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方舟有“原罪”吗?

肖浑 肖浑 2021-06-10


因为日本外务省年度审计报告被曝光,之前他们在一个中日交流项目里资助的中国知识分子名单也随之流出,那份名单大概有十个人左右,其他还包括熊培云、马国川、何兵等,但现在被攻击的主要就是蒋方舟一个人。

 

那个项目我早就知道了,因为蒋方舟就没隐瞒过,那本从日本回国后写的《东京一年》我还翻过呢,里面就交代了她参加这个项目的情况。当时这事还完全没问题,就是被当做正常的文化交流来看待的吧,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就忽然被揪出来,说蒋方舟领了日本人的好处,一个月拿2万,这是日本人狡猾邪恶的文化渗透,蒋方舟就是个汉奸。她接受日本电视台的采访,《东京一年》里的内容,还有她过去写的政治题材的文章,都被拿着放大镜各种解读,加上她过去的种种所谓黑料,全部都被扒了一遍。


 

这件事情本身网上现在已经有各种信息和评论,我不想多说。此刻我更想讨论的,是蒋方舟从成名到现在,二十多年来,她所承受的大众眼光,她为什么会承受这些,以及她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

 

已经记不清蒋方舟这是第几次被围攻了,印象里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要被拉出来攻击一轮。因为她是我湖北老乡,我以前又喜欢看各种杂志,会经常看到她写的和写她的文章,所以那些争议我基本上每次都关注了。

 

在郭敬明不当作家之后,蒋方舟应该就是当今中国被骂得最多的作家了。之前大家骂郭敬明,来来去去无非就是骂他价值观庸俗喜欢炫富,角度非常单一,但蒋方舟每次被攻击的角度都不太一样。

 

在她最初以“天才儿童”的名号出道的时候,因为年纪太小,她妈妈尚爱兰女士在背后的作用又太过明显,争议就主要都冲着她妈妈去了,大家对她还处在观望状态中。一个聪明早慧能写书的小孩子,当成新鲜奇观随便瞅两眼也就够了,至于她到底写了什么,有什么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不重要。


 

随着天才儿童慢慢长大,争议就渐渐转移到她自己身上,尤其是以成年为界,她一下子就成了无比显眼的靶子,一支支箭镞从四面八方朝她射来,她的种种行为也总会准确踩中各种社会情绪的雷区。来看看这些年她踩过的雷都有哪些:

 

A. 清华自主招生的雷。

 

蒋方舟高考考了561分,被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降60分调档录取,这在当时就触动了很多人对于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从自主招生政策本身,到招蒋方舟的前后具体程序,还有蒋方舟高考语文只考了117分是否能证明她的文学才华,这些都是争议点。

 


此后多年里,这个雷动不动就会因为各种事情引爆。最近一次是北大牟林翰PUA女友致其自杀事件,因为牟是北大学生会的,于是引发公众对高校学生会不良风气的讨论,蒋方舟在微博也发了一段自己写的对学生会的观察文字,着重讲了讲那些学生干部身上的官僚气,很快一个叫“开水族馆的生物男”的大V就转发道:“博主自己怎么上的,心里就没点逼数么,还有脸嘲笑同道中人”,然后蒋方舟自证清白,结果却是对方更猛烈的进攻,罗列了蒋方舟的各种所谓黑料。

 

B. 《新周刊》副主编的雷。

 

蒋方舟刚从清华毕业,就成为《新周刊》杂志的副主编。在这之前,她就给《新周刊》写过不少稿子,杂志总编封新城说小蒋这是从主笔一步步循序渐进成为副主编的,但在外界看来,凭什么蒋方舟每一步的进阶都能遥遥领先于同龄人呢?这到底是和能力挂钩,还是仅仅因为她占据了文人圈子的资源优势?

 


C. 公知的雷。

 

蒋方舟大学毕业后一度是以“公知”的形象示人的,那时候正是国内公知群体最得势的时候,而蒋方舟就是这一群体年纪最小的一员。她在媒体上写了不少讨论政治议题的文章,当时应该也得到过圈子里前辈的夸赞。这在当时可能算是踏上了时代的顺风车,但谁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还过去不到十年呢,“公知”就成了负面标签,当时写的那些文章,发的那些微博,现在一条条都被搜罗成了罪证,尤其是关于香港、台湾的文字,现在都是高危雷区。

 

除此之外,蒋方舟还被酷爱揪代笔的方舟子攻击过,说她的文章都是母亲代笔。

 

作为《圆桌派》常驻嘉宾,她也不怎么受观众待见,节目一有她观众就会各种嫌弃,说她讲话没深度就爱掉书袋,还有不少人攻击她的外貌。



被攻击的当然还有她的老本行——写作。每次她出书,评论里都会频繁出现“名不符实”、“德不配位”、“江郎才尽”之类的负面评论。

 

一个年轻人,在短短人生中被如此多角度大范围的屡次攻击,到底是为什么?

 

大家骂她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刨根究底的话,无非就是一表一里,两个方向:

 

一个作家写不出能服众的代表作,名气和实力不相符,文学才华无法被证明,此为表。

 

大众对一个一路走捷径的既得利益者的愤恨不平,此为里。

 

在很多攻击她的人眼里,这两条就是蒋方舟的原罪。

 

只要蒋方舟写不出满足大众期待的作品,同时又要以累积的知名度牟利,就会一直是众人眼中钉肉中刺,作为靶子就会一直吸引四方箭镞。

 

她自己对此应该也心知肚明,但她无力改变。

 

如果她想摆脱这种处境,相应地,就只有两条路:1、退出这个圈子,彻底泯然众人。2、写出足够有说服力的文学作品。

 

但这两条路都非常非常难。因为蒋方舟从小就是被大人们揠苗助长塑造起来的,而这种塑造中,还掺杂了各方利益的博弈。一直以来,蒋方舟都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各种处境而已。就像她自己在节目中说过的,她已经习惯了迎合大人,至今还有明显的讨好型人格。

 

最初,塑造她的是母亲尚爱兰。这个不太得志的女作家,灵机一动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让她刚学会写字就要经受艰苦繁重的写作训练,然后用尽所有人脉资源,让她9岁出书,11岁开报纸专栏。

 

尚爱兰在这些事情里面当然是有主导作用的,但也不能小看媒体的主动性。把一个才十岁的小女孩捧为天才,对于母亲和媒体是双赢局面,媒体借机也可以制造话题提升销量打造品牌,这就是利益交换嘛。在这个过程中,蒋方舟是懵然无知的,甚至常常感到痛苦或者尴尬。她说过,最尴尬的就是叔叔阿姨围观,命令她当场表演写作,好像写作和弹琴、演杂技是一样的。


 

后来蒋方舟靠着写作才华,一步步被名校破格录取,先是湖北本地最好的华师一附中,然后是全国最好的清华大学,这其中难道仅仅只是蒋方舟一方占了便宜吗?这些学校提前谈合作,要破格录取,是不是也是想吃吃名人效应的红利,打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旗号给自己的宣传工作添砖加瓦?

 

蒋方舟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又有一批媒体不断地围过来,比如《新周刊》。蒋方舟能在《新周刊》从主笔做到副主编,当然也是相似的逻辑:利益置换,创造共赢。

 

而那几年比较有影响力的市场化媒体,几乎都是公知把持的。带她进入圈子的那些老男人们,那些杂志社的主编们、电视台名嘴们、专栏作家们、微博大V们,几乎全属于泛公知群体,开口闭口都是自由和启蒙,在这种环境下,她当然也会慢慢被塑造。所以那几年她的文章经常会涉及政治议题,一个刚刚踏上社会,对复杂现实还缺乏直观感受的小姑娘,仅仅靠着在书里看来的概念理论,还有叔叔们在酒桌上的耳提面命,就硬着头皮去分析一些过于宏大的问题,反正甭管写成啥样都能发表。

 

她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应该是《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我看了,最大的感受就是那是小孩在努力说大人话,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她的理解都很浅,但又急于表现自己,所以就显得非常吃力。但书中有一个部分叫《审判童年》,是从她自己的童年经历出发的,写出了童年的黑暗压抑,我觉得就特别好,言之有物,是很深入的自我剖析,也能让其他相似环境下成长的人产生共鸣。


 

后来没过几年公知和他们所在的媒体就失势了,新的媒体文化形态开始蓬勃,蒋方舟也能在裹挟之中及时调转方向,少谈政治,多谈更安全的话题,频繁参加各种项目,包括录综艺节目、谈话节目、加入知识付费项目、开公众号等等,与各种新的媒体展开了新的互相利用,在名气依然在线的情况下,也接了不少商务,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然后就到了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原来蒋方舟一直都是按部就班地去接受每一个变化,和小时候的她好像没什么区别,还是一个很乖的女孩子,乖乖听长辈的话。她没有叛逆期,即使曾经看起来叛逆也是迎合某些大人的期待。她一路以来被母亲塑造,被名校塑造,被媒体前辈塑造,既讨好他们,也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也一路顺风顺水,名利双收,在每一个阶段都比同龄人站得更高更远。如果换你在她的位置,你会有别的选择吗?

 

当她处在一个因果关系链条里,一张利益关系的大网里,她的人生就只能顺着它们滚动向前。毕竟,她从9岁开始就已经身在其中了,要挣脱谈何容易,她的个性又不是那种决绝的人,利益的诱惑对她自己也有吸引力。为此而一次次挨骂,她一定会很痛苦,但也只能承担。

 

既然不能挣脱出去,那么另一个方向就是写出足够有说服力的代表作,但这也很难。因为这不符合一般规律。别的作家,都是先写出好作品,要么畅销被讨论,要么得大奖,然后才成名。而好作品又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机缘缺一不可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家对生活有经历、有观察,长期累积然后自然爆发。但蒋方舟完全是反过来的,她是先成名,之后就被罩在了名利场的壳子里,从来没有扎到粗粝的生活里去体验过。所以她在日本生活了一年,写的全是看书看展的心得体会,她和现实生活好像总隔着一层,这样的人怎么会写得出饱满扎实的作品呢?

 

虽然现在大家普遍都觉得她才不配位,有名无实,但我觉得还不至于如此,小蒋其实还是有点才华的,至少她运用汉语的能力算是出色,而且确实读了很多书,非常用功,还时不时地展现出独具一格的机智幽默感。但她尴尬之处也恰在于此。如果她完全江郎才尽,一无是处,当然不等别人轰自己就灰溜溜退圈泯然众人了,就像其他很多少年天才一样。坏就坏在她那一点小才华,放在普通人里吧,算优秀;放在作家里吧,又比较一般,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

 

而且现在文学本来就处在一个低潮期,不但蒋方舟没有路人皆知的代表作,全国有这种代表作的作家又有几个呢?你一只手能数得过来吗?文学的评价标准又很主观,到底写得好不好,就是个各花入各眼的问题,你觉得她写得差,她粉丝可不答应,而只要她还有一票粉丝读者,作为作家也就算合格了,难道一定要和张爱玲比肩才能名正言顺吗?那是不是也太苛求了?

 

其实我觉得相比起作家,蒋方舟更接近于一个媒体人,她大学学的就是新闻,不知道是否源于对自己的认知。这些年她出现在公众视野,要么是作为媒体人评论各种事件,要么是作为新闻当事人被大家评论。她现在的生存,依赖的就是媒体机制,而不是图书出版机制,既然是这样,如果我们按照媒体人的标准去打量她,是不是就比较好接受了?

 

她自己可能还不服气,依然想要满足母亲尚爱兰最初的期待,成为作家,写出好作品。这几年她把力气花在了写小说上,出了两本小说集,但反响都一般。她自己肯定也很着急,但欲速则不达,创作这事儿越着急越难成功。就像上面分析的,她妈妈一开始就错了,一个作家是无法从小刻意培养的,就像大学中文系也无法教出作家。先成名然后再努力写出代表作,这就是本末倒置、因果颠倒的。

 

所以蒋方舟的处境大概还会一直这样循环下去,进退维谷,一直就那么尴尬地卡在那里,继续成为被攻击的靶子,成为媒体人的素材,也成为这个时代一尊被任意解读的符号。


END

你还可以继续阅读肖浑的文章:

白岩松的翻车,释放了一个社会信号

假如有冒犯观众比赛,包贝尔肯定是第一名

袁隆平这一辈子挣了多少钱?



一个够销魂的

轻文艺公众号


肖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肖浑

公众号ID:wohenxiaohun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eibeijia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