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里的女人为什么越来越弱?
看了《满江红》,感觉张艺谋终于算是把商业类型片给整明白了。节奏紧锣密鼓,剧情全是那种大转折、强刺激,时不时还要来点插科打诨的小包袱,到结尾就必须要升华彰显正统价值观,而咱们最正统的价值观无疑就是家国天下。原来商业片最重要的是这些,而不是什么大场面大投资。此片几乎全都是在一个大宅院里拍出来的,省了多少成本啊,性价比可太高了。
至于商业片最有效的两大元素——性与暴力,因为审查原因不宜过分渲染,那就再做点手脚,在性的问题上就打打擦边球,而暴力呢,因为全部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夜晚,于是血腥场面巧妙地被夜色遮掩起来,显得没那么可怕了。
总之呢,整部电影就是各种精密计算的结果,而且反转又反转的叙事很符合现在那些爱玩剧本杀的年轻观众的口味。这样的商业片应该是年轻导演比较擅长的,但事实却是国内年轻导演没几个能做到,靠的却是已经七十多岁的老谋子,还是挺让人惊叹的。
但随着影片票房的一路高歌猛进领跑春节档,争议也随之而来。其中最大争议就来自上面说过的打擦边球的性元素,让部分女性观众感到不适,认为电影涉嫌“辱女”。
艺伎瑶琴,作为男性主导的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其妆容造型还是针对她的台词,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仅仅供男性凝视和意淫的符号。从和金人共度春宵到被士兵凌辱强暴,其间还掺杂着男主角对她是否贞洁的追问评价,透露出来的都是那种特别传统男权的观念,明显是为了讨好男观众,于是那些女权思想觉醒的女观众当然就不干了。
以张艺谋一贯的埋头干活不理会争议的性格,这次想必也还是会保持沉默。这个电影具体的情节争议,女权博主们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我也不想多说。我现在更想说的是另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张艺谋电影作品里女性形象的变迁。
如果针对《满江红》的“辱女”争议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那么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个问题,就是再清楚不过的客观事实,熟悉张艺谋的影迷应该也发现了:女性角色,在张艺谋的电影里,从曾经绝对的主导地位,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工具化,甚至于可有可无。
早期的张艺谋,拍的那些拿遍世界大奖的文艺片,几乎清一色都是大女主电影,女主角全都是巩俐,性格都很鲜明,或热情泼辣,或执拗坚韧。她们敢爱敢恨,挣脱传统枷锁,正视自己的欲望。那是中国电影女性角色画廊里最浓墨重彩的一串形象啊。
《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这几部电影的整个情节都是围绕女主角巩俐的,男性处于从属地位,是软弱的、腐朽的。而《红高粱》和《活着》这两部,男女主角至少也是同等重要,分庭抗礼的。
即便后来女主角从巩俐换成章子怡,《我的父亲母亲》也是绝对的女性角色主导,以至于我们到现在只记得章子怡穿个花棉袄在山坡上奔跑,男主角干了啥都没印象了。
在早期那些电影里,张艺谋对女性的态度,都是明显的赞美、歌颂啊!赞美她们蓬勃坚韧的生命力,赞美她们的母性,还有,赞美她们本身形象上的美。一个以赞美女性起家的导演,怎么到老了,却要面临“辱女”指控呢?
女性角色在张艺谋电影里的边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2002年,张艺谋宣布转型,投身商业片领域,接连拍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几部大片。本来这种古装动作题材都是以男性角色为主的,但张艺谋的惯性让他暂时还无法放弃女性角色。《英雄》中的张曼玉,《十面埋伏》中的章子怡,《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巩俐,也还是非常重要,至少可以和男主角平起平坐。
但结果是,这几部大片都引来了大片骂声,票房盈亏不谈,至少在观众口碑上,都是把它们视作烂片的。(不过多年后《英雄》又神奇地口碑逆转)
于是张艺谋又回到了他擅长的文艺片领域,接连拍了《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归来》,口碑立刻又回来了,而且这几部电影里的女性角色还是很突出的。
但是张艺谋对于女性态度的微妙变化已经开始出现。《山楂树之恋》里的幼态少女,《金陵十三钗》里的风情妓女,比起他早期拍的那些强势、有厚度的女性形象,都是比较被动承载着男性凝视的,更多代表的是直男的欲望投射对象。
后来张艺谋还是不愿意躺在自己的舒适区,对于商业大片总不死心,于是又有了《长城》。这是张艺谋导演生涯里规模最大的一部电影,也是很多人眼里最烂的一部。但《长城》对于张艺谋还是起到了一个转折意义,那就是他终于在商业片里彻底放弃了对女性角色的塑造,《长城》名义上的女主角景甜,是所有人都一望即知的纯纯花瓶。
经历了《长城》的最低谷,张艺谋在商业片领域终于交够了学费,找准了方向,于是就有了《影》《悬崖之上》《狙击手》《满江红》的密集输出,几乎是一年一部,每一部都换一个类型,武侠、谍战、战争、悬疑,而且都能维持一定水准。和他在商业片领域越来越驾轻就熟同步发生的就是,女性角色继续被放弃,一直被放弃。似乎他明白了,只要是拍商业片,就不能把重点放在女性身上,女性只能是点缀、镶边儿、从属支配的地位。
大家回顾张艺谋的导演生涯,往往觉得他最大的转变就是从文艺片转到商业片,可我觉得,女性角色在他电影里的转变,是难以觉察但实际上更重要的一条潜流。
从上面的梳理,我们就可以大致总结出,谋女郎的形象,年龄是越来越幼齿的,戏份是越来越少的,性格是越来越弱,从主动变被动的。
为什么八九十年代张艺谋的电影可以在性别观念上引领风气之先,现在女权都崛起了,张艺谋的女性角色却反而越来越弱了呢?
一个最现成、最容易想到的答案就是,张艺谋老了。
而这就涉及到他隐秘的心理了。虽然他从不公开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只能靠揣测,但首先可以明确一点,张艺谋是一个精力异常旺盛的男人,这从他的面相、体态,还有他的工作状态,都可以看出来。这么几十年,他一直都在高速运转,从来没停下过。而一种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的说法是,工作狂的荷尔蒙、多巴胺、力比多、肾上腺素……反正就是这一类的吧,都比常人要高,而工作只是转移过剩精力的一种手段。
据说李安拍《色,戒》曾经想过找张艺谋演男主角易先生,李安的选角眼光多么毒辣,他看到了张艺谋的阴沉和性张力,那个画面真是想想就带劲,最后张艺谋没演真是太遗憾了!(这一段是可以说的吗?Sorry张导演我一直都很尊敬你,如有冒犯请多包涵呀)
这样一个男人,年轻的时候向往那些同样精力旺盛热情似火的熟女,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而当他跨入中老年,进入人生的下半程后,各种心理应该也都会有一个转变。尽管在工作上他甚至比过去还要拼命,总是几个项目同时操作,夜以继日地开会、勘景、拍摄,但这会不会只是不服老的体现?他或许只是想证明自己,并以此对抗衰老带来的恐惧。但是在内心深处,某些自然的变化就是无法抵挡的。比如,不再能驾驭强势女性,也不再能欣赏女性的丰富层次,于是转向了普通直男审美眼光之下,那些幼态、柔弱、被动的女性,要么纯情,要么风骚,别的状态都不再需要。
再次瑟瑟发抖,作为一个尊敬张导演的影迷,上面两段属实是我僭越了,就当我是胡说八道吧,当不得真的。下面才是认真的分析,请重点看下面。
女性角色越来越弱,除了导演的心理因素,我觉得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大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张艺谋不是一个思想性强的导演。八九十年代他拍的那些电影,都是靠改编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莫言、苏童、余华的那些小说原著本身,就在文化内涵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张艺谋只需要从技术上去加工完成就好。而那些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多数时候都是从“母亲”这个角度去塑造的,这样还能与民族、土地、寻根等等大词儿结合起来,深度厚度就出来了。而当你以母亲为原型去写一个女性形象,去拍一个女主角,当然就是会以歌颂赞美为基调。
进入二十一世纪,张艺谋说他越来越难看到好的文学作品了,文学已经被边缘化了,他只能放弃文学这根拐杖,尝试自己独立行走,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被批评编剧能力薄弱,那些烂片烂就烂在剧本太差。已经没有作家为他提供丰富的女性形象,他自己又创作不出来,那能咋办呢?
虽然偶尔也能找到一两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改编,可另一个更大的麻烦来了:审查尺度越收越紧。前些年他一直都是商业片和文艺片两条腿走路,可走着走着就发现,文艺片那条腿越来越瘸,总是被审查限制住。《归来》如果能按照原著《陆犯焉识》来拍,巩俐饰演的冯婉瑜应该会是又一个经典女性形象吧,可是不行,必须删掉与政治运动有关的大半情节,只保留最简单的一条线索,于是角色也单薄了许多。
对于张艺谋来说,立体丰富的女性角色,只能靠文艺片展现。可他现在拍不了文艺片,拍了也很难按自己的心意拍好,那能咋办呢?作为一个闲不下来的工作狂,他只能一部一部地尝试各种商业类型片,武侠、动作、战争、悬疑……这些类型片,本来就很难给到女性角色空间,女性观众可能多数也不爱看,这在世界范围内都还是一个问题,不能单单怪到张艺谋头上吧。
女性向的商业片,当然也有成功的,但是好像只能靠女性创作者自己去完成。《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是女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导演薛晓璐也是女的,再之前的《失恋33天》,导演虽然是男的,但这个片子成功主要是靠女编剧鲍鲸鲸的剧本吧。让张艺谋去拍一个女性向的商业片,可能吗?
《你好,李焕英》大获成功之后,并没有随之出现一股女性向商业片的热潮,我一度对此感到疑惑,但很快就想通了。商业片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比文艺片更难拍,更需要创作者的全情投入。一个男导演拍女性为主的文艺片,他还可以靠想象,靠包装,靠各种花里胡哨的装逼镜头。因为文艺片是可以远距离欣赏的,不需要太过自我代入。但是商业片要成功,一定是需要引起观众普遍共情的,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先得让创作者自己和角色共情。
所以贾玲的《你好,李焕英》成功了,虽然贾玲几乎没有任何拍电影的基本功,她靠的就是强烈丰沛的真情实感,让观众与她共情。这样的案例很难复制,因为现在女导演还是太少,而男导演又做不到。你让张艺谋拍几十年前在历史动荡中坚韧不拔的母亲,他可以拍得很好,因为有距离感。可你让他拍当代都市女性白领的生活,对不起,他做不到,即使拍了你也会一眼戳穿,根本不像,我们都不这样啊。
不知道我解释清楚没有。总之就是塑造女性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缺失,审查制度对文艺片的限制,商业类型片中女性角色表现空间的狭窄,还有导演自己年纪大了以后心理上的变化,几股力量合流,共同让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角色变弱了。至于现在的“辱女”争议,不过就是这个现象必然会带来的一个结果。张艺谋自己可能也很无奈,他的追求不过是做个兢兢业业的手工匠人,和厨子、装修师傅差不多,他也没想去宣扬什么价值观。他的导演生涯,与其说创造出了什么东西,倒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的都是这个时代的变化轨迹。文学的热潮与冷却、商业与文艺的此起彼伏、审查尺度的宽与严、社会观念的各种博弈……张艺谋无非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顺应时势罢了,以他十二万分的努力。
END
你还可以继续阅读肖浑的文章:
一个够销魂的
轻文艺公众号
肖
浑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肖浑
公众号ID:wohenxiaohun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eibeijia00”