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九四二》上映十周年:它是怎么从被群嘲变成经典的?

肖浑 肖浑 2023-08-10

前几天郑州富士康员工集体徒步回家的事情发生后,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就被很多人反复提到,因为两件事都发生在河南,那些徒步的照片又和《一九四二》的一些剧照比较像,实在容易引人联想。

不过后来看了一些富士康员工的采访,发现是大家误会了,原来他们回家主要是为了躲病毒而不是没饭吃,两件事本身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但借此能够让《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时隔十年之后重新被打量,也挺好的。《一九四二》是2012年11月底公映的,到现在刚好差不多十年了,这个时间点也是有点巧。

而且,在这十年里,我眼瞅着这部电影的口碑,从一开始的以群嘲为主,到慢慢地翻盘,直到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到这部电影的价值,几乎是赞声一片。它的豆瓣评分,也从刚上映时在及格线附近徘徊,到后来升到7分档,最近更是跃升到了8分以上,成为群众眼里的佳片和经典了。

这个变化,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值得研究一下。同样一部电影,在同样的一个国家,观众群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为何前后观感竟然会天差地别呢?是环境变了?世道变了?还是人心变了?

我自己是在上映后第一时间去电影院看的,当时也能看出电影的一些问题:线索和人物太多,难以面面俱到,可能就会显得重点不突出;有些地方比较生硬,比如宗教的部分;有些地方又太洒狗血了,比如张默和风车那段。

但我还是觉得瑕不掩瑜吧,那些优点是更耀眼的:对灾难的全方位展现,既讲了天灾,也讲了人祸;对人的劣根性的各种揭露,既批判了官员,也讽刺了灾民;还有对于无数人被历史裹挟的那种复杂态度,既尖锐,又悲悯……都是国产片里很难看到的,在完成度上也是很不错的。所以我当时给了五星好评,还很快又去电影院二刷了。

那个五星好评,应该也有意气用事的因素,就是要跟主流评价对着来。因为当时骂这部电影的人太多了,我大概也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骂。一个是因为冯小刚那几年特别不招人待见,“小钢炮”嘛,又是骂观众,又是骂影评人,把能得罪的人全给得罪了,然后当时正逢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期上映,李安的老好人形象和冯小刚的恶人形象对比太过鲜明,而且又传出《一九四二》抢占《少年派》排片的消息,于是广大群众就自发站队,捧一踩一了,《少年派》评分飙升,《一九四二》就被大量的一星占领。当然《少年派》肯定也是好电影,但《一九四二》就在这轮站队中不幸沦为炮灰了。

▲后来《我不是潘金莲》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又是同一档期打擂台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认同的说法,就是认为冯小刚拍这种题材是在消费苦难,无数同胞经历了那么悲惨的灾祸,结果几十年后变成你的拍摄素材,为你的商业票房助力,那么多人的血和泪现在换成了你手里大把大把的钞票,你还要点脸吗?于是《一九四二》就被部分观众以这个原因抵制了。但这种说法你仔细一想是有些胡搅蛮缠的,其实就是在道德绑架,因为电影天然地就有商业属性,人家投了那么多钱你总得让人收回成本吧。照他们这么说的话,那灾难就不能成为一个题材了,除了电影,还有书、媒体报道,干脆都不要涉及了,因为这背后都必然是会有商业操作的嘛,那所有灾难就都不能提了呗,大家都失忆就好了呗?

不过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骂冯小刚“消费苦难”,和冯小刚的自身形象也是不无关系的,换一个导演估计就不至于惹这么一身骚。冯小刚从出道以来就一直是顶着“商业导演”的名号行走江湖的,他的电影票房一般都挺高,而他又特别在乎票房,为了拉动票房会动用各种手段,成功后又会吹嘘票房成绩。这就会给人一种印象,他不管拍什么都是奔着票房去的。之前拍《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冯小刚就已经以“消费苦难”的罪名被攻击过一轮了。再到《一九四二》,哪怕冯小刚反复强调这是他十几年来一直想拍的题材,为了理想可以不顾票房成绩云云,大家怕是也很难相信了。

《一九四二》刚上映时的这条短评很具有代表性,基本囊括了电影遭遇恶评的几个主要原因:

这段话中的“LOP”,指的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因为它的英文名就是“Life of Pi”;至于“护舒宝”,资深八卦爱好者应该还有印象,那段时间舒淇被网暴,删光微博还坐在公园里哭,冯小刚发言为舒淇撑腰,骂网友是畜生,因此被刻薄群众赐了个封号“护舒宝”。

不过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没说到,就是以这个题材,放在年底贺岁档那么一个档期,就注定了不会有多好的成绩。你要讲的事儿本身就太沉重、太压抑了,你拍得再好,普通人也不会有想要看的兴趣。即便不小心去电影院看了,也会立刻后悔,然后怪你破坏了自己的心情。《一九四二》上映后不到半个月,《泰囧》上映,票房立刻横扫,《一九四二》就被挤到了犄角旮旯里无人问津。那时候,人民群众需要的就是《泰囧》这样的电影啊。

我觉得最后这一点,才是《一九四二》票房口碑双双失败的最主要原因。2012年,经济还在快速增长,国门还在大举开放,我们的生活还自由自在,波澜不惊,顶多只有些小郁闷、小烦恼。周末去电影院,多数人就只想看一部让人开心的爆米花电影,在里面得到一些小释放、小幻想。一部《泰囧》就有力拉动了中国人去泰国旅游的热情,包括我自己,我真的就是在看了《泰囧》没几天后,就踏上了飞往泰国的航班,当时就是这么简单方便的啊。

再看《一九四二》,灰扑扑的调子,慢悠悠的节奏,里面死了那么多人,还把每个人都批判得体无完肤,看得人憋屈难受,何苦呢?几十年前的人的苦难,和现在的我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不是对历史特别有兴趣,如果不是在人文精神上有所追求,作为一个普通人,实在是没有理由掏几十块钱把自己按在那里受两个多小时的罪啊。

这个道理,我相信以冯小刚的聪明劲儿,他肯定能明白,他也认了。《一九四二》赔本了之后,他就乖乖又拍了部挣钱的《私人订制》,把窟窿给堵上。

再过几年后,冯小刚失势了,摔了一个大跟头,爬起来后也再回不到过去那般风光,群众对他的怨气也随之消散,可以相对比较平和地看他的电影了。

▲冯小刚真的老了


时间就这样走到2020年。曾经觉得灾难与自己无关的年轻人,终于也遭遇了大灾大难。而且我们在这灾难里的很多见闻,很多感受,都很难有机会表达出来。这个时候,人们在《一九四二》里,看到了很多能够感同身受的东西。

这里要郑重推荐大家看一篇文章,可以说我前面写了这么多字,主要就是为了在这里推荐这篇文章,你们一定要看啊:

时间终将证明《一九四二》的伟大

这篇文章用了文本细读的方式,放大《一九四二》里的一个个细节,然后让大家自己去想,里头都有些什么意味。十年前你看的时候,可能对这些细节根本没上心,打个马虎眼就过去了。现在回过头再去看,带着那些切身的经验感受去看,你就会发现,一九四二年和二零二二年,怎么会有这么多可以相互映照的内容啊:女孩儿在逃难路上非得带着小猫这种非必要物品,然后被人非议;有钱人倒霉了,穷人幸灾乐祸;有人因灾难而升官发财;民众对媒体记者的敌意和不理解;还有那些上纲上线、不通人情、漠视生命……跨越八十年的这些雷同,是纯属巧合,还是实属必然?

我看也有历史研究者指出电影里不少历史事实上的硬伤,不过冯小刚的本意或许就不是还原历史,而是借古讽今,甚至预言未来?而且,所谓的真实,除了历史细节的真实,也还有人性上的真实嘛。

都说人是不会从历史中汲取任何教训的,只会一遍遍重复曾经犯下的错误。人性的原地踏步总是让人悲观。从宏观上看,也许是这样。但人与人是不同的呀。如果那时候少一些觉得灾难与自己无关的年轻人,如果更多人有反思历史与反省自我的自觉,那么现在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不是也就会有一些些不同,是不是也就没这么叫人沮丧了?

我推荐的那篇文章结尾提到了冯小刚疑似移民美国的事情,但冯小刚后来很快就在朋友圈回应了此事:

看看,曾经那个天不怕地不怕谁都敢怼什么都敢拍的小钢炮,现在说个话竟是如此的谨小慎微。这样的前后对比,和《一九四二》口碑的前后对比,都会叫人无限唏嘘,感叹冥冥之中那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够震慑万物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

END

你还可以继续阅读肖浑的文章:
这对姐妹花的人生路,你选哪条?
好羡慕她可以在台上对着那么多人说“F**K”
庞博真的没有缺点吗?


一个够销魂的

轻文艺公众号


肖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肖浑

公众号ID:wohenxiaohun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eibeijia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