跟组监督。

最终成片效果,专业医生看完后也确认:从专业度来说,是目前国产医疗影视的巅峰之作。


以前我们拍职业剧总会被挑出各种毛病,这几年电影工业化水平上升,技术早已不成问题。

重点是故事。

说一个《中国医生》的严重失真细节:

疫情期间防护物资奇缺,电影里竟然还有值班医生中途去天台抽烟聊天的情节,这一来一回可是足足消耗了4套防护服。

而真实情况是,仅仅弄丢了一个口罩,就能让医护人员崩溃大哭。


缺少真实基础,观众也就没有代入感。

电影里张涵予饰演的院长,缺人、缺物资都能在对讲机里解决。可亲历一线医生说的是:

“一位父亲在留观室去世,女儿立刻跪在地上痛哭,但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求求你们,把这张床位给我母亲可以吗,我们不需要换床单,不要消毒,就让我母亲睡在这张床上,她也确诊了,求求你们。”

说实话,看完《中国医生》我没哭,看完这条微博我反而眼圈红了。

他触及到了事件本质:这是场灾难。

而目前的主旋律片,不是在拍灾难,而是在拍神。

神话一个人,就是对灾难的回避。

还是张涵予主演的《中国机长》。

电影改编自“川航8633”真实事件:高空中飞机挡风玻璃彻底爆裂,机长顶着狂风撕裂、低温考验,历时34分钟,36个精准无误的动作,让飞机成功备降,119名乘客无一受伤。

当张涵予圆满完成任务下飞机的那一刻,机舱外挤满了等待的媒体,闪光灯下,又一个国民英雄诞生。


而当时的真实情况是:

事故发生34分钟后,飞机降落在跑道上,乘客庆幸自己还活着时。

坐在驾驶舱里的机长刘传建、长梁鹏,副驾驶徐瑞辰,三个大男人陷入了沉默。静静地坐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最后,刘传建鼓起勇气说了一句:“我们都还活着。

这不是人定胜天的传奇,是一场侥幸脱险的生死迫降。


人民当然需要英雄。

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必须有对灾难本身的思考。否则和漫威式英雄片有什么区别呢?

《中国机长》始终没问出那个最重要的细节:飞机的前挡风玻璃为什么会掉?

是飞机年久失修、飞前检查流程出了问题、还是玻璃的质量有问题?

每一点,都关乎整机人命。可惜电影里只看到被美化后的英雄主义,看不到惨痛的灾难本身。

同样是飞机遇险、机长英勇救下整机人的《萨利机长》,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绝不这样拍。

电影里也有个飞机迫降成功后,机长走出机舱的镜头:

没有一拥而上的人群、没有举着闪光灯的记者,只有一个上了年纪、刚刚死里逃生的中年人的狼狈。

和他最关心的问题:我需要清点受伤人数。


《萨利机长》的机长扮演者,和张涵予一样,是银幕英雄专业户,但本片里他只有狼狈,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接受上级的事故调查。

哪怕最后成功“洗清冤屈”,也没有“所有人站起来,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的戏剧化镜头。

机长只是淡定走出房间,和他的副机长说了:我们恪尽了职责

机长只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反而成了英雄。





14年前,我们也曾拍出过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张涵予主演的《集结号》。

电影刷新了当年的票房冠军,已经是影坛大佬的韩三平看完后对张涵予说: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随后韩三平才拉着黄建新,搞自己的主旋律电影。

电影主线是张涵予饰演的谷子地,要把自己战死后“失踪”的兄弟,追认成烈士。

表面上看,烈士和失踪就是500斤小米的差距。过《集结号》纪录片我才真正知道区别。

烈士,杀敌而死,是英雄。

而失踪,除了阵亡后没找到尸体,更是“逃兵”的委婉说法。


当年那场绞肉机式的内战,人死到最后实在分不清到底是哪一方的了,我军战士只能把布条缝在身上。

有个阵亡将士写的是:“给妈妈写个信,我是解放军,不是国民党俘虏”。

死,是不怕的;

但得站着死。

电影里张涵予反复让识字的兵记录伤亡人数就是这个原因:白纸黑字的东西,哪怕我人死了,记录还在。

这是他能为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做的最后一件事,所以人在战场上已经炸成两截,他也得拖回来在破窑里放着,尸体在此,咱没一个逃兵。


《集结号》本质上是一个反英雄的故事:主角到最后,既没有获得地位提升、也没有获得万众敬仰。哪怕他最后成功让兄弟们当上烈士了,靠的还是那个当官的兄弟。

如今14年过去,再找《集结号》资料时,我发现很多人眼里它已经变成烂片:

1、丑化我军作战指挥系统:上级怎么可能故意让下级当肉盾拖住敌军呢?

2、严重丑化了军人:电影里竟然还有“上阵前吓尿了”的怂兵?一个退伍士兵甚至敢打包票:要我一条命,打个招呼就行。

这恰恰是冯小刚想回避的战争浪漫英雄主义。


在强大的命运力量之前,谷子地只是一个普通人。他能做的,也只是用自己极为微弱渺茫的坚持和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誓言:荣耀死去的兄弟,为他们讨还一个公道。

电影最后虽然他成功了,但观众不会感到庆幸。因为我们清楚了解战争的残酷,被碾碎的人何其多,谷子地只是比较幸运而已。

以一人之力,达到反战效果,我觉得这是真英雄。

可惜这层反思好像已经被我们的创作者忘记。



《烈火英雄》不该只有杜江吃鸡腿怀念死去战友,它背后是7·16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这场大灾中消防官兵一人牺牲、一人重伤。

《中国机长》的原型,川航机长刘传建事故后患上了高空减压病,“头涨、全身疼、身体关节发痒”,直到7个月后身体还未完全恢复。

而《中国医生》背后,是武汉封城76天、4.26万名医护支援湖北、国家救治费用超10亿元,才换来的“胜利”。

如果有一天能拍“河南洪灾”的回顾性电影,我希望电影在歌颂时,还能拿出哪怕1%的篇幅,谈一谈我们该有的灾难预警、灾情处理系统建设。

可惜这点目前来看是很难做到了。

作为目前市场上最火的主旋律,《中国机长》、《中国医生》两部片不仅名字像,就连编剧都是同一个:于彦琳(笔名“于勇敢”)。

她还《烈火英雄》的编剧。

这些片子票房都过了十亿,或许能代表世面上这类片的改编风向:煽情大过天。

想来如果真要拍“河南洪灾”,大概率是上述三部片的集合体:

医院停电,医生打着手电筒接生后,焦急等待的产妇家属痛哭流涕;

消防战士奋战前线累瘫后,有人拍下他的睡颜,同时加一行小字:“最可爱的人”;

看不见真实的泥土、听不见痛哭的人民、只有一个个被高度标签化的正面形象。

这些确实是事实,但离观众想看的真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大陆 | 策划
大陆 | 撰文
大陆 | 排版
喜欢这篇文章的,点击下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