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乐评人?你就是个P!
《乘风破浪的姐姐》口碑下滑,普遍被认为问题出在评分赛制上。节目组号称要用新的标准定义女团,展现成熟女性之美,可是评分全靠现场那帮又土又low耳朵塞驴毛只能欣赏夜店蹦迪型表演的年轻观众,于是最能展现成熟女性之美业务能力又强的姐姐比如阿朵很快就淘汰了,得高分的还是固守韩式年轻女团那套刻板标准的节目。
一边想要在审美上引领大众,一边又把决定权拱手让给大众,这不明摆着是自相矛盾的昏招吗?我想请问一开始定赛制的时候,导演组带脑子了吗?
得嘞,这个节目不好看了,那我换个节目行了吧,好在《乐队的夏天》第二季总算来了。这也是个引领大众审美,想要向大家介绍比较小众的音乐的节目,评分赛制看似也比较合理,现场大众乐迷的打分只占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靠台上作为驻场嘉宾的超级乐迷,以及坐在后排的所谓专业乐迷。
这些专业乐迷,也就是大家眼里的乐评人,引领大众审美的重任主要就落在了他们肩上,可结果却是,他们成为了这个节目的最大槽点。
乐评人和观众打分常常出现巨大偏差,比如观众打一百多分,乐评人却只打出4分、2分,这个现象本身倒是没什么可指摘的。既然身负引领大众审美的责任,当然用不着和大众保持一致,这就是让他们参与打分的意义所在。
关键是他们点评的言论,以及这些言论所体现出的逻辑混乱、观点陈旧、傲慢与偏见,总之就是完全看不出这帮人有多专业。
第一季《乐队的夏天》里的乐评人丁太升,就因为一些点评言论被喷成过筛子,到了第二季,丁太升不说了,又换了一拨人继续大放厥词,然后继续承担大部分的口水,以至于我们都可以合理怀疑,这帮乐评人就是节目组安排来做效果的。他们的言论越是有争议,节目热度也就越高。
至于他们的那些争议言论,比如说水木年华这么大年纪还在歌唱青春是“中年油腻”,说白举纲的舞台表现不够“Underground”(地下)、太好孩子了,这几天已经有太多人从各种角度喷,光是大张伟现场那番回怼就够他们喝一壶了。
我的观点是,水木年华和白举纲的音乐可能确实不够精彩,不够有新意,专业人士是可以不留情面批评挑刺的,关键是有没有批评在点上,能否体现你作为专业人士的专业素养。
你说人家“中年油腻”,这个论断的专业性在哪里?这明明是主观的人身攻击吧,而且用的还是非常老套的万能句式,任何一个哪怕完全不懂音乐的路人都能说出这番话来。
你说人家不够“Underground”,这个评价的专业性又体现在哪里?难道就体现在你会拽英文吗?别逗了,仁科和李岩在台上拽英文还有几分可爱,你这英文就是个笑话。
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个内行的音乐人把“Underground”、地下不地下当作音乐好坏的评价标准。而且到底什么是“地下”的感觉,这也是个太主观太模糊的表达,我们正常人都get不到,我们听到这个词儿跟大张伟这表情是一样一样的。
这帮乐评人为什么如此不专业?《摇滚天堂》在一篇文章里对20名乐评人的身份背景作了一番简单介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部分答案。
原来这是一支根本谈不上专业背景,乱七八糟,可以用“孱弱”来形容的队伍。
其中有一半都是各种媒体的从业人员,而且还不一定是什么音乐类的媒体哦,有电影类自媒体的,有女性类自媒体的,有综合文摘类自媒体的,还有一个搞笑博主。比起这些音乐修养让人疑惑的自媒体小编,其中稍微靠点谱的也就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某主笔了。
明眼人可以看出来,让这帮人上节目打分,跟所谓的“专业”八竿子打不着。说好听点,这是“资源置换”,我让你上节目露脸,你就得回个礼,在你们媒体上帮我们节目吆喝两声;说难听点,这就是“瞎搅和蒙人”,让自媒体小编冒充专业音乐人,一人顶两票,这对台上那些被打分的真正的专业音乐人,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尊重吧。
其实这种资源置换在综艺节目里都能算一项传统了,以前选秀节目里那些PK环节,投票的一般就是各地都市报的娱乐记者。
我以前在这类报社待过,也做过娱乐版,凭良心说,大多数娱乐记者对音乐真的谈不上专业,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乐常识都很难说得上来。娱乐记者的门槛太低了,不过是个传声筒而已,有些记者连文章都写不通顺,错别字连篇,还得编辑给他改。让他们去当评审,可能还不如在大街上随便拉个跳广场舞的大妈靠谱呢。
《乐队的夏天》那20个“专业乐迷”中,也有一小部分算是正经乐评人出身,是真的写过不少乐评文章的,发表争议言论的好像基本都来自他们。但是对这部分人,我也有意见。
到底怎么才能成为一个专业乐评人呢?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神秘,其实乐评人(尤其是流行音乐的乐评人)根本不需要专业知识,不需要接受音乐教育,也不需要在音乐上有什么真知灼见,需要的无非就是这两点:20%靠听得多,听得杂,会吹牛B;80%靠人脉广,说白了就是会拉帮结派,认识点业界大佬,再认识点媒体领导,靠吹牛B忽悠他们给自己发表文章的机会,文章写多了,自然就成了所谓的乐评人。
国内大多数的传统媒体,帮派意识实在是太重了,写得好的重要性远不如关系硬,只要关系通了,甭管你写成什么样,有没有读者想看,你就可以有一个长期发表的渠道。过去又没有实时反馈机制,这帮人根本不知道读者怎么评价,也不关心,看到自己文章发表多了,还真拿自己当盘菜了,越来越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直到网络时代来临,读者意见可以自由传达,然后你去网上看看,根本没几个乐评人能够经受群众的检阅。除了他们自己,以及赏识他们的媒体领导,没人拿他们当盘菜。
结果就是当这帮从传统媒体延续至今的乐评人活化石出现在大众乐迷面前时,大家听他们的点评就像在听笑话。
但是你也别以为网络时代会催生出真正合格的乐评人。现在新冒出的乐评人,说实话,还不如过去传统媒体上那些呢。
这是因为,商业软文又开始泛滥了,这是比拉帮结派更致命的打击。
过去传统媒体时代,我们在乎的是乐评人影评人的质量问题,而现在呢,我怀疑根本就没有人够资格被称为乐评人影评人了。当你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收钱写的彩虹屁软广,读者凭什么还要信任你的观点立场?
过去也有用红包收买乐评人影评人的现象,但那时候红包不会太大,也就是个几百块,最多上千吧,一些文化人咬咬牙还能经受住良心考验。现在呢,老板们财大气粗了,而且会注意精准投放,找的就是有群众基础的博主号主,一砸可能就是好几万甚至上十万,穷惯了的文人写手们,谁能不动心,谁不被压趴下?
电影方面,我还能找到“反派影评”这样坚持观点独立性的公众号,音乐方面就太难了,华语音乐比起华语电影本来就凋敝得厉害,靠兴趣和一腔热血坚持写独立乐评的,根本就没有了吧,剩下的就是顶着乐评的马甲收钱写软文的营销号。
所以事实就是明摆着的,现在已经不存在专业乐评人了,这个行业已经死了。《乐队的夏天》如果真想引领大众审美,完全可以去找一些真正的业内人士,就像金曲奖评委那样,可以找唱片制作人、作词人、作曲人、录音师乃至比较资深的宣传企划,都比现在这个“专业乐迷”阵容强。
但如此较真也许是我不识趣了,真正的专业人士说的话,哪能有这些伪专业人士能制造话题啊。说到底,这不过是吸引流量的娱乐节目罢了。
这篇文章说了不少媒体行业的坏话,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我在这两行都做过,现在也还在做,但我不怕自揭家丑。前段时间有同行在文章里提到我,还给我送了顶“影评人”的帽子,我一时不知该惊喜还是惊吓。我虽然也写过影评,但肯定没资格当专业影评人,同行里有资格当影评人的,那也没几个。
END
你还可以继续阅读肖浑的文章:
一个够销魂的
轻文艺公众号
肖
浑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肖浑
公众号ID:wohenxiaohun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eibeijia00”
或者发送邮件至7356247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